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ppt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816351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ppt(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INTRODUCTION TO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OF PARASITIC DISEASES 程彦斌 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系Introduction to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内 容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 流行的基本环节 流行的影响因素 流行的特点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切断传播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常见抗寄生虫药物简介寄生虫病的流行与传播Introduction to prevalence and transmission流行的基本环节 传染源包括: 病人/带虫者/保虫宿主类型: 人源/人和动物源/动

2、物源 传播途径土壤/水/食物/昆虫/接触传播(人)/其他 易感人群影响因素Introduction to prevalence and transmission 自然因素 气候条件 寄生虫 地方性自然环境 中间宿主 季节性 社会因素 经济水平 卫生习惯生活行为社会制度寄生虫病流行 的深度和广度流行特点 地方性1. 中间宿主分布的区域性影响分布2. 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分布3. 气候条件影响分布 季节性或季节性差异1. 需要媒介节肢动物的寄生虫,其传播流行季节 常与媒介节肢动物出现的季节性一致 2. 生产或生活活动形成部分蠕虫病感染的季节性Introduction to preva

3、lence and transmissionIntroduction to prevalence and transmission 自然疫源性 有些寄生虫除寄生于人体外,还可寄生于保虫宿主,可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这些寄生虫在动物之间相互传播,无需人的参与。人仅在进入该地区时有可能感染,如荒漠型黑热病。该地区称为自然疫源地,此类寄生虫病就具有自然疫源性。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根据寄生虫病流行环节和影响因素, 可采取以下措施预防寄生虫病。 (1)控制传染源治疗病人、带虫者及保虫宿主,或 控制保虫宿主(2)保护易感者 加强个人保护,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改进生产 方式等。(2)切断

4、传播途径A. 生物源性蠕虫消灭中间宿主(钉螺-血吸虫)加强动物宿主(牛羊猪)的饲养管理严格处理病死牛羊内脏,防止犬食入灭鼠(微小膜壳绦虫)B. 土源性蠕虫和肠道原虫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C. 虫媒寄生虫病消灭媒介昆虫-蚊、白蛉等常见抗寄生虫药物简介Introduction to drugs甲苯达唑(menbendazole) 阿苯达唑(albendazole) 吡喹酮(praziquantel) 硫双二氯酚(bithionol) 甲硝唑(metronidazole) 氯喹(chloroquine) 奎宁(quinine) 青蒿素(artemisinin) 伯氨喹啉(primaquine) 乙

5、胺嘧啶(pyrimethamine)甲苯达唑(menbendazole )Introduction to menbendazole-甲苯达唑(甲苯咪唑)具有抗虫谱广、不良 反应率低的特点。口服后吸收率不足10%,与含脂 食物服用,可提高吸收率。 药理:阻断虫体摄取葡萄糖 糖原耗竭 ATP 虫体麻痹 缓慢死亡。该药还可杀死肠道线虫卵。治疗几天后肠道线虫从肠道排出。Introduction to menbendazole临床应用(1)蛲虫病:100mg,顿服,在第2、4周重复。 (2)蛔虫病:500mg,顿服;或100mg Bid3d 。(3)钩虫病、鞭虫病、粪类圆线虫病: 100mg200mg

6、Bid3d(4)绦虫病:300mg Bid3d(5)包虫病:按 50mg/kg/天剂量,分三次服用( 总量/天),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Introduction to menbendazole 不良反应-用小剂量几乎无不良反应;-用大剂量治疗包虫病,偶尔有皮肤瘙痒、 皮疹、酸性粒细胞减少症、肌肉与骨骼疼痛、 发烧、囊肿部位急性疼痛。(why?) 慎用及禁忌症-肝实质损害者慎用;妊娠前三个月禁用。 用大剂量治疗包虫病者,应每周检查血像。阿苯达唑(albendazole) Introduction to albendazole-又名丙硫咪唑,具有广谱、跨纲、高 效、低毒的特点。对人体线虫、绦虫和吸

7、虫均 有较好疗效。 口服阿苯达唑吸收率高,在肝 脏迅速代谢,分解为阿苯达唑氧硫基(亚砜基 )和其他产物。大部分亚砜基与血浆蛋白结合 后分布于各组织,也可进入棘球蚴囊内。代谢 产物随尿排出。Introduction to albendazole 药理作用该药驱虫作用基本同甲苯达唑,但口服吸收迅速,血药浓度比甲苯达唑高100倍,肝和肺等组织中均能达到相当高的浓度。因此阿苯达唑对肠道外寄生虫病也有较好疗效,为甲苯达唑所不及。 Introduction to albendazole 临床应用(1)蛲虫病、蛔虫病:400mg,顿服。治疗蛲虫感 染, 2周内重复一次 。(2)钩虫病、鞭虫病:同上。若严重者

8、可使用 400mg3d(3)旋毛虫病:10mg/kg Bid7d;或400mg Bid 15d(4)囊虫病:1820mg/(kg d),分2次服,10d/疗程(5)包虫病:1015mg/(kg d)分2次服, 30d/疗程 Introduction to albendazole 不良反应-服用3天,几乎无明显不良反应。有6%的 患者可有轻度的不适。-长期大量服用,观察到的毒性作用有: 17%的患者GTP升高;4%有胃肠道症状;2%出现 脱发;1%有皮疹或瘙痒;2%出现白细胞降低。 慎用及禁用阿苯达唑对有些动物具有致畸作用和胚胎 毒性。肝硬化病人禁用。吡喹酮(praziquantel) Intr

9、oduction to praziquantel-吡喹酮是治疗绦虫和吸虫感染的首选药物。吡喹酮口服后约80%从消化道迅速吸收。约 80%的药物与血清蛋白结合。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为 血药浓度的14-20%。胆汁、乳汁及粪便中药物浓 度为血药浓度的10-20%。从肾(60-80%)和胆汁 (15-35%)排出。Introduction to praziquantel 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虫体表皮,吡喹酮在体外对所有扁虫的作用是相同的该药可提高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导致胞浆Ca2+明显减少,接着蠕虫的肌肉系统出现麻痹。虫体胞浆空泡形成,并逐渐裂解,接着虫体死亡。 Introduction to pr

10、aziquantel 临床应用(1)血吸虫病:10mg/kg Tid4d(急性期); 10mg/kg2d(急性期、晚期)。 (2)肺吸虫病:25mg/kg Tid3d (3)肝吸虫病:1525mg/kg Tid2d (4)肠吸虫病:10mg/kg顿服。 (5)带绦虫病:15mg/kg顿服。 (6)囊虫病:20mg/kg/d,分3次服用,3d/疗程。 (7)包虫病:30mg/kg/d5d/疗程。 Introduction to praziquantel 不良反应吡喹酮的不良反应(直接由药物引起)都 很轻而且持续时间短,最常见的有头痛、头晕 、嗜睡及乏力;其他反应(非药物直接反应) 包括恶心、呕吐

11、、腹痛、瘙痒、荨麻疹、关节 痛、发烧等。可诱发精神失常。 慎用及禁用患有急性疾病、发烧、慢性心、肝、肾功 能不全者,癫痫及精神疾患者慎用。Introduction to praziquantel 慎用及禁用眼型囊虫病禁用吡喹酮,寄生于眼部的虫体死亡崩解可引起难于恢复的损害。脊神经囊虫并患者慎用吡喹酮。用吡喹酮的患者应当在医院观察48小时。肝功能有损害者须减低用药量。硫双二氯酚(bithionol) Introduction to bithionol 药理作用硫双二氯酚又名硫氯酚或别丁,主要用于治疗吸虫病和绦虫病(替代药物),抗 虫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临床应用(1)肺吸虫病:1g/d ,分2-

12、3次服用,用10 15d 或30mg/(kgd)50mg/(kgd),分2次 3次饭后用服,隔天用药,一个疗程为10 15d。 (2)肠吸虫病:3g晚间顿服或连服2晚。(3)带绦虫病:3g空腹顿服。 Introduction to bithionol 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40%,但一般都较轻,可恢复。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不适、恶心、呕吐、腹泻、厌食、头痛头晕、瘙痒、皮疹、降低。可有光敏反应。个别病人可引起中毒性肝炎。甲硝唑(metronidazole) Introduction tometronidazole又名甲硝达唑或灭滴灵,同类药物有替硝唑 (tinidazole)和奥硝唑(ornidaz

13、ole)等,药理作用与甲硝唑相似。可能的作用机理是甲硝唑 的甲基被还原后生成细胞毒性还原物,作用于细 胞内大分子物质(DNA、蛋白质或膜结构),抑制 DNA合成,促进DNA降解,干扰病原体生长繁殖, 导致死亡,同时破坏虫体质膜,致虫体因糖吸收 障碍而死亡。 临床应用 (1)阿米巴病:400mg,Tid(肠道感染 510d;肠道外感染20d)(2)滴虫病:200250mg,Tid1周,4 6周后开始第二个疗程。(3)贾滴虫病: 250mg, Tid5d(4)结肠小袋纤毛虫病:100200mg, Tid510dIntroduction tometronidazole 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胃肠不

14、适、口干、厌食、头痛头晕、瘙痒、皮疹、抑郁、失眠等,偶有一过性白细胞降低。 慎用及禁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有血液病者禁用。氯喹(chloroquine) 药理作用:氯喹可与哺乳动物和原虫的 DNA形成复合物,阻止其复制和RNA的转 录。在疟原虫体内,药物主要集中于空 泡状细胞器中使PH值提高,干扰原虫的 代谢和对血红蛋白的利用。氯喹主要浓 集于疟原虫感染的RBC。该药作用于红内 期的各种类型疟原虫,但对红外期疟原 虫无效。 Introduction to chloroquine Introduction to chloroquine 临床应用:用于控制疟疾的临床发作。(1)口服:第1日,首次1g

15、, 8h后0.3g; 第2、3日各0.3g(2)肌注:2.5mg/kg, 1/4h (3)静滴:10mg/kg,4h滴完,继以 5mg/kg,2h滴完,肌注和静滴日总量不 超过25mg/kg 不良反应: 常规剂量有轻度的头晕 、胃肠不适及皮疹,停药可消失; 大剂量、长疗程可出现视力障碍,低 血压,同时对心肌及肝肾产生损害,剂量大于5g可以致死;并可出现抗 药性(P.f)。 禁忌:银屑病禁用奎宁(quinine) Introduction to quinine 已有300年历史,曾被其他抗疟药物取代 ,但随着耐药株的出现,又成为重要的 抗疟药物。 药理作用:可抑制很多酶促过程,通过 氢键与DNA双链形成复合物从而阻碍双链 的展开、转录及蛋白质合成。该药作用 于红内期的各种类型疟原虫,但对红外 期疟原虫无效。 临床应用用于控制疟疾的临床发作。(1)口服:0.3g0.6g Tid7d (2)肌注:0.25g0.5g/次 (3)静脉滴注:每次10mg/kg,4小时 滴完,以后每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