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79053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识和思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优秀论文交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认 识和思考识和思考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对数学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唤起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出发,使各种教学活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小学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引导

2、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从具体的情境出发,组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超越这些具体的情境,上升到抽象的数学认识,真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积极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平行线”的概念反映的是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解决“不同平面”与“同一平面”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选两支最长的铅笔,摆一摆,摆出不同的位置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将两支铅笔看作两条直线,用两条直线画出各种情况(图略)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疑:有一种情况,我实在画不出来,知道是哪种吗?演示两支铅笔在两个平面的情况,同时指出:这种情况是在不同平面内的。我们小学里研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 (板

3、书:同一平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同一平面内画出两条直线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加以分类。同时强调:我们想象一下,两条直线继续延长后的情况。可以发现,有时两条直线延长后其实还是相交的。而另外一种情况,再怎么延长,都是不相交的,揭示平行线的概念。以上教学不回避“同一平面”这一概念,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感受“不同平面” ,为中学学习埋下伏笔。在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概念时,通过对两条直线各种情况的分类,自然地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本质属性,同时较好地渗透了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二、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

4、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思维得到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情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化” 。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 。教师创设了猪八戒吃桃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天气炎热,他们又饥又渴,前面出现了一片桃树林,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熟的水蜜桃(电脑展示画面) ,馋得八戒口水直流。他对唐僧说:“师傅,师傅,我们可以摘桃子吃吗?”唐僧说:“可以,但是,你要

5、能回答出三个问题。听好了,现在有 4 个桃,如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写出这个数。 ”八戒嘟哝着嘴巴:“这还不容易,2 个。”唐僧又提了第二个问题:“现在呀有 2 个桃,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写出这个数。”还没等教师说完,学生齐声说 “1 个” 。教师又接着说:“唐僧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现在只有 1个桃,如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两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写出这个数。这可把八戒难住了,小朋友你能知道这个数是几吗?”部分学生自言自语:每人应分得半个。可是半个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的学生画出半个桃子,有的学生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其中的一份,还有的学生用“2/1” “1/1”表示

6、,少数学生用“1/2”或 “0.5”表示教师重点组织学生对分数的表示方法进行讨论。引出一般的分数表示方法,并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引入分数的教学过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既有学生的自主创造,又有教师的适时引导,师生互动,自然生成。三、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展开数学思维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点拨和指导。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 认识几分之一时,有意展现学生思维的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突破认知难点。教师在导入环节

7、呈现了这样的问题:把一块饼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之后提出例题中的问题:把一盘中的 4 个桃平均分给 4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对于例题中的问题,学生由复习很自然地进行了类推:每只小猴分得 1/4。为了促进学生对1/4 意义的理解,教师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每只小猴分得的 1/4,是 1/4 个桃吗?(2)为什么 1 个完整的桃,也可以用 1/4 来表示呢?(3)分饼得到了 1/4,分桃也得到了 1/4,这两个1/4 一样吗?此时的追问则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才有可能真正走向深入。四、小学

8、数学教学要适合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既要承前,还需启后,否则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个内容时,都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实际,才能更好地适合后续学习的需要。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加减法 ,教师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数加减时需要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到:相同数位对齐实际上是多少个 10、多少个 1、多少个 0.1、多少个0.01对应相加减。如果不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就不能直接相加减。这样的认识既加深了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也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

9、加减法打下了伏笔(需要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 。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对数学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唤起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出发,使各种教学活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一、小学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通过数学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从具体的情境

10、出发,组织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数学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超越这些具体的情境,上升到抽象的数学认识,真正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积极开展数学思维活动的成果。“平行线”的概念反映的是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一位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解决“不同平面”与“同一平面”的问题。教师先让学生选两支最长的铅笔,摆一摆,摆出不同的位置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观察,并将两支铅笔看作两条直线,用两条直线画出各种情况(图略) 。在此基础上,教师设疑:有一种情况,我实在画不出来,知道是哪种吗?演示两支铅笔在两个平面的情况,同时指出:这种情况是在不同平面内的。我们小学里研究的是在同一平面内。 (板书:同一平面)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11、同一平面内画出两条直线的各种情况,引导学生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加以分类。同时强调:我们想象一下,两条直线继续延长后的情况。可以发现,有时两条直线延长后其实还是相交的。而另外一种情况,再怎么延长,都是不相交的,揭示平行线的概念。以上教学不回避“同一平面”这一概念,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感受“不同平面” ,为中学学习埋下伏笔。在引导学生认识平行线的概念时,通过对两条直线各种情况的分类,自然地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本质属性,同时较好地渗透了分类、集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应努力体现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二、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

12、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思维得到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情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化” 。教学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分数 。教师创设了猪八戒吃桃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天气炎热,他们又饥又渴,前面出现了一片桃树林,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熟的水蜜桃(电脑展示画面) ,馋得八戒口水直流。他对唐僧说:“师傅,师傅,我们可以摘桃子吃吗?”唐僧说:“可以,但是,你要能回答出三个问题。听好了,现在有 4

13、 个桃,如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写出这个数。 ”八戒嘟哝着嘴巴:“这还不容易,2 个。”唐僧又提了第二个问题:“现在呀有 2 个桃,平均分给你和悟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写出这个数。”还没等教师说完,学生齐声说 “1 个” 。教师又接着说:“唐僧提出的第三个问题是:现在只有 1个桃,如果平均分给你和悟空两人,每人分得几个?请你写出这个数。这可把八戒难住了,小朋友你能知道这个数是几吗?”部分学生自言自语:每人应分得半个。可是半个用什么数表示呢?有的学生画出半个桃子,有的学生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其中的一份,还有的学生用“2/1” “1/1”表示,少数学生用“1/2”或 “0.5”

14、表示教师重点组织学生对分数的表示方法进行讨论。引出一般的分数表示方法,并自然地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教师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引入分数的教学过程,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已有经验,既有学生的自主创造,又有教师的适时引导,师生互动,自然生成。三、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展开数学思维活动。为了更好地激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点拨和指导。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 认识几分之一时,有意展现学生思维的障碍,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突破认知难点。教师在导入环节呈现了这样的问题:把一块饼平均分给

15、4 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分之几?之后提出例题中的问题:把一盘中的 4 个桃平均分给 4 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对于例题中的问题,学生由复习很自然地进行了类推:每只小猴分得 1/4。为了促进学生对1/4 意义的理解,教师又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1)每只小猴分得的 1/4,是 1/4 个桃吗?(2)为什么 1 个完整的桃,也可以用 1/4 来表示呢?(3)分饼得到了 1/4,分桃也得到了 1/4,这两个1/4 一样吗?此时的追问则充分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从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角度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才有可能真正走向深入。四、小学数学教学要适合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小学

16、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既要承前,还需启后,否则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个内容时,都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实际,才能更好地适合后续学习的需要。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的小数加减法 ,教师让学生总结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后,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数加减时需要相同数位对齐?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认识到:相同数位对齐实际上是多少个 10、多少个 1、多少个 0.1、多少个0.01对应相加减。如果不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就不能直接相加减。这样的认识既加深了对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也为后面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打下了伏笔(需要化成同分母分数相加) 。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对数学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唤起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鉴于此,小学数学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心理出发,使各种教学活动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