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旅游随笔作文欣赏昆大丽之旅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76547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旅游随笔作文欣赏昆大丽之旅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优秀旅游随笔作文欣赏昆大丽之旅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优秀旅游随笔作文欣赏昆大丽之旅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优秀旅游随笔作文欣赏昆大丽之旅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优秀旅游随笔作文欣赏昆大丽之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旅游随笔作文欣赏昆大丽之旅(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秀旅游随笔作文欣赏优秀旅游随笔作文欣赏 昆大丽之旅昆大丽之旅带着憧憬与向往,我们在新年的第四天开启了昆大丽之旅。云南地处边疆,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集中了 52 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 5000 人以上的有26 个民族,主要以彝族为主;云南上属于高山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太阳每天早上 8 点左右升起,晚上 7 点左右落下,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这里人们的肤色呈现古铜色。我们刚下飞机就收到了来接我们的旅行社导游赠送的鲜花,难怪昆明是春城,是花城,也显示了淳朴的昆明人的热情好客。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我们坐上旅游大巴前往大理,此次行程跟随我们的导游是一位美丽的“彝汉”姑娘,源于她的爸爸是彝族人,妈妈是汉族

2、人,所以自称“彝汉” ,挺幽默的一个人;当她见到我们的第一眼,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先给车上 18 岁以下的孩子每人发了一个压岁红包,里面有崭新的 18 元钱,挺心细的一个人;在驱车赶往大理的路途上,昆明的彝族人口最多,就给我们将彝族人的习俗;大理是白族人居住的地方,就给我们讲白族人的习俗;丽江市纳西族人居住的地方,就给我们讲纳西族人的习俗。给我们谈人生,谈自己带团经历和经验,谈自己的家庭,谈景点,谈各少数民族的风俗及称呼,很优秀的一名导游,让我们在坐车时不知疲倦。每件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又让我们如此满意,我想这也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喜欢吧。带着憧憬与向往,我们在新年的第四天开启了昆大丽之旅。云南地

3、处边疆,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集中了 52 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 5000 人以上的有26 个民族,主要以彝族为主;云南上属于高山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太阳每天早上 8 点左右升起,晚上 7 点左右落下,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这里人们的肤色呈现古铜色。我们刚下飞机就收到了来接我们的旅行社导游赠送的鲜花,难怪昆明是春城,是花城,也显示了淳朴的昆明人的热情好客。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我们坐上旅游大巴前往大理,此次行程跟随我们的导游是一位美丽的“彝汉”姑娘,源于她的爸爸是彝族人,妈妈是汉族人,所以自称“彝汉” ,挺幽默的一个人;当她见到我们的第一眼,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先给车上 18 岁以下的孩子每人发了一个

4、压岁红包,里面有崭新的 18 元钱,挺心细的一个人;在驱车赶往大理的路途上,昆明的彝族人口最多,就给我们将彝族人的习俗;大理是白族人居住的地方,就给我们讲白族人的习俗;丽江市纳西族人居住的地方,就给我们讲纳西族人的习俗。给我们谈人生,谈自己带团经历和经验,谈自己的家庭,谈景点,谈各少数民族的风俗及称呼,很优秀的一名导游,让我们在坐车时不知疲倦。每件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又让我们如此满意,我想这也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喜欢吧。带着憧憬与向往,我们在新年的第四天开启了昆大丽之旅。云南地处边疆,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集中了 52 个少数民族,其中人口 5000 人以上的有26 个民族,主要以彝族为主;云南上

5、属于高山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太阳每天早上 8 点左右升起,晚上 7 点左右落下,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这里人们的肤色呈现古铜色。我们刚下飞机就收到了来接我们的旅行社导游赠送的鲜花,难怪昆明是春城,是花城,也显示了淳朴的昆明人的热情好客。经过一夜的休整,第二天我们坐上旅游大巴前往大理,此次行程跟随我们的导游是一位美丽的“彝汉”姑娘,源于她的爸爸是彝族人,妈妈是汉族人,所以自称“彝汉” ,挺幽默的一个人;当她见到我们的第一眼,按照中国传统习惯,先给车上 18 岁以下的孩子每人发了一个压岁红包,里面有崭新的 18 元钱,挺心细的一个人;在驱车赶往大理的路途上,昆明的彝族人口最多,就给我们将彝族人的习俗;大理是白族人居住的地方,就给我们讲白族人的习俗;丽江市纳西族人居住的地方,就给我们讲纳西族人的习俗。给我们谈人生,谈自己带团经历和经验,谈自己的家庭,谈景点,谈各少数民族的风俗及称呼,很优秀的一名导游,让我们在坐车时不知疲倦。每件事情安排的井井有条,又让我们如此满意,我想这也是对自己职业的一种喜欢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