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十二刺”

上传人:0 文档编号:48876693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X 页数:65 大小:19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经“十二刺”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内经“十二刺”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内经“十二刺”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内经“十二刺”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内经“十二刺”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经“十二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经“十二刺”(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人:郭太品 博士云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康复学院黄帝内经“十二”刺content目录偶刺法 报刺法 恢刺法 齐刺法 扬刺法 直针刺法输刺 短刺法 浮刺法 阴刺法 傍针刺法 赞刺法偶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一曰偶刺,偶刺者, 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刺心 痹,刺此者傍针之也。”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 五邪第二载:“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 ,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刺心痹,刺此者傍 针之也。”古代文献记 载偶刺法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 载:“一曰偶刺,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 ,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 明张景岳类

2、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 “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 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旁针之也。(偶, 两也。前后各一,故曰偶刺。直,当也。以手直心 若背,谓前心后心,当其痛所,各用一针治之。然 须斜针以刺其旁,恐中心则死也。)”【对灵枢 官针刺有十二节偶刺内容进行注解,指出偶刺名 称来源于前后各一针;直,指朝向病所,针刺时需 偏斜傍刺,以免刺伤内脏。】古代文献记 载偶刺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偶刺者 ,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 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这里,“偶”指配对。“ 傍针”,是指针刺时需要偏斜,不可以直刺,以防 伤及内脏。因背为阳,胸为阴

3、,五脏募皆在阴,而 俞皆在阳,故偶刺又名“阴阳刺”。偶刺法后来又进 一步发展为俞募配穴法和前后配穴法,成了治疗心 胸、腹腔内脏疾病的重要配穴方法,在针灸临床上 被广泛运用。发发展源流偶刺以手循按前胸或后背,在压痛点或腧穴处,一针刺 前胸,一针刺后背,同时进针 ,两针均应斜针浅 刺。而发展到后来的俞募和前后配穴法,在取腹部 和腰骶部的腧穴时,可适当深刺。操作方法偶刺适用于治疗阴阳失调、气血失常的内脏病证。现 也成为临床常用的配穴针刺方法之一。如采用俞募 配穴法治疗心悸、心慌、心前区疼痛,可前取募穴 巨阙,后取背俞穴心俞;治疗咳嗽、气喘、胸闷胀 之肺病,可前取募穴中府,后取背俞穴肺俞;又如 腹胀、

4、腹泻、腹痛属大肠腑病,可前取募穴天枢, 后取俞穴大肠俞进 行治疗等。此外,也可一前一后 ,对偶刺之,行前后配穴法,如对胃部疾病患者, 前可取梁门,后可取胃仓刺之等。这种一前一后, 一阴一阳,相互配合的方法,也能调和阴阳气血, 对脏腑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功效报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二曰报刺,报刺者, 刺痛无常处,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 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 五邪第二载:“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 ,上下行者,直内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 针复刺之也。”【报,亦作复解,即出针后复刺的 意思。根据患者所报之处下针,施行手法后,询

5、问 患者针处是否痛止,另再在其他痛处下针。以治疗 游走性病痛。】古代文献记 载报刺法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 载:“二曰报刺,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 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 也。” 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 “二曰报刺,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 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 也。(报刺,重刺也。痛无常处,则或上或下,随 病所在,即直内其针,留而勿拔,乃以左手按之, 再得痛处,乃出前针而复刺之也。”【对灵枢官 针刺有十二节报刺的名称由来、适应症、操作方 法等内容加以注解。】古代文献记 载报刺法操作时先于痛处直刺一针,不

6、立即出针,而以左手 随痛处上下循按,找到新痛点后再出前针,又于痛 点相应处刺入,反复运用,直到痛点消除为止。操作方法报刺法报刺法具有行气止痛作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多处有 明显压痛或疼痛不固定的疾患,如游走性的关节 痛、肩周炎等和气滞所致的牙痛、胃痛,以及肝火 上冲所致的偏头痛等。功效恢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三曰恢刺,恢刺者, 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 五邪第二载:“三曰恢刺。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 ,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先从傍刺入,得气 后,令患者做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 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古代文献记 载恢刺法

7、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 载:“三曰恢刺,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 治筋痹。” 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 “三曰恢刺,恢刺者,刺旁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 治筋痹也。(恢,恢廓也。筋急者,不刺筋而刺其 旁,必数举其针或前或后以恢其气,则筋痹可舒 也。)”【对灵枢官针刺有十二节恢刺进行注 解。】古代文献记 载恢刺法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恢刺者 ,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这 里,“恢”有扩大、宽松、恢复之意,因为这种刺法 可使拘急痉挛之肌肉舒松,恢复原来的功能活动, 故名恢刺。现代“运动针法”属于其范畴。发发展源流恢刺法针刺入腧穴后大捣其

8、穴,左右前后形似鸡爪一般 ,可频频向不同方向提插、捻转,并刺向肌腱,配 合肢体活动,适用于治疗凝结固聚之顽固疾患。因 是多向刺向肌腱,故又称“多向刺法。” 此外,也可针刺入肌腹,提针沿肌束纵行走向以 捻转、提插手法刺其两端之肌腱,或仅向一端的肌 腱连续多刺。针时可刺其拘急肌肉的肌腱,亦可刺 其拮抗肌的肌腱。正如灵枢卫气失常云:“筋 部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操作方法恢刺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筋痹,如筋肉拘急痹痛、活动受限 和关节炎、肌腱的损伤等。也用于治疗凝结固聚的 痼疾,如瘰疬痰核、腱鞘囊肿等,是临床常用的针 法之一。功效齐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四曰齐刺,齐刺者, 直入一,傍入二,以治

9、寒热气小深者。或曰三刺, 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 五邪第二载:“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傍 入二,以治寒热气小深者。或曰参刺。参刺者,治 痹气小深者也。”【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患者做 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 舒缓筋急。】古代文献记 载齐刺法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 载:“四曰齐刺,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 者,或曰三刺,治痹气小深者也。” 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 “四曰齐刺,齐刺者,直入一,旁入二,以治寒气小 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齐 者,三针齐用也,故又曰三刺。以

10、一针直入其中, 二针夹入其旁,治寒痹稍深之法也。)”【对灵 枢官针刺有十二节齐刺进行注解。】古代文献记 载齐刺法本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齐刺者 ,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 三刺者,治痹气小深也。”在针刺手法上,齐刺法与 恢刺法正好相反,恢刺为一穴多刺,或称多向刺法 ;而齐刺为三针集合,故灵枢又称其为三刺。发发展源流齐刺法对寒气稽留范围较小而深的痹证,先用手循按出痹 痛的最敏感点,然后在其敏感点直刺一针,再从两 旁各斜刺一针,两针尖指向前一针,使三针并列, 以增强针感,其疗效比用单针治疗更佳。操作方法齐刺法主要适用于治疗病变范围较小而部位较深的痹痛等 症。如肢体肌肉和肌腱

11、之痹痛、软组织损伤 、瘿 气、瘰疬痰核、腱鞘炎、肩凝症、面瘫、震颤麻 痹、失语、吞咽困难、遗精、阳痿及痛经等。功效扬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 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 素问卷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载:“阳刺,入 一傍四处,治寒热。(原作“阴刺”,据太素改) 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黄帝内经太素 中,将“扬刺”作“阳刺”,与阴刺对举。治疗寒气浅而面 积较大的痹症。操作:在穴位正中先刺一针,然后在 上下、左右各浅刺(斜刺45角)1针,刺的部位较为 分散,故称扬刺。】古代文献记 载扬刺法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 五邪第二载:“五曰扬刺 。

12、扬刺者,正内一,傍 内四而浮之,以治寒热之博大者也。” 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 载:“五曰扬刺,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 气之博大者也。” 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 “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旁内四,而浮之,以 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扬,散也。中外共五针而用 在浮泛,故能祛散博大之寒气。)”【对灵枢官 针刺有十二节扬刺的名称由来、操作方法进行注 解。】古代文献记 载扬刺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扬刺者,正 内(纳)一,傍内(纳)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 也。”黄帝内经太素中,“扬刺”作“阳刺”,与阴 刺对举,意为浅表的刺法。主要用于治疗寒气浅而 面积较

13、大的痹证,针之使博大而浅的病邪随多刺之 针扬而散之,故称为扬刺。这也是素问阴阳应 象大论篇所说的“因其轻而扬之”之意。因针刺的 部位较分散,又五针并列于一穴周围,故又称局部 五针法。现代临床运用的梅花针、七星针叩刺,就 是扬刺法演变和发展而来的。发发展源流扬刺法先用左手循按出痹痛的最痛点和局部病患处的中点 ,然后在正中直刺一针,再在上下左右四周各浅刺 一针,周围四针朝向中心斜刺成“十”字形。如治腱 鞘囊肿,先在囊肿中点直刺一针,再在四周各刺一 针,针尖刺向囊肿,其治疗效果比单刺为好。操作方法扬刺法主要适用于治疗寒气浅而面积较大的痹证,如浮 痹、肌痹和营卫不和所致的肢体麻木不仁。现也用 于治疗头

14、痛、痫证、癫狂和神经性皮炎、股外侧 皮神经痛、腱鞘炎、腱鞘囊肿等。如治痫证,临床 常选百会和四神聪,先针百会,然后再针四神聪, 其四针针尖指向百会,疗效远较单 用一穴为佳。功效直针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六曰直针刺,直针刺 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 五邪第二载:“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 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 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刺节统论 载:“六曰直针刺,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 也。”古代文献记 载直针刺法明张景岳类经十九卷针刺类九变十二节载: “六曰直针刺,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 浅者也。(直者,

15、直入无避也。引起其皮而刺之, 则所用不深,故但治寒气之浅者。)”【对灵枢 官针刺有十二节直针刺的名称、操作方法、主治 病症加以注解,直针刺进针较 浅,治疗浅表络脉等 部位的病证。】古代文献记 载直针刺法始载于内经,灵枢官针曰:“直针刺者, 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这里,“直”并非 是指垂直下针,而是指直对病所之意,现在多称沿 皮刺或横刺法,特点是沿皮针刺,浮浅而行。这种 刺法多用于肌肉浅薄处,临床用之可一针透两穴或 多穴。如治疗偏头痛,可选太阳透角孙;治疗面瘫 ,可用颊车透地仓;治疗小儿麻痹和脑炎后遗症等 ,可沿督脉经,从长强穴通过腰俞、腰阳关穴直透 命门穴,或至阳透大椎穴等。现代临床

16、所用的皮下 留针法、芒针沿皮刺法,也属于直针刺的范畴。发发展源流直针刺法先用左手捏起所刺腧穴两旁的皮肤,使其隆起,然 后右手持针沿皮下针刺。再根据临证需要,或横刺 一穴、两穴或数穴,至收效为止。操作方法直针刺法适用于治疗寒邪侵入较浅的痹证和肌肤麻木不仁 以及皮肤病、神经根炎、多发性神经炎,也用于 治疗癫狂证、痫证、偏头痛、面瘫、胃下垂等疾 病。功效输刺法灵枢卷二官针第七载:“七曰输刺,输刺者, 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适用于治疗气盛之实热证 、外邪所致的各种发 热、阳明经证和腑证。】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五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 五邪第二载:“七曰腧刺。腧刺者,直入直出,稀 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 宋赵佶敕编圣济总录 卷第一百九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