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策三pk钟启泉两次论战人物介绍ß 王策三: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安徽省潜山县人,汉族,1928年10月 15日生少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在农村和城镇的私塾、小学、中学读 书1946年秋,考入当时设在安庆的安徽大学英国语言文学系学习,读完二 年级,转入哲学教育系1949年新中国建立,新的安徽大学在芜湖复校,原 哲学教育系改为教育系1950年春,由安庆转赴芜湖继续学习,1951年7月 毕业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研究生班学习1952年高校进行院系 调整,转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1953年7月研究生班毕业,留校任助教, 1956年任讲师,1980年任副教授,1986年任教授,1999年4月退休作者的 大学(本科、研究生)教育经历新中国建国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期前期主要学习 西方哲学和教育思想理论;后期主要学习苏联教育学王策三是我国老一辈 的教学论专家,在目前的中国教育界堪称是宗师级的人物,用钟启泉的观点 来说是落后的苏联凯洛夫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理论的集 大成者ß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之争自课改开始之日就没 有停止过但是自2004年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王策三和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之间的论 战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
王策三在2004 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上发表的《 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成为这 次大讨论的导火索王策三在文中论述了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看法,提出“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的观点他坚持知识本位论的教育观, 强调重视间接经验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坚持以知识传授方法和改革, 反对对现在的教育全面否定和推倒重建似的课程改革文章指出,“由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 思潮,干扰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决克服《认真对待“轻视知识” 的教育思潮》反复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在理论上、 历史上、逻辑上、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应试教育和 素质教育的对立,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针对当前的 基础教育改革反对知识本位,提出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是轻视知 识的表现,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相反的,是注定要失败的通过 重申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以此说明传统教育并不是改革 派眼中的应试教育、知识本位,传统教育也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 它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个人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上的教育改革应该建 立在以前教育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另起炉灶,推翻一切,重头再 来,批评改革派只讲发展,不讲继承,违反改革的规律。
ß 钟启泉和有宝华在《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第10期发表《发 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 指责王策三的观点是“幽灵般的‘凯洛夫教育学’”,是要否定目前 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文中对王策三先 生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驳,认为并不存在“轻视知识”的教育 思潮提出了大众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认为在教育中应该以生 活本位取代知识本位,为当下的新课程改革辩护深刻地辨析 了有关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重构了知识观、学习观和课堂文 化观指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唯一的出路就是从精英教育走向 大众教育,汲取世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培养适应时代 发展的新人宣告凯洛夫教育学时代的终结,引用高尔·多夫的 话说到,“以往的课程灵魂必须摆渡到永不回归的彼岸安息,而 在此岸的我们则需要新的灵魂”,通过其高超的理论思辨力、令 人焕然一新的新思想有力地论证了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的必 然性两位大师争论的焦点集中在知识观的理解不同 ,由此引发出不同的推论其实王老先生批评 的当前素质教育轻视知识的思潮并不是新课程 所提倡的知识观,而钟启泉所反对的当前教学 中的灌输现象也不是传统的教学观所倡导的, 两者最大的矛盾就在于都没有真正理解对方的 本意,只根据对方的只言片语进行无情的批评 。
两位专家都是大师级的人物,自然不屑于深 入研究对方的理论,而我不同,两家的观点我 都得好好学习,因为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自建 国以来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的集萃和新世纪中 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论体系,事实上两家 的观点有很多相似之处,并不是两位大师眼里 所谓的水火不容ß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ß ß王策三ß ß2004年《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2卷第3期ß ß【摘要】ß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流行,反映了一股“轻视知 识”的教育思潮,干扰教育、课程改革,必须坚决克服它有复 杂的社会、思想根源和片面道理,要认真对待它未能全面把 握个人发展的社会机制和认识机制,对教育改革误解我们必 须赋予素质教育以全面发展教育的科学内涵,加强教育理论建 设,倡导多样综合原则ß 【关键词】 “轻视知识”思潮;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全面发 展教育 认 真 对 待 “ 轻 视 知 识 ” 的 教 育 思 潮 王 策 三 2 0 0 4 年 《 北 京 大 学 教 育 评 论 》 第 2 卷 第 3 期 【 摘 要 】由 “ 应 试 教 育 ” 向 素 质 教 育 转 轨 提 法 的 流 行 , 反 映 了 一 股 “ 轻 视 知 识 ” 的 教 育 思 潮 , 干 扰 教 育 、 课 程 改 革 , 必 须 坚 决 克 服 。
它 有 复 杂 的 社 会 、 思 想 根 源 和 片 面 道 理 , 要 认 真 对 待 它 未 能 全 面 把 握 个 人 发 展 的 社 会 机 制 和 认 识 机 制 , 对 教 育 改 革 误 解 我 们 必 须 赋 予 素 质 教 育 以 全 面 发 展 教 育 的 科 学 内 涵 , 加 强 教 育 理 论 建 设 , 倡 导 多 样 综 合 原 则 【 关 键 词 】 “轻 视 知 识 ” 思 潮 ; 素 质 教 育 ; “应 试 教 育 ” ; 全面 发 展 教 育l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还在 流行,并从理论走向实践 l二、令人困惑、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素质 教育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吗?教育、课程改革的 主攻目标原来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知识本 位”吗? (二)指导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思 想理论和根据是什么呢? (三)还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困境呢?l三、坚决摒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 提法 (一)不摒弃这一提法,教育思想混乱 的局面将一直继续下去ß 王策三钟启泉学术之争之我见ß 当今世界,任何改革都面临着继承传统与对外借鉴的问题.新一 轮基础教育改革也不例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常 常听到许多异口同声的善告:不要舍弃了传统,国外的舶来品会不 会“水土不服“?ß 王策三钟启泉二位专家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展开了一场 激烈的争论.王钟他们两者争论的立足点\态度不同.王是基于以 前陈旧知识的基础上,钟是站在暴露出问题的基础上的.王的态度 是要改变授受关系,而钟强调要改革.ß针对王与钟的论战,各种声音一时雀起,其中有人认为:历史上一 般这种论战同时也不都那么纯洁,往往沾上其他许许多多非学术 的因素,这次也不例外.课程改革中不同的利益主题当然会有他们 的一套说辞,无论谁胜谁负,苦的还是学生和一线教师.体制是黑 洞,教育也难逃其中.ß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决策者要倾听下面的呼声,不要盲目 的抛弃传统,却又在贩卖另一些西方的“旧货“甚至“破烂“.我们不 要全盘否定传统,要根据国情,适当地进行改革.ß 王策三、钟启泉论战之我观(一) ß ß重视“检验真理”的实践过程中环境因素的作用教育是整个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系统论认为,系统应是开放性的, 其内部之间、内外部之间持续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再审视教育( 当然包括课程系统)这个系统及其变化时,影响它的内外环境因素的作用 也是十分重要,是必须考虑的方面这里简列一二: 一、社会就业环境压力不减,导致客观上来自于社会和家长的强烈的对于 子女就业问题的关注和需求;社会上的就业注重学历条件现象仍普遍存在 ,形成学校教育的“潜在驱动力”,促使学校仍以追逐升学为主要目标 二、教育改革内部各环节之间不联动或联动性很差如,强课程弱教学的 走向、升学考核体制无根本性变革、教材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光明网 的调查,反映华东师大版的教材偏难,中小学教师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困难 很大)等等都导致了在实践环节的课改中问题颇多 三、目前指导我国课程改革实践的理论多为从国外学习和引进的,这些在 国外“检验”过的“真理”移入我国,要有一个“本土化”过程,需要一个“环境适 应期”,即“中国特色化”的过程ß略读"钟启泉、王策三引发一次教育界思想大碰撞"有感ß针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各位大专家居然如此费尽口水找证据,找论点,国家的政 策成了各方论证自己的观点的有力证据,只是来一个理解角度不同就成了自己有力的 支持.切!有心证明自己这种观点,为什么就没心去看看一线学生究竟处在什么境况 中啊?有本事你就去找找比现行方法更有效的实施方法来给一线教师指导指导看看! 要不把自己也下放一次,真实地到一线去实践实践看!ß应试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好,重要的是为什么在实施的阶段会演化成现在这个模式? 管它叫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问题是这种教育目前真实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的利弊 关系如何?存不存在更有效的课程改革机制能够改变这种境况.人家邓小平同志还不 早提出来了:"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管你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能 不能提供更有利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真正实行手段才是实质!ß也许什么都没错,错的就是功利主义的人们,家长错了,学校错了,老师错了,这一 切为了功名利禄的人们错了!反正政策永远也没错!管你素质教育争赢了还是应试教 育争赢了,如果不能解决人民对教育需求的本质问题,恐怕目前的现象还会继续延续 下去,谁知道呢?人的趋利心是天生的,何况咱们还没达到共产主义呢!除非有一天 突然不存在生存压力了,也许就能实现大家的教育理想了.ß该做的事情还是得自己做,既然改变不了国情,那就改变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范围 内的事就好了.今天有学生在问高三是不是没信息技术课了?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嘿 嘿,你先考上大学找个工作,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再回头来想你可以想做你想做的 其他吧!ß 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