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48876423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众数教学案例及反思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生:工资。生:工作环境和待遇。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 1000 元,现招收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 500 元,第二个月也只有600 元,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 600 元,少数超过 600 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1000 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 1000 元呢?”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

2、工作人员的工资表: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元经理副经理员工 A 员工 B 员工 C 员工 D 员工 E 员工 F 员工G 员工 H 员工 I月工资 3000XX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问题 1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 1000 元是否欺骗了李叔叔?(2)你有什么想法?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 11 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 1000 元没有欺骗。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 元是没有错。那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 600 元。大家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生: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带

3、动了员工的平均公资。师:,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所以平均数 1000 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小组讨论:生 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 600 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 600 元的人是最多的,有 4 个人。生 2:我认为 700 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师:大家

4、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数会受一些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响。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生:600 元师:600 在这里出现次数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所以 600 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二、探究新知。板书:众数。【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想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试着说一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出示概念。齐读概念。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统计量,那么,面对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下面请看这个问题。五(2)班要选 10 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 15 名候选队

5、员的身高情况。 (单位:米)1.41,1.41,1.41,1.44,1.45,1.4,1.48,1.49151,1.51,1.51,1.51,1.52,1.54,1.54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 1.51 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师:同学们,全世界都

6、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的体育健儿正在紧张的训练,准备迎战奥运会。国家队的教练想在两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中选择一名去参加比赛:(出示两名运动员成绩)甲:9.5109.49.59.79.59.49.39.49.3乙:109108.39.89.5109.88.79.9看到两名运动员的成绩,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练会选择谁去呢?生 1:我认为会选甲,甲的成绩很高。生 2:我想会选乙,乙打中 10 环的多。生 3:我想应该看看他们的平均分。师:大家说的很好,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他们。那我们就先从平均数入手,大家动手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生:老师,平

7、均数一样,都是 9.5。师;平均数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生 1:看众数。甲的众数是 9.5。生 2:9.4 也出现三次,9.4 也是众数。那两个都是众数吗?师:当然,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比如说我们班前五名同学的成绩就没有重复的,那自然就没有众数了。生:乙的众数是 10,所以乙获胜的机会大一些。师:在平均数相同时,我们应该看众数。【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四、学生畅谈收获

8、。五: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案例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始,我提出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

9、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数据越多,频率越稳定。如能经过更多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根据方差的特点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会不一样。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生:工资。生:工作环境和待遇。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

10、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 1000 元,现招收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 500 元,第二个月也只有600 元,问了一些同事大部分都是 600 元,少数超过 600 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1000 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 1000 元呢?”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元经理副经理员工 A 员工 B 员工 C 员工 D 员工 E 员工 F 员工G 员工 H 员工 I月工资 3000XX

11、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问题 1 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 1000 元是否欺骗了李叔叔?(2)你有什么想法?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 11 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 1000 元没有欺骗。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 元是没有错。那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 600 元。大家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生: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带动了员工的平均公资。师:,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所以平均数 1000 不能真实反映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

12、合理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小组讨论:生 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 600 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 600 元的人是最多的,有 4 个人。生 2:我认为 700 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数会受一些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响。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生:600 元师:600 在这里出现次数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工资

13、水平,所以 600 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二、探究新知。板书:众数。【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想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试着说一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出示概念。齐读概念。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统计量,那么,面对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个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下面请看这个问题。五(2)班要选 10 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 15 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 (单位:米)1.41,1.41,1.41,1.44,1.45,1.4,1.48,1.49151,1.51,1.51,1.51,1.52,1.54,1.5

14、4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数 1.51 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师:同学们,全世界都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的体育健儿正在紧张的训练,准备迎战奥运会。国家队的教练想在两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中选择一名去参加比赛:(出示两名运动员成绩)甲:9.51

15、09.49.59.79.59.49.39.49.3乙:109108.39.89.5109.88.79.9看到两名运动员的成绩,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练会选择谁去呢?生 1:我认为会选甲,甲的成绩很高。生 2:我想会选乙,乙打中 10 环的多。生 3:我想应该看看他们的平均分。师:大家说的很好,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他们。那我们就先从平均数入手,大家动手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生:老师,平均数一样,都是 9.5。师;平均数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生 1:看众数。甲的众数是 9.5。生 2:9.4 也出现三次,9.4 也是众数。那两个都是众数吗?师:当然,众数

16、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比如说我们班前五名同学的成绩就没有重复的,那自然就没有众数了。生:乙的众数是 10,所以乙获胜的机会大一些。师:在平均数相同时,我们应该看众数。【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四、学生畅谈收获。五: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案例反思: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始,我提出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引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