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礼华企业文化建设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879922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7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翁礼华企业文化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翁礼华企业文化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翁礼华企业文化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翁礼华企业文化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翁礼华企业文化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翁礼华企业文化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翁礼华企业文化建设(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改变企业(8月17日浙大经院讲课提纲)翁礼华一、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发展的必 然要求(一)人类三大终极目标: 1、自由 2、财富 3、和谐 本来个人只有两个终极目标:自由和财富。由于喜好自由的人要追求财富,而财富 的创造又离不开人际间的协作,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便成了终极目标之一。 所谓“和谐”的含义,可从汉字拆分而得:“和”从“禾”从“口”,意味着人人有饭吃,享 有生存权;“谐”从“言”从“皆”,意味着人人能讲话,享有民主权利。 (二)创富需要企业的产生: 通俗地说,由于建立企业组织,进行统一生产、经营和服务,可以节省创富成本, 提高效益,从而产生了企业。 在理论上,1937年美国经济

2、学家科斯创造性地运用交易成本分析企业与市场的关 系,阐述了企业产生的原因。所谓交易成本是指为了交换活动而耗费的成本,即为了 达成协议或完成交易所需花费的经济资源。作为企业而言,当这个企业的组织者通过 适当的要素配置能够使配置要素的成本低于不通过组织者组织所产生交易市场成本时 ,企业就有了产生的理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是市场的替代物。 (三)现代企业的产生: 现代企业产生于19世纪中叶,它是一种与老式店铺、手工业作坊完全不同的“组 织”。(四)资源有效配置企业管理的必然只要不是一个人的企业便有人力资源的协调管理问题。最简单的例子 是组织两个人抬木头,若不通过喊口令统一步伐,便难以协调一致。人

3、类社会充满着二个矛盾:一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 间的矛盾;二是人类创造的有限性与人类消耗的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这就引出了一个如何高效地利用资源的问题,要把有限的资源分配 到最需要的地方,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个组织、协调、分配等一系 列涉及管理的问题。由此可见,企业管理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产物 ,是使企业有效率、有凝聚力、有生命力的根本手段和内在机制得以 发挥的可靠保证。(五)企业管理的前二个阶段自18世纪下半叶,瓦特发明蒸汽机出现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手工业 作坊式的小手工业生产迅速被大机器工业所代替以来,企业管理也经 历了二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初期的“经验管理时代”;二是从19世

4、纪 末到20世70年代的“科学管理时代”。科学管理,又称为理性管理。这一时代又可分为二个阶段:一是以美 国泰罗(18561915)、德国韦伯18641920)、法国约法尔( 18411925)为代表的“古典管理时期”;二是以美国巴纳德(1886 1961)、原籍澳大利亚的美国学者梅奥(18801949)、美国麦格 雷戈(19601964)为代表的“行为科学时期”。并且涌现了很多流派 ,诸如:管理过程流派、管理科学流派、组织管理流派、行为科学流 派、经验管理流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 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等。(六)企业管理的第三阶段企业文化管理应运而生管理是科学,也

5、是艺术。它既有逻辑性(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作为 有情感的人来说,当理性需求获得相当程度满足后,感性需求必将上升为重要需求, 所以说,“逻辑永远是情感的奴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社会财富日益增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急剧的 变化: 一是企业不仅仅是员工赚取工资的工作场所,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文化体系; 二是社会消费者从原来注重物质产品导向转向注重服务经济导向; 三是整个社会文化价值观逐步从原来的“物本主义”转向“人本主义”。 由于传统管理过分偏重理性、刚性,缺乏对人性的关注及其主观能动性的运用,在 企业内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出现了难以适应的局面。尤其,科学不断昌明, 技术

6、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且呈现出全球化倾向下,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 生活水平、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高,重视人的作用、拥有人文关怀的企业文 化,在上世纪中叶以来便首先在日本企业萌芽和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日本经济的迅猛 发展。 面对日本企业迅速崛起,美国人惊叹不已,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掀 起了一场日美管理比较研究热潮。这一波及全球的潮流,便催生了今日尽人皆知的企 业文化管理。二、文化随人而起(一)拆解汉字”企业“:首先,从汉语”企”字说起,企由“人”和“止”两个偏旁组成,意味着:一是 无人即止,离开人就无所谓企业;二是”止“有最高、到顶之意,象征着企业 是人的最高创造;其次

7、,企业两字合而称之意味着:从事企业工作便是做企 求他人的事业。 (二)从 “人”字说起:有人说汉字为古人仓颉所造,也有人说是当时百姓的集体创造,无论汉 字如何产生,其基本原则还是先造重要的常用字,如大、中、小,人、犬、 牛,因此,这些字的笔画就相对较少;而不太重要的字,由于造得晚笔画就 多,如繁体的“龟”字就有18画之多。 从“人”字的造型来看,由一撇一捺两个笔画组成,如果没有一撇支撑, 一捺要倒掉,反之亦然。可见,撇和捺互相依靠,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也必须 互相支持。 “人”字的撇和捺起笔时粘连在一起,标志着人之初差距很小,随着岁月 的推移差距越来越大,少数成名人,尽人皆知,大多数人是常人,所知

8、者十 分有限,甚至有人默默无闻地度过自已的一生。(三)人的共性1.万物之灵长2.有思想的动物3.群居的动物4.环境的产物5.文化的沉淀6.自已观念的产物7.最敏感的动物8.有时间观念的动物 9.趋利避害的动物10.嫉妒的动物11.活力在于危机12.最可爱也是最不可爱的动物13.道德是恐惧的产物14.适于“四两拨千斤”的动物15.自然界惟一躯体结构设计与功能应用不配套的动物16.人自身抗灾害能力在减退(四)男女之别1. 对待生活:富于理性的男人容易把生活当成戏,富于感性的女人则 容易把戏当成生活,极容易进入角色。2.交谈表现:善于观察的女人专注对方的表情较为细腻;比较粗放的 男人则关心对方谈话原

9、则,疏于观察。3.思维差异:女性一般长于形象思维,男性则长于逻辑思维。因此, 女性多富语言天赋,男性则擅长理工创新;上陌生处女性多喜找人问 路,男性则常常借助地图自行查找。4.脾气差异:男性大多较为沉稳,不擅发泄;女性则易激动、喜唠叨 、爱发泄,常被小事烦恼,免不了出现“女人脾气好像天气”的突变情 景。5.选择与占有:女性喜选择,男性重占有。例如,女人不仅大多喜购 服饰,而且很少有人会心满意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女人永远缺少一 件自已满意的衣服。而中国传统的一夫多妻制,则是男性注重占有的 典型表现。(五)中(大陆农耕型)西(海洋商业型)方的人性差异 1.张扬与低调 2.形式与内容 3.平等与等级

10、 4.悟性与逻辑 5.家与国 6.囗与心 7.人情与变通 8.急功近利与立足长远 9.有罪推断与无罪推断 10.征服自然与改造思想 11.食物链与性格形成 12.以人为本还是以道为本三、人类文化类别及其差异和成因(一)人类文化的三大类别1、大陆农耕型:注重人与人的关系2、海洋商业型:注重人与物的关系3、沙草游牧型:注重人与神的关系(二)中西文化差异及其成因这里所指的中西文化差别为大陆农耕型与海洋商业型的差别1、中国传统文化:农耕民族“井田制”形成的崇公抑私从“心”字说起的 “一体两翼”(1)为体的儒家文化目标: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手段:划分 “尊卑、男女、长幼”等级(2)为翼的道家文化 目标:实现

11、人的自然价值 手段:自然无为(3)为翼的佛教文化 目标:修来世 手段:六道轮回,善恶相报2、西方文化(指现代资本主义精神)渔猎民族个人奋斗形成的张扬个性 其精神:一是以人为本的文艺复兴 二是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思想四、文化的定义和分层(一)文化的定义 在中国,文化是由“文”与“化”两个字合成的词,“文”字的本来意义就是纹理,引申 为一切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东西;“化”字左右两个偏旁分别是直立与倒立的两个 “人”,象征着截然相反的重大变化。 早在2300多年前的战国后期周易一书已出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的文与化的并用,这大概是中国人论述“文化”最早的文字,但在书中“文

12、 ”与“化”两个字毕竟还没有连在一起作为整词。它的意思仅仅是当政者通过观察天象可 以了解时序的变化;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就可以用教育感化的手段来治理 天下。 “文化”作为“文”与“化”合用的整词,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所著的说苑一书中, 他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 诛”。这就是说“文化”仅仅指与武力镇压相对应的文治教化,即以体现封建伦理道德的 诗书礼乐来教育感化世人。 同时,从古代中国“文”与“纹”两字通用的文字学渊源来看,“文”之外化为群体性的 习俗风尚即为“纹”,“纹”之内化为人的心境气质则为“文”,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 “文化” 具有与

13、今天不完全相同的特殊内涵。续:(一)文化的定义 现代汉语中的“文化”一词迟至19世纪末才从日本传入中国,而日本则来 源于西方。西方“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a,它的意思是耕种、居住 、练习、注意等等,法文的Culture,也是栽培、种植之意,但又引申为从人 的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两个领域,比中国古代“文化”的含义要宽泛得多。 随着19世纪中叶西方兴起对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等等人文新学科的 研究,文化的含义就更加丰富了,以致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 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 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的定

14、义,这不仅是 世界上对文化见诸文字的最早定义,而且直到今天,还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和 认识“文化”的参考,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影响。 此后从西方到东方不少受泰勒启发的学者都纷纷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 给文化下定义,其中,有的侧重历史性,有的侧重规范性,有的侧重心理性 ,有的侧重结构性,有的侧重于遗传性等等。迄今为止,世界上对文化的定 义有数百种之多,早在1952年美国有两位学者收集到的从1871年至1951年前 后80年间世界上对文化的定义就已有164种之多。无论“文化”有多少定义,但 有一点却是无可争辩的,即所谓“文化”应该是人类生活方式的整体表现. 企业文化是人类全部文化的一部分(二)文化

15、的分层 一是物态文化层,或称“物质文化”。所谓“物态文化”,是由“物化 的知识力量”所构成的,包括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具是可以看得见 、摸得着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也就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 产品的总和。 二是行为文化层。所谓“行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中尤其是在 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往往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 出现的行为规范。例如在我国传统节日习俗 三是制度文化层。所谓“制度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成 的各种行为规范、准则以及各种组织形式所构成的。制度文化所反映 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制度。 四是心态文化层,或称“精神文化”、“社会意识”。所谓“心态文化 ”,是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情 操、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