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883309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91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9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目的: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 过程,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依据和重 大意义,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 则,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和 实现途径,树立和谐观念,拥护党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政策,并自觉为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奋斗目标与主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及 其意义总体思路怎样提出来的?是什么?有何意义?实现途径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怎么建设?提出过程与依据科学内涵重要意义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

2、学内涵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提出过程1.概念的提出:十六大报告 我们要在本世纪头 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 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 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 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 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 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十六大报告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提出过程1. 概念的提出:十六大报告2. 理论的形成: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 不断提 高构建社 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 能力。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 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3、(一)提出过程1. 概念的提出:十六大报告2. 理论的形成: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3. 理论到实现: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大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许多新思想 新观点新论断第一次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本质属性;第一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提高到同等 重要的位置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第一次提出我国到2020年前和谐社会建设的阶 段性任务;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五大重 大举措。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四个第一次”u“四个第一次”充分体现了十六届六中全会 所做出的决定的重要性。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 革,扩大

4、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 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 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 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的报告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提出过程(二)提出依据1. 历史渊源“和为贵”、“君 子和而不同,小 人同而不和”孔 子1.历史渊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1.历史渊源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1.历史渊源什么是最智慧的?数!什么是最美的?和谐!毕达哥拉斯1.历史渊源赫拉克利特:“自然 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 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 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中产 生和谐。”1.历史渊源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 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

5、本 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 ”所代替。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 美国印地安那州进行的共产主义实验,也 以“新和谐”命名。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1842年,德国空 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 在和谐与自由的保 证一书中,把社会 主义社会称为“和谐 与自由”的社会,并 指出新社会的“和谐 ”是“全体和谐 ” 。小 结:第一,“和谐社会”是古今中外志士仁人 们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第二,上述这些思想虽然都是一种难以 实现的美好设想,但为我党提出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文化基础。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提出过程(二)提出依据1. 历史渊源 2. 理论基础马克思恩

6、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共产主 义社会的美好蓝图,提出了新的无产阶级的 和谐社会思想。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 代替那存 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 这样一个 联合体, 在那里,每个人的 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1)实现和谐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3)和谐社会的表现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其矛盾通过自身的 调整来解决 。 (4)自由联合体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

7、会理论1956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这篇光辉 著作,提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的基本方针。1957年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 盾的问题,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 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 到共同富裕。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 “两个大局” 的思想: “沿 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 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 从而带动内地更好 地发展, 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 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 沿海拿出更多力量 来帮助内地发展,这

8、也是个大 局。那时沿海 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江泽民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 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 的问题;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全 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促进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 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 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江泽民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思想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提出过程(二)提出依据3.现实依据 第一,是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大 发 展 大 变 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

9、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按收入五等份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 (元)低收入( 20%)中低收入 (20%)中等收入 (20%)中高收入 (20%)高收入 (20%)低收入户 高收入户2003865.91606.52273.13206.86346.917.3320041006.91842.02578.53607.76930.716.8820051067.22018.32851.04003.37747.417.2620061182.52222.03148.54446.68474.817.1720071346.92581.73658.85129.89790.717.27资

10、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2008)数据整理而得。根据关部门统计显示,1993年我国 发生社会群体性事件0.87万起,2005年上 升为8.7万起,2006年超过9万起,并一直 保持上升势头。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提出过程(二)提出依据3.现实依据 第二,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 应对来自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世界多极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加深,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加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没有改变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提出

11、过程(二)提出依据3.现实依据 第三,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 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20世纪80年代,长期执政的墨西哥革命制度 党全盘推行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抛弃“革命民 族主义”,全面推行私有化,开放国内市场。在社 会政策上,削减教育、医疗和保险等公共开支,以 推进经济增长。但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转轨过程中 的社会矛盾,大批中小企业破产,许多工人失业, 大批农民失地,普通民众生活水平下降,贫富分化 严重,一方面积累亿万富翁,一方面积累贫困,最 终革命制度党执政基础严重动摇,2000年大选中丧 失长达71年的执政地位。 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是党执政地位巩固的社会基础 新世纪新阶段我党

12、面临的三大历史任务:l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l完成祖国统一l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小结: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坚实的 理论基础和充分的现实依据。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从字义来理解,和谐就是和睦、协调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和谐就是系统内 部各要素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什么是“和谐”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广义“社会”:指与自然相对应的社会,包 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狭义“社会”: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 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主要是指社会建设和社 会管理,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等。最狭义的“社会”:即微

13、观意义上的社会, 比如社区、村镇、企业、学校、家庭。什么是“社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大和谐社会”: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整个社会的和谐。“中和谐社会”:是指相对于经济、政治、文化 而言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和谐。 “小和谐社会”:是指社会领域中社会关系的和 谐,主要是社会阶层关系的和谐,以及微观意义上 的和谐社会建设,比如社区、村镇、企业、学校、 家庭的和谐。什么是“和谐社会”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 和谐相处的社会。2005. 2. 19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 谐 社

14、 会 特 征民 主 法 治公 平 正 义诚 信 友 爱充 满 活 力安 定 有 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l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 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l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 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 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 和实现。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l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l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 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 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充满活力创造愿

15、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谐本身是一种有序状态,和谐社会必 定是安定有序的社会。安定:社会平安、稳定,包括人与人之 间关系和睦、心理平和;有序: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个 方面有章可循。什么是安定有序?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安定有序社会秩序良好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什么是安定有序?u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三生”有幸, 即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什么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u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既包 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

16、 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 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 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必须把握“三性”:(1)定性:和谐社会具有社会主义属性,必须 按社会主义原则构建和谐社会(2)定位:和谐社会是“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之 一,与其他三个方面相辅相成(3)定向:和谐社会既是阶段性目标,是小康 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长期奋斗的社会价值目标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1. 理论意义 1.理论意义第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和马 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