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j****s 文档编号:48897384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1 -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 20182018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当代山水画家的文化使命陈仕彬山水画,从真正诞生之时起便与中国哲学中最核心的道的精神紧密相连。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 礼记中庸云: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正是以山高水长来形容仁爱之道。同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所以,孔子心目中的理想境界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2、。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道家哲学更是崇尚自然山水。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心灵相照、气息相通的所谓天人合一的关系。而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居藐姑射之山,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则更是一种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老庄哲学,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更是中国佛教和禅宗的一大特色。佛教徒们性好山泉,多处岩壑(高僧传)。建于深山之中的寺庙已经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对山水的亲近不仅有利于僧人们的修悟,也是他们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的表现,于是中国山水画史上便有了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透过对儒道释哲学与山水关系的简单梳理我们不难看出,三

3、者对山水的态度有着本质的相通之处,即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并且将山水大美与主体人格塑造和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统一起来。而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以形媚道,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中国山水画,实际上是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山水画,为山水画家创造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为山水画的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它可以让欣赏者澄怀观道,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的超越。可以说,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山水画深刻影响和熏染着中国人的审美品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2 -格

4、、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毫无疑问,山水画精神的传承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当代的山水画家,担负着正本清源,让山水画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魅力发扬光大并且将传统山水画进行创造性发展的历史使命。正本清源的源不仅仅是山水画艺术层面上的源,不仅仅是明清,是唐宋,甚至是春秋,它更是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是对道的体认。如龙瑞先生所言:我们所谓的正本清源 ,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从而让人们在山水画面前产生感动,产生震撼,产生共鸣,感受到艺

5、术之美,进而感受到山水之美以及中国人生生不息感天悟地的人文精神之美,重新建立与山水自然的亲近与和谐的同构关系,最终深刻体验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之境,感受天地境界,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历经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山水文化基因正流淌在自己的文化血脉里不被大多数山水画家和大众所认识,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因此,当代山水画家应承担起教育和传播的责任,志道,弘毅,真正担负起任重道远的文化使命。(有删改)1. 下列关于山水文化及山水画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所以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B.

6、 儒家以山高水长来体现“仁爱”的哲学内涵,有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可见儒家的道德感悟是与山水连在一起的。C. 道家崇尚自然山水,追求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关系和心游万仞的自如之境,这成为中国山水画最重要的哲学基础。D. 儒道释对山水的态度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都乐于从山水中得到审美愉悦,最终使中国山水画体现出中国哲学精神的深层内核。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山水文化基础上诞生的山水画,其“以形媚道”的特点,实际上为山水画家和欣赏者提供了一个切入传统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的最佳途径。B. 中国山水画能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的同时实现主体人格超越,是因为它为欣赏者

7、提供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3 -了一个深邃而广阔的体验“天地境界”的审美空间。C. 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加之具有较高审美感受力,进而在中国山水画史上留下辉煌的成就。D. 为山水画家开辟了一个走向“天地境界”的通道的正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的中国山水画。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水画构成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主体,传承山水画精神内核,可以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B. 当代的山水画家,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作,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C

8、. 山水画几乎成为“高处不胜寒”的濒危遗产,言下之意,说的是当代的山水画家和大众对于中国优秀山水文化基因认识的缺失。D. “正本清源”的“源” ,包含着中国哲学和美学之源,包含着对中国文化中“道”的体认和对中国文化核心思想进行的还原。【答案】1. A 2. C 3. B【解析】1.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A 项,强加因果,原文并未说“寺庙就成为中国山水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国佛教和禅宗将空理与山水融合起来进行阐发,在对山水的感受中提高自己的修悟”产生的结果。此句还偷换概念,原文为“寺庙已经成为中

9、国山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中国山水文化”不等同于选项中的“中国山水画”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2.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 C 项,表述不严密。原文说“历代山水画家几乎无一不受其影响”不代表“所有山水画家都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 ;另,张冠李戴。 “王维和诸多卓越的画僧”主要受释家的影响,而不是道家。3.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

10、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4 -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原文中“实现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自我超越”是指山水画的欣赏者而不是当代的山水画画家。原文关于当代的山水画画家的表述则是“应该在对中国哲学和美学精神深刻体悟的基础上”创作出“不仅表现天地山川的自然之美,还表现出画家的秉赋、襟抱和人格境界之美”的作品,使这些作品最终达到感染受众、教育受众的社会效果。见原文第 8 段。(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镌刻的信仰徐涟从窗户望出去,是垂杨柳,李广桃树和近在眼前的沙丘

11、。那么切近,仿佛伸手就能抓到灼热滚烫的沙子。柔和的沙丘曲线,向两边绵延伸展,白色的天空,向上再向上,才呈现出蓝色。窗外的风景就这样入眼入心,没有远近纵深,分明中国画的景致,寂寥无声,凝固在时空的永恒当中。瞬间,我迷失了自己。这是在敦煌。沙丘就是鸣沙山。我们住在鸣沙山脚下。从飞机上俯瞰,连绵不绝的灰白色沙漠、灰褐色戈壁、道道伤痕似的雅丹地貌以及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山。纵使在心中已经揣想过千百遍,你仍然会惊叹大自然不可思议的伟大神力造就了这沙漠中的神秘奇观。祁连山的雪水切割开坚硬的岩石,冲刷出千沟万壑,顽强地奔流在干涸的大地上,带来了泥土,也带来了绿洲,也因此诞生了这个古称沙州、今名敦煌的城市。然而仅

12、仅是自然的伟力还不能够造就敦煌。一千六百多年前,一个叫乐僔的和尚行脚至此,看见了鸣沙山东麓那耀眼的佛光。于是,他在坚硬的石壁上开凿,开始塑造心中的佛国形象莫高窟。自此之后的一千多年里,在这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谦卑地索取土地馈赠的人们,在极端艰险的生存环境中,创造出了极端丰富的精神财富。敦煌,因为信仰的镌刻,才由此成为敦煌。自乐僔开窟造像以来,莫高窟经历了北凉、北魏、隋初、盛唐、大宋、西夏、元朝莫高窟七百三十五个石窟中,有四百九十二个石窟有佛造像,布满彩绘壁画,既描绘出人们祈祷憧憬的天国,也把人世间的耕种织造等等一切美好留在了画面上。而建造石窟的工匠、画师,却没有留下一个名字。时光流转,峨冠博带的

13、贵人尽管面目依然清晰,他们的名字却早已湮灭在历史的深处;而那些默默无名的工匠、画师,却因为彩塑壁画的存在而凸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5 -显自身,他们一笔一画地创造了敦煌的历史,也将自己永远留在了敦煌的历史当中。敦煌地区干旱少雨,气候寒冷,冬天气温时常下降到零下 30 摄氏度左右。那个叫乐僔的和尚,执意要在这样的荒郊野岭修行。后来又有叫法良的禅师跟随,自此,僧侣们在石窟修行、居住、瘗埋。在无数个漫漫长夜里,他们如何忍受着饥饿与寒冷,在万籁俱寂中挑战着身体的极限,更抗拒着怀疑、失望、幻觉、迷惘、否定?是信仰,犹如那道道金光,显现出千佛的形象,引导着一代代苦修的僧侣一步步走向觉悟。在昏暗的洞窟中,无数个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的彩塑壁画,是如何被画师工匠从坚硬的岩石中一凿一斧、一笔一画地被创造出来的?我想,那一定源于信仰,由信仰而生的光,早已照亮了黑暗,也照亮了心灵。我参观的最后一项活动,是参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