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造物主留下的谜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87153 上传时间:2017-08-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种:造物主留下的谜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种:造物主留下的谜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种:造物主留下的谜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种:造物主留下的谜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种:造物主留下的谜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种:造物主留下的谜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种:造物主留下的谜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种:“造物主”留下的谜团林耐箕形纹 弓形纹 斗形纹 凌光新闻背景据报道,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的最新预计,到 2024 年,白色人种在美国的人口中占比将首次小于 50%。那时,美国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均衡的种族格局,这将对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人类的由来,种族的形成,曾是近代几个世纪中使人最感困惑的问题。在 15 世纪以后,由于航海交通事业的发展,西方一些国家向外寻求市场和原料基地。当他们把从非洲聚敛的大批财宝运回国内,并将第一批形态迥异的非洲黑人运至英伦三岛及葡萄牙的里斯本后,立刻轰动了整个欧洲。人们惊疑:这些非洲黑人也同是亚当的后裔吗?可翻遍了整本圣经 ,也得不到答

2、案。同样属于人类的大家庭,然而,不同种族的人们在外观上还是有着显著的区别。事实上,如果世界上真有什么“造物主” ,那么,它为什么会如此“造人” ,也是至今人们的认识难以说清的问题。林耐最早提出四大肤色人种划分对人种进行划分,并标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首推林耐。林耐是 18 世纪的一位瑞典博物学家,他在幼年时就对形形色色的自然生物发生浓厚的兴趣。1735 年他写出了自然体系一书,对植物、动物包括人在内进行了系统的分类。林耐的分类方法,即以种为单位的等级划分,至今仍被生物界广泛应用。他首先按照形体结构相似、生理机能相近的分类原则,将人类同高等灵长类的猿类划在同一类中,然后又将彼此间可以通婚并能正

3、常生育的世界各种肤色的人种划归为统一的智人种,即具有同等智力水平的同一物种。在种级以下,他又根据不同肤色的人类的地理分布,将全世界的人进一步划分为 4 个地理亚种,即亚洲黄色人种、欧洲白色人种、非洲黑色人种、美洲红色人种。林耐的人种划分奠定了人类科学划分的基础。但是他的四大肤色人种的地理亚种区划却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了不少问题。原来,人种肤色的分布与世界各大洲的区划并非完全一致。例如,亚洲人的肤色并不都是黄色。亚洲南部的印度人,其肤色的浓重程度与非洲北部靠近地中海沿岸的人群的肤色相比,更深、更重。至于美洲的红色人种一说,早已废除不用,因为美洲原始居民印第安人的肤色为棕黄色而非红色。红色一说可能是

4、15 世纪欧洲人初来美洲时,因见到印第安人在宗教活动中有用红土涂身的习俗而误认为印第安人是红种人。1775 年,即在林耐的四大人种区划提出 40 年之后,德国自然人类学家布鲁门巴哈又在他的人类的自然变种一书中,公布了一个新的人种划分方案。布鲁门巴哈把全世界的人分为五大人种,即:高加索人种、蒙古人种、马来人种、尼格罗人种(初称埃塞俄比亚人种)、美洲人种。头型、毛发等都曾当作划分标准布鲁门巴哈及后来的许多人种学家,均感到使用肤色区分人种存在着相当大的困难。人群肤色的梯度变化是连续性的,互相过渡的,很难找出一条明确的界线。于是,人们试图从其他途径寻找划分人种的标准。时墨庄先生在千姿百态的人种一书中讲

5、到,1842 年,瑞典人体学家雷求斯首先利用头骨测量方法对欧洲人的头型进行了测量。在使用一套严格测量标准后,测出的结果是,在北欧人群中,长头型的出现率较多;在欧洲南部的人群中,中头型及宽头型的出现率较多。但是当这一方法被推广应用到非洲地区时,却出现了问题。在非洲中、西部,黑人的头型也居然是长头型居多,而且其指数比起欧洲北部白色人群来或许还要更高些。19 世纪时,法国人类学家托平纳对人类的鼻部作了测量与观察,并建立了鼻长宽指数。测量结果表明,欧洲人多属狭鼻型;非洲人多属宽鼻型;而亚洲地区的人多属中鼻型。但是后来人们发现,鼻型的变化也是一种适应性的人种特征。在寒冷干燥的地区,窄而狭长的鼻子是一种有

6、利适应的形状;相反,在热带潮湿地区,短而宽的鼻子,则有利于热气的呼出与散发。而世界上鼻子最窄的人是生活在亚洲最北部的寒带地区的爱斯基摩人。与此同时,德国的生物学家海克尔观察到,人类头发的自然形状有 3 种类型,即直发、波发与卷发。并指出亚洲的蒙古人种多为直发;欧洲的白色人种多为波形发;而非洲的黑人多为卷发。但进一步的观察表明,卷形发便于空气的储藏,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成为良好的隔热体,对头部有保护作用。因此,不仅非洲热带地区的黑人有卷形发,而且太平洋西南岛屿上的新几内亚、美拉尼西亚等部落中也都有卷形发。而波形发也不仅存在于北欧大部分地区的人群中,在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也极为多见。此外,在近代人种

7、学上,眼形、眼色、耳廓外形、牙齿包括耳垢、基础代谢等凡是可以观测到的人体形态特征,几乎都曾用来试作划分人种的标准。其结果怎样呢?拿眼形来说,在对比中人们发现,在上眼睑上出现内毗褶是蒙古人种的独有特征,故称作“蒙古褶” ,被认为是对生活在草原风沙地区的人具有保护作用的有利适应特征。但是近年来又发现,远在南非地区的布须曼人的眼部也有类似“蒙古褶”的构造特征。关于眼色,世界不同人种的眼睛有蓝、灰、黑褐等色。眼色的变化与肤色的变化一样,也与外界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在阳光充足、折射强烈的沙漠、雪原地区,具有较多色素覆盖的深眼色就像一个人戴了墨镜一样,对眼睛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而在光线暗弱的地区,浅眼色

8、要比深眼色具有更高的视觉分辨力。耳垢是耳道内皮脂腺的分泌物,对耳器官有保护作用。在蒙古人种中,耳垢多为黄灰色,干燥,气味小;而在非洲人种及欧洲人种中,耳垢多为黑褐色,潮湿,呈粘液状。人的体味,特别是腋下狐臭,以白色人种为最浓,黄色人种中最少。通常有腋臭的人,其耳垢是粘液状的。血型、指纹等同样无法确切区分 上述人种特征的划分,似乎可以互相补充,然而它们又是相互交错的,它们彼此独立地分布,其地理分布的多样性,构成了人类种群的差异性,彼此间难以找出一种规律性的内在联系。在经过多年努力和认真总结之后,人们初步发现,肤色、头型、鼻型、眼型、发型等都是人体的外部性状。也就是说,它们是经常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9、并受到外界适应性影响的表面性状。那么,是否可以找出一些不受外部环境影响的内在特征,即非适应性特征,作为人种划分的标准呢?20 世纪初,血型发现以后,许多人都对利用血型划分人种抱有希望,因为它很可能不像肤色等人体表面特征那样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是测试与统计的结果是,在世界各大人种中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A 、B、O、AB 等 4 种血型系统遍布世界各地,只是其数量比例略有不同。在欧洲地区的人群中,A 型与 O 型量较多,B 型量较少;在美洲的印第安人中,O 型量最多, A 或 B 型量较少;在亚洲地区的人群中,B 型量最多;在澳大利亚地区的人群中,则主要是 A 型与 O 型;在非洲

10、地区的黑色人群中,多为 A 型和 B型。在人体皮肤表面,特别是在指掌上生有明显的皮纹,构成一定的纹路与图形,它们也曾被用作人种划分或识别人体的特征。指纹的花型大体可分 3 种,即弓形纹、箕形纹与斗形纹。弓形纹是从一端开始横向另一端的平行弧线;箕形纹则是从一端开始折向同端并不封闭的纹线,即一端开放、另一端封闭的折线;斗形纹是由许多近似同心圆迂回形成的纹线。经过人种学家的分类统计,3 种指纹的花形在各人种中都有出现,但其出现频率各有不同:在亚洲蒙古人种中,斗形纹出现频率最高,约占指纹花型的 50%左右;在欧洲白色人种中,箕形纹的出现频率最高,约占指纹花型中的 50%-60%;在非洲黑色人种中,弓形

11、纹的出现频率最高,约是其他人种中弓形纹出现频率的两倍。因此,运用指纹特征,也不能进行严格的人种划分。未解之谜人种是怎样形成的人种特征划分的种种事实,表明人种区划的确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人种特征的多样性,形成了人种的多样性。各人种特征并非是相关地互相类聚构成一定的“种型” ,因此也难于做出精确、严格的统一划分。但是,各人种特征划分的事实,也可说明下列两个问题:人种特征虽然出现明显的差别,但在遗传物质的互相结合上尚未出现生育上的隔离,属于具有共同起源的同一物种即统一的智人种;各人种特征间虽然缺乏内在的联系,但是它们却与外界生存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一定的人种特征常常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因此

12、,有人这样设想:所有人种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智人种祖先;人种特征是人类在人口不断扩充、迁徙和在不同地理环境长期分隔下形成的。至于产生不同人种分化的时间,有的人认为是在 20 万年前的早期智人阶段,因为从世界各地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来看,已经出现了人种分化的趋向;也有的人认为,人类的进化是一个连续的系统,也许在更早的晚期直立人阶段,就已经有了原始人种分化的雏形。尽管对于人种最初分化的时间有着不同的推论,但是人类学家对人种最后形成的时间却有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在距今 3 万年前后的晚期智人阶段,即在人类由亚、非、欧三洲大陆开始进入澳大利亚及美洲大陆、完成了除南极之外的世界性分布的时期,就已具备了人种明显

13、分化的特点,这一时期发现的人类化石证明了这一点。大千世界神奇“彩虹家庭”据报道,在英国有一个特别的家庭,黑人丈夫与白人妻子共养育了 4 个孩子,但令人惊奇的是这 4 个孩子的肤色竟然各不相同。作为孩子的父亲,克里斯自豪地表示:“我们家孩子就像一盒巧克力,黑的、棕的、白的三个颜色都有,这很神奇,我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 最早时候夫妇二人曾经认为孩子被医院抱错了,当然最后证实这是他们亲生的。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遗传学专家威尔逊博士解释道:“如果白人和黑人生育出的孩子,谁也不能预测他们到底会是什么颜色的皮肤。由于他们父母各贡献 50%的基因,他们的下一代肯定会在父母两人的颜色之间。也许有婴儿会有黑色

14、的皮肤,但却长着欧洲人一般的头发,还有蓝色的眼睛。 ”你知道吗人种与民族区别何在人种与民族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种族与民族虽然都是对人类群体单位的划分,但种族是指人类空间分布中遗传物质及其表现性状的差异;而民族是指人类历史中形成的一定经济、文化、语言及心理反映上的共同体。一个人种可以包括几个民族,如我国的汉、回、蒙古、朝鲜等民族共同属于蒙古人种中的东亚支系;同样,一个民族也可以包括不同人种,如我国的汉族就包括蒙古人种中的东亚支系与南亚支系两个种型。 延伸阅读最新流行划分:世界有五大原始人种区系1966 年,美国人种学家孔恩提出:大约在 3.5 万年前,世界各人种区系已基本形成。如果从这时开始,

15、避开近代人类交通、文化发达等社会因素造成的人种混杂的影响,直到 15 世纪哥伦布等发现美洲大陆、实行大规模移民之前,可将世界人种区分为五大原始人种区系。第一个人种区系为高加索人种,又称欧罗巴人种。该人种最初主要分布在西南亚及地中海区域,后来扩展到整个欧洲、中东及北非地区,在印度也有他们的后裔。其人种特征主要是:具有浅色的皮肤、柔软波状的头发或直发,发色不一;眼睛由蓝色、灰色到褐色;体毛及胡须发达;颧骨不太明显;鼻梁很高,鼻尖突出;嘴唇较薄等等。在这一人种内又可再详细划分为北欧及南欧两个人种支系。第二个人种区系为蒙古人种,又称亚美人种。他们最初生活在东亚、东南亚、中亚及西伯利亚等地。后来,一支北

16、亚人沿阿拉斯加陆桥进入美洲大陆,发展为印第安人;另一支南亚人则扩展到南太平洋诸岛屿。蒙古人种的特征主要是:黄色的皮肤,栗色的眼睛,黑色的直发,体毛及胡须均不明显,面部平扁,颧骨突出,鼻梁不高,两眼内角具有特别的毗褶等等。亚洲蒙古人种又可分为北亚、东亚、南亚三个人种支系。第三个人种区系为刚果人种,又称尼格罗人种。他们最初生活在非洲的东北部地区,渐渐扩展到非洲中南部各地。其人种特征主要是:黝黑或褐色的皮肤;褐色的眼睛;黑色的卷发;体毛不多或中等;颧骨不高;鼻翼宽;嘴唇厚等等。第四个人种区系为澳大利亚人种。现在有人主张将其与尼格罗人种并称为赤道人种。该人种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本岛及南太平洋岛屿。其人种特征主要是:肤色较深;黑色或棕色卷发或波发;体毛发达;鼻翼宽;嘴唇厚等等。第五个人种区系是好望角人种。有人主张把它归属在尼格罗人种之内。他们最初生活在非洲中部地区,以后逐渐南移至南非地带,现在人口很少,主要包括非洲的布须曼人和霍屯督人。他们具有近似蒙古人种的一些特征,如扁平的面部,眼部出现内毗褶等,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