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67583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 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 书书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教材说明这部分教材分三段进行教学,先教学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分米的认识,最后教学单位的换算。对于毫米?淙幻挥姓?浇哟?敲咳说难?呱隙加泻撩椎目潭龋?梢运涤辛艘恍行缘娜鲜丁滩南人得髁勘冉隙痰奈锾宓某然蛘咭?罅康帽冉暇?肥保?梢杂煤撩鬃鞯弧缓罄?弥背咧械暮撩卓潭龋?蜗蟮馗嫠哐?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 1 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

2、0 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 1 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单位的换算主要是长度单位间的变换,这里限于单名数,目的是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用 2 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6062 页上的内容,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 14 题。2开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是新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它量更小的

3、物体的长度和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精确,这就是毫米。3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观察一下:尺子上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什么刻度?学生能够看到除了厘米外还有更小的格,教师告诉学生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然后让学生自己数一数 1 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在数的时候,教师要具体说从哪个刻度开始数,数到哪个刻度,以免学生数乱。如让学生从 0 刻度起数到 1。可以多让学生数几个厘米,从而归纳出:1 厘米10 毫米。在得出上述关系之后,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 1 毫米有多长,这时教师要看一看学生的手势表示得是否合适。在量 1 分硬币的厚度时,要让每个学生都量一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一分硬币的

4、厚度是 1 毫米。从而加深学生对 1 毫米长度的直观印象。在量课本的厚度时,教师要注意加强个别指导,对量得不对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帮助。4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要准备一把米尺。教学时,要说明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尺子上 10 厘米有多长。在教学米和分米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演示。教师可以用米尺先把 1 米长的线段画在黑板上。然后从 0 刻度起每数出 10 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使学生直观地看到 1 米中有 10 分米。从而得出:1 米10 分米。在讲完上述关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尺子上的 1 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也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从手腕到指尖有

5、没有 1 分米,以加深学生对 1 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在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时,要让学生沿着课本的长边 1 分米 1 分米地量,每量 1 分米就做一个记号再接着量,突出以分米作单位的思想。这里可以使用学具卡片中的简易分米尺进行测量。5在教学单位的换算时,可先复习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等关系,再正式教学例 3。教师可以先出示例 3 的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纸条的长度是多少厘米。如果能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纸条让学生自己量一量就更好了。然后问学生:如果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并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讨论一下。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数的方法,有的是用关系式来想的。

6、教师可以肯定这些方法都对,但是用关系式来想比较简便。例 4,教学方法与例 3 类似。关键是想:10 厘米是 1 分米,80 厘米中有 8 个 10 厘米,也就是 8分米。同时要向学生指明上面讲的关系式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在做“做一做”中的练习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6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第 2 题,要让学生想一想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最合适。这种练习对理解和使用长度单位都是很有好处的。第 4 题,初步渗透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1 米2 分米,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 1 米变换成 10 分米再计算。第 5*题,是复名数加减法,不作为教学

7、要求,只供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8厘米 7 毫米的含义,可以把 8 厘米 7 毫米变换成87 毫米再计算。练习十六最后的思考题,首先要把 4 厘米变换成 40 毫米。然后用几个铁环的长度减去它重叠的部分。即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40405570(毫米) ,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4040405555100(毫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教材说明这部分教材分三段进行教学,先教学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分米的认识,最后教学单位的换算。对于毫米?淙幻挥姓?浇哟?敲咳说难?呱隙加泻撩椎目潭龋?梢运涤辛艘恍行缘娜鲜丁滩南人得髁勘冉隙痰奈锾宓某然蛘咭?罅

8、康帽冉暇?肥保?梢杂煤撩鬃鞯弧缓罄?弥背咧械暮撩卓潭龋?蜗蟮馗嫠哐?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 1 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 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 1 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单位的换算主要是长度单位间的变换,这里限于单名数,目的是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用 2 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

9、6062 页上的内容,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 14 题。2开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是新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它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和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精确,这就是毫米。3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观察一下:尺子上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什么刻度?学生能够看到除了厘米外还有更小的格,教师告诉学生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毫米。然后让学生自己数一数 1 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在数的时候,教师要具体说从哪个刻度开始数,数到哪个刻度,以免学生数乱。如让学生从 0 刻度起数到 1。可以多让学生数几个厘米,从而归纳出:1

10、厘米10 毫米。在得出上述关系之后,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 1 毫米有多长,这时教师要看一看学生的手势表示得是否合适。在量 1 分硬币的厚度时,要让每个学生都量一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一分硬币的厚度是 1 毫米。从而加深学生对 1 毫米长度的直观印象。在量课本的厚度时,教师要注意加强个别指导,对量得不对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帮助。4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要准备一把米尺。教学时,要说明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尺子上 10 厘米有多长。在教学米和分米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演示。教师可以用米尺先把 1 米长的线段画在黑板上。然后从 0 刻度起每数出 10 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完,

11、使学生直观地看到 1 米中有 10 分米。从而得出:1 米10 分米。在讲完上述关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尺子上的 1 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也可以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从手腕到指尖有没有 1 分米,以加深学生对 1 分米长度的感性认识。在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时,要让学生沿着课本的长边 1 分米 1 分米地量,每量 1 分米就做一个记号再接着量,突出以分米作单位的思想。这里可以使用学具卡片中的简易分米尺进行测量。5在教学单位的换算时,可先复习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等关系,再正式教学例 3。教师可以先出示例 3 的图,让学生说一说这个纸条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12、。如果能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纸条让学生自己量一量就更好了。然后问学生:如果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并问: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讨论一下。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数的方法,有的是用关系式来想的。教师可以肯定这些方法都对,但是用关系式来想比较简便。例 4,教学方法与例 3 类似。关键是想:10 厘米是 1 分米,80 厘米中有 8 个 10 厘米,也就是 8分米。同时要向学生指明上面讲的关系式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在做“做一做”中的练习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发现错误要及时纠正。6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第 2 题,要让学生想一想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最合适。这种练习对理解和使用长度单

13、位都是很有好处的。第 4 题,初步渗透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1 米2 分米,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 1 米变换成 10 分米再计算。第 5*题,是复名数加减法,不作为教学要求,只供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告诉学生 8厘米 7 毫米的含义,可以把 8 厘米 7 毫米变换成87 毫米再计算。练习十六最后的思考题,首先要把 4 厘米变换成 40 毫米。然后用几个铁环的长度减去它重叠的部分。即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40405570(毫米) ,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4040405555100(毫米)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实录板书教材说明这

14、部分教材分三段进行教学,先教学毫米的认识,再教学分米的认识,最后教学单位的换算。对于毫米?淙幻挥姓?浇哟?敲咳说难?呱隙加泻撩椎目潭龋?梢运涤辛艘恍行缘娜鲜丁滩南人得髁勘冉隙痰奈锾宓某然蛘咭?罅康帽冉暇?肥保?梢杂煤撩鬃鞯弧缓罄?弥背咧械暮撩卓潭龋?蜗蟮馗嫠哐?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1 毫米。并让学生数一数 1 厘米有多少毫米,帮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是:1厘米10 毫米。接着教材通过用手势表示 1 毫米的长度,以及“做一做”中的量一分硬币的厚度等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 1 毫米的长度观念。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 1 分米的

15、长度观念,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单位的换算主要是长度单位间的变换,这里限于单名数,目的是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进率的认识。教学建议1这部分内容可用 2 课时进行教学。教学第6062 页上的内容,完成练习十六中的第 14 题。2开始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们以前学习的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或量距离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是新的长度单位,可以用它量更小的物体的长度和更短的距离,并且能量得更精确,这就是毫米。3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尺子观察一下:尺子上除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厘米刻度外,还有什么刻度?学生能够看到除了厘米外还有更小的格,教师告诉学生这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 1

16、毫米。然后让学生自己数一数 1 厘米中间有几个小格。在数的时候,教师要具体说从哪个刻度开始数,数到哪个刻度,以免学生数乱。如让学生从 0 刻度起数到 1。可以多让学生数几个厘米,从而归纳出:1 厘米10 毫米。在得出上述关系之后,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一下 1 毫米有多长,这时教师要看一看学生的手势表示得是否合适。在量 1 分硬币的厚度时,要让每个学生都量一量,使学生清楚地看到一分硬币的厚度是 1 毫米。从而加深学生对 1 毫米长度的直观印象。在量课本的厚度时,教师要注意加强个别指导,对量得不对的学生要及时予以帮助。4教学分米的认识时,教师要准备一把米尺。教学时,要说明 10 厘米就是 1 分米。让学生看一看自己的尺子上 10 厘米有多长。在教学米和分米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演示。教师可以用米尺先把 1 米长的线段画在黑板上。然后从 0 刻度起每数出 10 厘米做一个记号,一直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