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b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836510 上传时间:2018-07-21 格式:PPT 页数:94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b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b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b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b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b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b》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地震波运动学b(9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主讲人:宋炜第二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地震波运动学(几何地震学)1地震波运动学(几何地震学) 主要内容地震记录中的接收方式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倾斜界面的反射时距曲线折射波的时距曲线特殊波的时距曲线2主要内容 地震勘探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地震记录上的反射波或折 射波来确定地质界面的位置。 即用波前、射线来描述波的运动过程和规律。 地震波的运动学(几何地震)就是利用类似几何光学中 的射线方法给出地震波的传播时间与反射或折射界面 位置的基本关系。 传播时间与界面位置的关系是通过介质的传播速度联 系的,与地质结构有关,先考虑常速度地质结构的情 况。3本章内容 在地面激发了地震波后,根据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波的

2、 类型(如直达波、折射波和反射波),地震波将具有 不同的传播特点。 为了定量地说明不同类型的波在各种介质结构情况下 传播的特点,在地震勘探中主要采用“时距曲线” ( 时距曲线方程)这个概念。 震源激发的波在地下传播时会产生各种波速度不同的 波。由于到达时间出现不同,会有各种波的时距曲线 。4本章内容 波在不同构造形态分界面上各种波的反射和折射时距曲线,及其特征。 不同构造形态分界面地层模型:平界面倾斜界面多层界面5地震记录中的接收方式1、地震记录的基本方式 地震记录-以测线方式记录地震波的反射或折射波。 地震测线-观测点(接收点)以线性方式排列成线。一个震源用一条测线接收,称二维地震观测;用多

3、条测线接收称三维观测。 一般炮点和接收点都放在同一测线上,叫纵测线,炮点与接收点不在同一线上,叫非纵测线。二维观测大多用纵测线方式。三维观测大多用非纵测线方式发。6地震记录的几种接收(记录)方式 单道(自激自收)接收-一炮一道(效率很低); 多道接收-一炮多道(现在常用96-120道,最多达上千道); 多线多道接收三维记录中用多线接收每线上有多道; 三分量接收在一道上接收三个振动的波。7单道记录与多道记录自接 自收 方式单炮多道 接 收方式多炮多道接收方式 8观测系统(测线参数) 把震源和接收之间的排列按一定的规律分布的各种观 测方式称观测系统。 炮检距炮点到检波点的距离叫炮检距,有最小炮检

4、距和最大炮检距。 炮距-炮与炮之间的距离;炮线距-炮线之间的距离。 道间距-道与道间的距离;测线距-测线间的距离。9 波传播旅行时-从激发到被接收到所需的时间即为传播时间。 炮检距和旅行时这两个参数是可以直接测量得到的, 用曲线形式给出它们的关系称时距曲线。 用定量的关系式表示则为时距方程。 各种波有不同特点的时距曲线,在地震勘探中主要根 据时距曲线的形态来识别各种波。10地震记录中波至、相位和同相轴 波至(初至)-接收点由静止状态到因波到达开始振动 的时刻,这个时刻称为波的初至。 相位-这个相位与物理中的相位概念不同。地震勘探 中习惯用振动波形图上某个特定的位置(极大或极小值 ),地震相位通

5、常指反射波组的特征,包括振幅、周期 和连续性等。 同相轴(event)-一组地震道上整齐排列的相位,表示 一个新的地震波的到达,由地震记录上系统的相位或 振幅变化表示。用波至表示则可以是反射、折射、绕 射或其它类型波的波前。112、时距关系(曲线) 时(间)距(离)曲线就是表示波从震源出发,传播到测线上各观测点的旅 行时间t,同观测点相对于激发点的距离x之间的关系。 旅行时的确定波的旅行时是通过地震记录上相应的接收道波形确定 的。接收道波形记录的是各个接收点的振动曲线,用时 间形式表示。 以时间方式显示原始的地震道用水平距离的关系形成的 曲线图叫地震剖面。12讨论时距曲线的实际意义 各种波时距

6、曲线的特点是在地震记录上识别各种类型地震波的重要依据。 自激自收接收地震剖面上,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与地下界面的对应关系。在一点激发多道接收的地震记录不对应了。 波到达各观测点的时间的变化规律,用时距曲线方程来表示。133、直达波的时距曲线 直达波的时距曲线是 最简单的一种,在单 层介质中,速度V恒 定。激发点与接收点 在同一测线,波的旅 行时可表示为:t = x/VX是激发点到接收点 的距离,V是直达波 的传播速度。 速度的一种通常的测 试方法。 14第二节 水平反射界面的时距曲线1、共炮点反射 同一炮点不同接收点上的反射波,即单炮记录,也称同炮点道集。在野外的数据采集原始记录中,常以这种记录

7、形式。 可分单边放炮和中间放炮。15共反射点反射 另一种方式是在许多炮得到的许多张地震记录上,把同属于某一个反射点的道选出来,组成一个共反射点道集,于是可得到界面上某个反射点的共反射点记录。 在组合一章中作进一步讨论。162、水平层反射波时距曲线共炮点反射波路径与炮检距的几何关系右图引入虚震源法1+2+3=180又4+2+3=1801=4=3 直角OCA=直角O*AC OC= O*C=h0 ,OA=O*A即从O点激发、S点接收到的反射波路径,相当于从O*点激发并直接传播到S点。把O*点称为虚震源。17时距曲线 简单水平分界面层上反射波的 时距曲线可根据反射定律用虚 震源法推导。反射波时距曲线还

8、写为另外两种 形式:称为零炮检距时间或自 激自收时间18X2-T2曲线 画出上式t2和x2的曲线,可以得一条直线,其斜率为1/V2,截距是t0,此方法叫X2-T2法。 X2-T2曲线的意义:从曲线上确定介质的速度。193、正常时差(NMO)问题: 需要的是来自观测点正下方的时间,即自激自收时间 。 实际得到的时距曲线是时间随炮检距的改变而变化。20正常时差问题1 一炮多道 接收的反射并不来自炮点O和接收点S正下 方,在水平界面时反射来自炮检距的中点M。 从实际生产考虑,不采用自激自收方式,要得到M点 正下方的反射反射,则需在M点两边对称的点上进行 激发(O)和接收(S)。21正常时差 问题2

9、在M点自激自收时间tM 小于在O点发S点收得到R点的反射时间tORS。同时来自R点的反射两者有时间差,这是因为炮检距不 为零引起的。22正常时差定义定义一水平界面时,对界面上某点以炮检距x进行观测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与在零炮检距得到的反射旅行时之差。 正常时差也就是炮检距不为零引起的时差。定义二在水平界面下,各观测点相对于震源的炮检距不同引起的反射波旅行时间差。 在水平界面下两种定义的定量关系相同。 正常时差的概念非常重要,它是判断地震记录上观察到反射的主要标准234、正常时差的定量计算或其中代表的是M点的自激自收时间。24正常时差的定量计算 这个精确公式有时讨论问题不够直观。在一定的条件下,用二

10、项式展开可以得到简单的近似公式,以后讨论某些问题时经常用到。 当则255、动校正 为了消除正常时差产生的影响,要对反射时间做时间校正。经过校正后,反射波的同相轴一般就能反映界面的形态了。 在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波旅行时中减去正常时差t,得到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叫正常时差校正,或称动校正。 关于动校正的具体方法和实际资料的数字处理效果分析将在地震资料数字处理方法课程中详细介绍。 26第三节 倾斜界面的反射时距曲线 地下的岩层并不是一定水平的 ,多数与地面有一个角度。 在有倾角界面时,反射波的传 播时间与接收点的距离、深度 和界面倾角也可以用一种时距 曲线方程表示。 原则上讲,

11、得到一个界面的反 射时距曲线,就可用此关系求 出界面的深度、倾角和速度。 这是反射勘探研究地下构造的 基本原理。271、虚震源法上倾下倾282、共炮点反射波的时距曲线特征(1)反射波时距曲线是一条双曲线 对共炮点(或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做变换, 可以得到标准的双曲线方程。 对水平界面反射波时距曲线做变换,可得到双曲线方 程: 公式变换式中29 对倾斜界面反射波的时距曲线作变换:公式变换式中此式为界面倾斜时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双曲线方程。注意:上述二个标准的双曲线方程是有条件的,即地表为平面,地下分界面为光滑的平面界面(水平或倾斜),覆盖介质为均匀介质。 30(2)极小点位置以倾斜界面

12、双曲线为例,根据双曲线的特点可知,该方程的极小坐标为:对于倾斜界面的共炮点反射波时距曲线 ,其极小点总是相对激发点偏向界面的 上倾方向一侧。 由右图还可看到,xmin点实际上就是虚震 源在测线上的投影,由震源点O到xmin的 反射波射线是所有射线中最短的一条, 并且反射波时距曲线是对称于过xmin点的 t轴的。313、倾角时差 界面水平时,在S点、O点、S点三个位置自激自收 ,反射波旅行时都相等,即。 同样在水平界面,炮检距不为0时,在O点激发S点接 收,存在正常时差,即tORSt0。如果取OS=OS=x, 则tORS= tORS。 32倾角时差概念 界面倾斜,倾角为,测线与界面倾向一致,这时

13、虽 然还有OS=OS=x ,但 ,它们之差称为倾角 时差,这是由于界面倾斜引起的。 也可以说是由激发点两侧对称位置观测到的来自同一 界面的反射波的时差。 因为倾角时差由倾角引起, 所以,如果测出了界面的倾 角时差,则有可能利用它来 估算界面倾角,而了解界面 倾角,这是了解地下构造的 一个重要内容。 334、倾角时差的定量计算已知倾斜界面的时距曲线为:作变换在x/(2h)t2或t= t1- t20。 当=i,cos(-i)=cos0=1,t=0; 当i,0cos(- i)1, t050折射波传播的规律和特点2)折射角等于临界角,即折射波的射线和分界面的法线 之间的夹角等于临界角c ,可用惠更斯原

14、理证明。51折射波传播的规律和特点3)折射波有“盲区”,折射界面很深,盲区会很大。52折射波传播的规律和特点4) 地层屏蔽效应如果地层中有速度很高的厚层存在,就不能用折射波法研究更深处的速度比它低的地层。这种现象称为 “屏蔽效应”,高速屏蔽。如果高速层厚度小于地震波的波长,则实际上并不发生屏蔽作用。534、单层水平界面折射波的时距曲线对任一个接收点S,折射波走过的路 程为OA1B1S,走时为545、折射波交叉时概念上式就是水平界面上折射波的时距曲线,这是一条标标准的直线线 方程,其斜率k=1/V1, V1是下层介质的速度;直线的截距为为ti (称交叉时时)。根据视视速度的定义义,折射波的视视速

15、度应为应为 V1,即为为第二种介质质 中的传传播速度,有时时把这这种速度称为为“界面速度”,因为为滑行 波正是以这这个速度沿界面滑行的。当x=0上式为为折射波时时距曲线线延长长后与时间轴时间轴 (x=0)的交点,称之 为为与时间轴时间轴 的交叉时时ti,这这是折射波时时距曲线线与反射波时时距曲 线线的又一区别别。 55折射波交叉时概念 折射波时距曲线的起始点坐标为: 由上式可知,产生折射波的界面埋藏越深, 盲区越大。在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始点,由于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和折射波时距曲 线有相同的时间和视速度(在M1点出射的射线 既是反射波射线也是折射波射线),因此这 两条时距曲线在该点相切。

16、566、倾斜界面的折射波时距曲线 在倾斜界面上,折射波到达测线上倾方向和下倾方向的时距曲线方程是不一样的。推导的方法是先求出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始点坐标,再求出它的斜率,有了始点位置和斜率,折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就可以写出了。57折射波时距曲线的始点坐标 作虚震源O*,作MNOO*, 作OKO*M,MSOM 在OKM中 , 在OKO*中,OK=2hsinc 58折射波上行、下行时距曲线因为上倾方向出射角(c-),所以视速度是同样,下倾方向出射角(c+),视速度为 59求界面的公式 当倾角不大时, 可近似得到由此可知,倾斜分界面上,折射波上、下倾方向的视速 度不同,上倾视速度大于下倾视速度,它们的时距曲线 斜率正好相反。此时折射波的视速度不再等于界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