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821047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说明文阅读:1、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2、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使说明的层次更清晰举例子:使事理或事物特征更具体、全面,有说服力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某特征(事理) ,通俗易懂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某特征、事理作比较:使某特征、事理更突出、更鲜明,给人深刻印象(表达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3、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题型解题模式:A、 能否去掉B、B、解释词义,并结合句子

2、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C、 不用,语境有何变化(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D、用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例:47 页三题:答:不能去掉, “仅”字是只的意思,用在这里强调说明了大脑皮层的厚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4、 “体味文章结构严谨”解题模式:A、 能不能调换B、 分别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 指出这两段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议论文阅读:1、 议论文中论点一般是陈述句和判断句,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2、 分论点既能

3、支撑、证明论点,又可充当论据3、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具体、全面、有说服力论述了某道理)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使某道理更鲜明、突出,留下深刻印象) 、比喻论证(把某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归谬法4、 论据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科学原理、定律、格言、讲道理的部分) 、事实论据(事例、史实、数据)5、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记叙文阅读:1、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

4、题2、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一般意义(表面意义)+深层意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3、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思想感情: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4、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否 B、分别解释两个词 C、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5、 理解加点词能够被别的词替换:A、能否B、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 C、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例:70 页 4 题 不能, “逼近”指此时死亡越来越威胁着人们, “威胁”却没有这个意思, “逼近”更能形象传神地强调出死亡对

5、人们威胁的迫切。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技巧说明文阅读:1、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2、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使说明的层次更清晰举例子:使事理或事物特征更具体、全面,有说服力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某特征(事理) ,通俗易懂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某特征、事理作比较:使某特征、事理更突出、更鲜明,给人深刻印象(表达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3、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题型解题模式:A、 能否去掉B、B、解释词义,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

6、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C、 不用,语境有何变化(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D、用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例:47 页三题:答:不能去掉, “仅”字是只的意思,用在这里强调说明了大脑皮层的厚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4、 “体味文章结构严谨”解题模式:A、 能不能调换B、 分别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 指出这两段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议论文阅读:1、 议论文中论点一般是陈述句和判断句,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2、 分论点既能支撑、证明论点,又可充当论据3、 论证方

7、法:举例论证(具体、全面、有说服力论述了某道理)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使某道理更鲜明、突出,留下深刻印象) 、比喻论证(把某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归谬法4、 论据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科学原理、定律、格言、讲道理的部分) 、事实论据(事例、史实、数据)5、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记叙文阅读:1、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2、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一

8、般意义(表面意义)+深层意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3、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思想感情: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4、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否 B、分别解释两个词 C、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5、 理解加点词能够被别的词替换:A、能否B、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 C、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例:70 页 4 题 不能, “逼近”指此时死亡越来越威胁着人们, “威胁”却没有这个意思, “逼近”更能形象传神地强调出死亡对人们威胁的迫切。中考语文阅读题答题方法和

9、技巧说明文阅读:1、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2、 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分类别:使说明的层次更清晰举例子:使事理或事物特征更具体、全面,有说服力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某特征(事理) ,通俗易懂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某特征、事理作比较:使某特征、事理更突出、更鲜明,给人深刻印象(表达作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句作分析)3、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题型解题模式:A、 能否去掉B、B、解释词义,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C、 不

10、用,语境有何变化(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D、用了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例:47 页三题:答:不能去掉, “仅”字是只的意思,用在这里强调说明了大脑皮层的厚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4、 “体味文章结构严谨”解题模式:A、 能不能调换B、 分别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 指出这两段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议论文阅读:1、 议论文中论点一般是陈述句和判断句,不用选择句和疑问句2、 分论点既能支撑、证明论点,又可充当论据3、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具体、全面、有说服力论述了

11、某道理)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使某道理更鲜明、突出,留下深刻印象) 、比喻论证(把某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归谬法4、 论据两种基本形式:道理论据(科学原理、定律、格言、讲道理的部分) 、事实论据(事例、史实、数据)5、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记叙文阅读:1、 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 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2、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一般意义(表面意义)+深层意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3、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思想感情: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4、 理解记叙文中的关键词语的位置能否调换:A、能否 B、分别解释两个词 C、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5、 理解加点词能够被别的词替换:A、能否B、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 C、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例:70 页 4 题 不能, “逼近”指此时死亡越来越威胁着人们, “威胁”却没有这个意思, “逼近”更能形象传神地强调出死亡对人们威胁的迫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