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76442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8.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优化教学过程训练思维能力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新课程标准的“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等理念,其落脚点就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呢?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紧紧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且随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得以不断优化和强化,而这一优化效果取决于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新知前只有认准教学目标,选定科学的教学方法,依据教材中知识的呈现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理顺教学思路

2、,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效地训练思维能力。一、感知材料力求多,确立思维训练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和充分的感知时间,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真实具体的感性材料,为理解新知、训练思维奠定基础。如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中要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只靠教师语言描述式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在学习前给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形状的物体,让学生通过看、摸、猜、滚、

3、说、搭等操作活动经历直观认识的过程。看:仔细观察,你认识哪个物体?认识摸:拿起其中一个物体,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了解猜:闭上眼睛,再拿起一个物体,猜一猜是什么体?体验滚:选一个物体在桌上滚一滚,有什么发现?实践说:你能说出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吗?描述搭:用这些物体搭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应用通过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为学生理解新知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完成了由具体事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形体,并应用这些形体进行操作的过程,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结合新知识的特点,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促使学生亲自参与到认知过程之中,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提高

4、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而且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奠定了基础。二、问题引导力求精,建立思维训练的条件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在参与学习活动的时候,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启发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定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学习“几和几” ,主题图中涉及三个人物,教师、小男孩、小女孩,他们在做同一件事情:摆红花。由于学生刚入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经验,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三个人不同动作、不同表情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直接看图学习、问题会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谁看出了图中

5、老师是怎样摆红花的?(2)你猜一猜小女孩手中的红花要放在哪里?(3)想一想小男孩想怎样摆红花?通过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 4 朵红花可以摆成 1 朵和 3 朵(或 3 朵和 1 朵) ,起到规范思维的目的;通过第二个问题引导拓宽学生思维,想到 4朵红花还可以摆成 2 朵和 2 朵;通过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对前面的几种情况进行整理。通过这样的引导,通过看、猜、想等活动,使学生真正融于图中人物的“活动”之中,干他们想干的事情,想他们要想的问题,为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建立必要条件。但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一问一答式的机械性设问,要使学生对的问题感兴趣,引起学生继续研究的需求,愿意用数学的眼光去

6、思考问题,才能达到启发思维、训练思维的目的。三、理解算理力求清,促进思维的发展新课标,要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这里所指的数学知识不只是让学生把概念、公式、法则等背下来,还要让学生理解“其所以然” ,引导学生在逐步认识知识联系的同时,训练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理清知识体系、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学习“加法” ,教学中我们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折纸鹤的生活原形为基础,通

7、过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一个小朋友和两个小朋友走到一起用加法计算,一个纸鹤和两个纸鹤合在一起也用加法计算。这样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反复感受过程中体会合在一起的含义,不仅深刻地理解了加法运算的意义,而且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训练了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我们只要深钻教材,抓住知识的结构特点及知识的生长点、发展点,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就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和进一步的发展。四、教学手段力求新,提高思维训练的实效根据小学生容易受新奇事物吸引的特点,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用动态图形代替语言叙述,使图、文、形并茂,为学生观察

8、、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思维活动提供条件,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提高思维训练的实效。如学习“分类” ,学生有分类的经验,但对分类并没有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分类的意义,并掌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要突破这一重点,我们可以将一些生活中分类的实例(如商店中物品的摆放情况) ,用学生比较喜欢的录像形式“搬”到课堂中,让学生“亲身去体验” ,并引起学生的思考:看一看售货员阿姨是把什么放在一起的?想一想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如果是你,会把文具盒放在什么位置?给学生规范的引导,并用录像真实地再现操作的结果。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思维的训练会

9、收到最佳的效果。由于多媒体能“再现”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研究、探索新知识 的热情,因此教学中我们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更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思维训练的实效。五、练习设计力求活,使思维训练得以延伸练习设计的优化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训练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在长时间学习并理解掌握新知后,容易产生满足感,导致思维呆滞,会从一定程度上降低学习积极性,影响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因此,设计练习题目时要依据小学生好玩好动的天性,把练习和游戏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练习,并做到难度适中、富有启发性、具有趣味性,使学生的

10、学习积极性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思维的训练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如学习“几和几”之后,结合儿童投沙袋的生活情境设计“看谁投得准”的游戏练习:准备 5 个沙袋,1 个小筐,选一名学生站在 2 米外向筐内投沙袋。由于学生对投沙袋的活动很熟悉,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向学生要求:仔细看,他投出几个,手中还剩几个?他投中几个,几个没投中?学生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巩固了新知(5的组成) ,而且全体学生都有“任务”在身,注意力会集中到沙袋的数量上来,这样的游戏练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更高的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学中我们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精心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

11、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之中,才能使新的理念更好地贯彻于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新课程标准的“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等理念,其落脚点就是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理念呢?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紧紧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且随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得以不断优化和强化,而这一优化效果取决于教学过程的优化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新知前只有认准教学目标,选定科学的教

12、学方法,依据教材中知识的呈现过程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理顺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得以优化,才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有效地训练思维能力。一、感知材料力求多,确立思维训练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因此,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贴近生活实际的感性材料和充分的感知时间,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真实具体的感性材料,为理解新知、训练思维奠定基础。如学习“认识物体和图形” ,教学中要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形体和平面图形。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只靠教师语言描述式的讲解显然是不够的。在学习前给学生提供(或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

13、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形状的物体,让学生通过看、摸、猜、滚、说、搭等操作活动经历直观认识的过程。看:仔细观察,你认识哪个物体?认识摸:拿起其中一个物体,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了解猜:闭上眼睛,再拿起一个物体,猜一猜是什么体?体验滚:选一个物体在桌上滚一滚,有什么发现?实践说:你能说出生活中一些物体的形状吗?描述搭:用这些物体搭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应用通过这些动手操作活动,不仅为学生理解新知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完成了由具体事物的形状想像出几何形体,并应用这些形体进行操作的过程,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结合新知识的特点,为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提供丰富的感性

14、材料,促使学生亲自参与到认知过程之中,减少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灵活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而且为学生的思维训练奠定了基础。二、问题引导力求精,建立思维训练的条件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在参与学习活动的时候,不可缺少教师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具体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启发性问题,给学生创设一定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如学习“几和几” ,主题图中涉及三个人物,教师、小男孩、小女孩,他们在做同一件事情:摆红花。由于学生刚入学,基本上没有什么学习经验,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三个人不同动作、不同表情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直接看图学习、问题

15、会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谁看出了图中老师是怎样摆红花的?(2)你猜一猜小女孩手中的红花要放在哪里?(3)想一想小男孩想怎样摆红花?通过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 4 朵红花可以摆成 1 朵和 3 朵(或 3 朵和 1 朵) ,起到规范思维的目的;通过第二个问题引导拓宽学生思维,想到 4朵红花还可以摆成 2 朵和 2 朵;通过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对前面的几种情况进行整理。通过这样的引导,通过看、猜、想等活动,使学生真正融于图中人物的“活动”之中,干他们想干的事情,想他们要想的问题,为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建立必要条件。但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一问一答式的机械性设问,要使学

16、生对的问题感兴趣,引起学生继续研究的需求,愿意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问题,才能达到启发思维、训练思维的目的。三、理解算理力求清,促进思维的发展新课标,要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这里所指的数学知识不只是让学生把概念、公式、法则等背下来,还要让学生理解“其所以然” ,引导学生在逐步认识知识联系的同时,训练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才能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理清知识体系、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充分的数学活动中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学习“加法” ,教学中我们用学生较为熟悉的折纸鹤的生活原形为基础,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理解一个小朋友和两个小朋友走到一起用加法计算,一个纸鹤和两个纸鹤合在一起也用加法计算。这样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反复感受过程中体会合在一起的含义,不仅深刻地理解了加法运算的意义,而且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语言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训练了思维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