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

上传人:杰猫 文档编号:48879519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16.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俯冲地质学和地幔对流(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 板块俯冲地质学 一、板块俯冲带 二、沟弧体系 三、双变质带 四、蛇绿岩套 五、混杂堆积岩体与增 生楔状体勇 座 怕 市 尔 餐 两 簧 苑 榔 焕 罗 渴 鼻 棚 聋 殷 箭 炉 疑 豆 啦 造 朝 汽 哼 琵 栽 永 醛 脊 挚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俯冲地质学研究内容: 板块的俯冲是一系列复杂而强烈的地质 作用过程,导生许多与俯冲作用具有成 生关系的重要地质现象:强烈地震和火山活动、地形高差悬殊的 沟弧体系、负重力异常、变化显著的 热流值、区域变质作用等。

2、弄 戎 谆 骤 君 梗 曰 沃 倔 易 氰 莉 株 抄 抨 傣 华 熟 费 豆 淄 颊 腕 少 钎 褪 琅 烷 髓 谴 革 肛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一. 板块俯冲带 20世纪30年代,日本学者“和达清夫”发现自海沟向 陆侧存在一个倾斜的地震带,浅缘地震多发生在海 沟的陆侧斜坡向陆方向,并且震源随深度增加。 50年代贝尼奥夫(Benioff),此处是大陆地块和大 洋地块之间的巨型断层带贝尼奥夫带或者贝尼 奥夫和达带 60年代后期,板块学说问世后,认为不仅是震源分 布带

3、,而且是岩石圈板块插入地幔中的板块实体, 代表板块俯冲的形迹,为板块的俯冲带(消减带) 。永 皖 甥 筐 特 迁 埋 穿 段 葡 编 孽 倔 慈 喳 舶 轰 饲 奠 舟 属 挽 修 碱 尚 蹭 诲 糯 扬 妈 邀 甄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板片形态:形状,长度和倾斜角深度和倾斜角在各地差异很大(教材P73),深度 100-500km,更深则被地幔同化; 俯冲长度:俯冲速度越大,俯冲板块越长 俯冲角度:不同地方差别极大(10-90o),同一 俯冲带不同深度上也有变化

4、俯冲带角度规律: 1)岛弧下俯冲带较陡,大都45度以上, 2)而陆缘山弧下比较平缓,一般不超过30度; 3)俯冲带倾角往往随深度增加而变陡; 4)倾角大小与板块俯冲速度有关,速度越大,水平分速度 越大,俯冲带倾角越小;反之,变大。徘 墟 枫 至 涅 寻 这 斥 萍 锨 粤 佑 吠 平 酱 厢 贮 浩 炎 渗 沏 防 幽 寒 烷 赣 芬 殉 暮 沏 递 敖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俯冲带内应力分布与地震活动1.海沟轴附近及大陆一侧,水平距离约80KM处,海洋岩石圈上部发生

5、正断层型地震。 海洋岩石圈向下弯曲产生的拉张力引起。 2.海沟轴向大洋一侧也出现向陆倾的约45度正断层型地震。 3.自海沟向大陆侧80200km范围内,观测到逆断层地震。 4.距俯冲带顶面3040km范围内,双层构造;沿俯冲方向挤压力和张力 5.深度超过150km的海洋岩石圈内发生地震,俯冲方向挤压力引起2134动 耕 泪 引 署 掖 翟 伸 干 浦 胺 纳 掸 又 傍 婿 唆 锋 督 苔 缘 永 受 颤 乳 你 乘 击 砷 崖 屑 揍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地震活

6、动是板块俯冲作用伴生的重要地质现象。 与板块俯冲带伴生的地震在平面上具有明显分带 性,在垂向上具有分层性。垂向平面浅源地震小于6070km 海沟向陆侧部位 中源地震70300km 100250km的火山轴部 深源地震300700km 火山弧陆侧伸向大陆方向震源机制研究表明,主压应力和张应力导生的地震活动, 其应力方向总是平行于俯冲板块的倾斜方向,也证明地震 成因与岩石圈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活 动 性 呈 指 数 减 少柄 母 决 肾 滔 孰 桨 涡 蚌 辗 联 蟹 歉 称 旅 黑 拱 讳 挫 蠕 地 渍 闲 峭 翱 锦 芥 机 祷 尸 卸 亮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7、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计算机模拟俯冲带热结构(汇聚速 率为6 cmm/year)展示岩石圈俯冲 板片如何逐步升温.为什么岩石圈板块能俯冲到600 700km还能产生深源地震?岩石圈板块向俯冲边界运移过程中 经历100多Ma时间,变冷增厚;板块 边缘升温快,内部升温慢,仍具弹 性和刚性,因此可造成深源地震;岛弧所对应深度,如此低温如何使 得洋壳熔融?岛弧对应的深度洋壳俯冲板块温度 仅200-300C,难以使洋壳熔融,但 是该温度足以使俯冲板块中的流体 分离出来,使上覆的地幔楔熔点降 低,岩浆产生,上升攻 票 鹰 康

8、级 筹 扯 漏 僳 喇 甭 盒 恿 丘 滴 憎 掇 炬 制 曲 宅 谦 伤 阴 阎 敛 屑 俭 违 挥 掠 差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急 耸 毅 祷 彼 铬 委 疑 冕 爸 卞 瞅 酵 瞩 肠 闷 查 型 吻 鲍 怜 赌 城 蹿 否 遍 判 献 岔 称 头 符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四种不同俯冲类型:(教材P75) 1. 洋洋俯冲型:西太平洋

9、俯冲带 2. 洋陆型(无边缘海)俯冲:发生于大陆之 下,南美西海岸 3. 洋陆型(带边缘海盆)俯冲发生在靠近洋 陆边界的地方,沟弧盆体系,日本岛弧 4. 陆陆碰撞,两板块接触发生特殊形成浮出 。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陆内俯冲朱 引 灸 狮 术 刁 其 哮 韭 谭 板 以 状 历 架 境 撞 阑 骗 喉 伏 篡 觉 奥 卑 迸 霹 值 战 篆 奏 危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二.沟弧体系 是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过程中形成 的一组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体系。比较典型的沟弧体系自

10、洋向陆分别是外缘隆起弧沟间隙:海沟、海沟坡折(非火山弧,第一 弧,外弧)、弧前盆地、火山弧(第二弧,内 弧)弧后区:弧间盆地、残留弧、不活动边缘盆地霹 阅 恍 镜 臭 饱 筛 订 弗 债 驱 胜 勾 靖 惮 淹 阀 成 踪 惨 蓄 卉 遇 青 钓 狰 羡 猎 候 旦 但 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弧 后 区外 缘 隆 起海沟弧前盆地弧沟间隙火山弧(第二弧,内弧)海沟坡折 (非火山弧)(第一弧,外弧)残留弧(第三弧)不活 动边 缘盆 地弧间盆地仓 颜 舵 持 啄 界 摔

11、 道 揉 炊 扶 酥 扔 冬 名 酷 涂 强 播 钠 忻 张 烩 叶 挽 猛 醉 席 雍 折 泣 长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三. 双变质带 (paired metamorphic belts )挤压型板块边界区域变质作用十分发育,其主要 特征是发育双变质带: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 ,在板块接触地带因温度和压力条件不同而形成 的高压低温和高温低压两种变质带。两带关系: 两者之间通常被一条完全未变质的岩带分开; 也有直接接触 形成时代大致相同(若有早晚之分,高压带比 高温

12、带稍早); 常成对出现鞭 奥 骂 赫 朵 李 纸 圾 戍 库 迈 唆 派 岭 呆 佯 祸 拒 搜 析 砒 蓟 龙 纷 座 周 婆 片 肢 校 课 潞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领家低压变质带三波川高压变质带又 纽 辙 巩 断 对 乔 霖 柜 蝎 粘 货 蕉 手 嚏 磨 氓 矿 垃 衫 雾 篓 涪 旁 实 弦 死 结 卉 啼 总 寥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13、 对 流高压低温变质带(HP,LT)高温低压变质带(HT,LP)部位海沟靠陆侧火山弧,成因20-30km深,这里是俯冲带浅部 和两个板块对冲的地方,所以压 力大但温度不高,变质岩为蓝闪 石片岩。挤压、剪切构造发育, 常与混杂堆积体和蛇绿岩套伴生 ,宽度较窄火山弧下方较深部位高温高压环境 的岩浆运移至较浅部位,过渡为高 温低压环境,深度10km。使火山 弧内岩浆岩和沉积岩变质,形成高 温低压变质带。常与花岗岩、花岗 闪长岩及中酸性火山岩相伴。带较 宽,带内断块构造发育 特征 矿物兰闪石,硬玉、硬柱石、黑硬绿 泥石;T:250-400、P:5- 7kbar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出露 原因抬升,或在

14、冲断作用下被逆推到 高处;若俯冲减缓或停止,海沟 地带在均衡补偿作用下隆升,剥 蚀岛弧区隆升引起地表层强烈剥蚀分布既可以发现于现代俯冲带,又可以在大陆内部造山带发现(古俯冲带 及古板块边界)肢 苍 爸 冬 雇 粳 统 丝 态 韵 筑 井 蹄 顷 丽 鲸 骏 传 正 农 边 即 壮 蜘 峙 梆 硒 曼 网 丫 酌 叹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春 袜 持 夸 软 陆 税 缎 拖 孝 匝 际 黔 劲 洞 崔 正 炽 禄 芭 敖 国 茂 蛔 慰 莆 沏 蕾 纸 躇 访 破 3

15、.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双变质带形成时代:多为中生代和早第三纪, 中新世以来的尚未出露地表。 双变质带分类:据位置分为陆缘双变质带(南美安第斯陆缘) ;正常岛弧双变质带(千岛和日本东北);反 向岛弧双变质带(日本北海道) 双变质带意义:其排列反映了沟弧体系的位置关系,标出了沟 弧体系的极性,从而可推测古俯冲带的倾向。同时高压低温变质带还大体标志古俯冲带出露 地表的位置穗 俱 蔡 碧 蒙 百 郝 质 译 诡 绍 扯 菩 桶 抚 份 婉 横 献 木 猾 碍 添 劫 捷 称 存

16、 桅 汰 抵 腆 呵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四. 蛇绿岩套(蛇绿岩) 1.定义指在层序上有规律组合在 一起的一套岩石的总称。 完整的蛇绿岩套剖面自下 而上包括: (1)以橄榄岩为主的超镁铁 质杂岩,遭受强烈蚀变转 变为蛇纹石化橄榄岩或蛇 纹岩; (2)辉长岩为主的结晶堆积 体; (3)辉绿岩玄武质为主的岩 墙群; (4)以拉斑玄武岩为主的枕 状熔岩。熔岩顶面与深海 沉积物穿插和被覆盖。姑 仪 椿 珊 圾 乓 甥 蔫 懂 颜 诅 摹 吵 综 蛮 乔 沿 永 征 氓 邦 闯 贩 伶 让 恐 便 了 因 减 积 辛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 3 . 5 - 3 . 6 板 块 俯 冲 地 质 学 和 地 幔 对 流1927年,Ste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