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临本

上传人:0 文档编号:48813667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4.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临本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手足口病临本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手足口病临本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手足口病临本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手足口病临本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临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临本(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足口病概 述n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 (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 )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n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 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n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 丘疹、疱疹。n 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 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 引起n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 肿。 n2008年3月安徽阜阳爆发手足口病,同期国内 多个省份亦有爆发。n 2008年4月30日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 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n 200

2、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 管理。n 在初步总结当年病例基础上,2008年11月19 日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 对于国内手足口病的诊疗 起到了较为规范的诊 治指导。n 2010年4月21日卫生部发布手足口病诊疗 指南(2010年版)。流行病学病原菌:柯萨奇A5、9、10、16、B5型, 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A16和EV71型 最常见,属细小核糖核酸病毒。传染源:患者和肠道携带病毒者。传播途径:消化道、呼吸道、接触、血。易感人群:可在多年龄组一起感染,主要 是幼儿感染,5岁以下占绝大多数。流行季节:全年散发,5-8月高峰芦岗乡卫生院公共卫生办公室宣芦岗乡卫生院公

3、共卫生办公室宣四、发病机理口腔或上呼吸道口腔或上呼吸道 (肠道病毒侵入门户)(肠道病毒侵入门户) 病程病程 (偶侵入眼结合膜等)(偶侵入眼结合膜等)咽部及下呼吸道(咽分泌物及粪便中排出病毒)咽部及下呼吸道(咽分泌物及粪便中排出病毒) 第一天第一天 (偶经眼泪排病毒)(偶经眼泪排病毒) 直接散播或经淋巴通道散播直接散播或经淋巴通道散播 扁桃体、增殖体、深部颈淋巴结扁桃体、增殖体、深部颈淋巴结 肠壁集合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肠壁集合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 经脐带经脐带 怀孕妇女怀孕妇女 胎儿(母婴传播)胎儿(母婴传播)血液(第一次病毒血症)血液(第一次病毒血症) 第第1313天天 全身网状内皮组织

4、全身网状内皮组织 第第3737天天(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 血液(第二次病毒血症)血液(第二次病毒血症) 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心脏心脏 肠、肝、胰肠、肝、胰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 肾上腺肾上腺 肌肉肌肉 皮肤皮肤 临床感染临床感染( (隐性感染隐性感染, ,轻轻重症重症) ) 第第721721天天 ( (出现各受染系统相应症状出现各受染系统相应症状) )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 (病毒血症渐终止病毒血症渐终止, ,局部排病毒减少局部排病毒减少 消失消失) ) 感染终止、进入康复感染终止、进入康复 四、发病机理EV71EV71特点较强的传染性:爆发

5、、流行较高的重症率和病死率较特殊的发病机制: 病情加重突然较难做到重症的早期识别临床表现n普通病例q 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 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q 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q 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q 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手、足、口手足口病手部疱疹口疱疹临床表现n重症病例(多见于3岁以下、病程5天以内)q 神经系统表现(脑膜炎表现,颅内压增高):精神差、嗜睡 、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 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

6、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 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q 呼吸系统表现(肺水肿):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 ,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 湿啰音或痰鸣音。q 循环系统表现(休克):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 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神经源性肺水肿(neurogenic pulmonary edema ,NPE) 是指在无原发性心、肺和肾 等疾病的情况下,由颅脑损伤或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引起的突发性颅内压增高而导致的 急性肺水肿,称神经性肺水肿。早期表现(非特

7、异性)q 心率增快。q 血压升高。q 呼吸急促。q 胸部X 线检查也常无异常发现或仅有双肺纹理增粗模糊。 晚期表现(可诊断)q 呼吸困难、发绀。q 皮肤苍白、湿冷。q 双肺湿罗音、粉红色泡沫痰。q 严重低氧血症。q 胸部X 线片见一侧或双肺大片浸润影。重症病例(神经源性肺水肿)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 末梢血白细胞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时可明显升高 或明显降低(二) 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ALT、AST、CK-MB升高,危重 时可见肌钙蛋白、血糖、乳酸升高。C反应蛋白一般不升高。(三)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 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四) 脑脊液检查

8、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增多,多以单核 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五)病原学检查: coxa16、ev71有特异核酸阳性或分离到病毒 ,咽、气道分泌物、疱疹液、粪便检出的阳性率较高。(六)血清学检查 确诊需要病毒分离和恢复期患者血清中特异抗 体的测定。物理学检查(一)胸X线检查。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 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二)磁共振。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 灰质损害为主。(三)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 波。(四)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 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诊断标准(

9、一)临床诊断。1.在流行季节发病,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 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诊断标准(二)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1肠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 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 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诊断标准重症病例早期识别(一) 年龄3岁以下(二)持续高热13天不退。(三)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

10、无力。 (四)呼吸、心率增快。(五)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 (六)高血压。 (七)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 (八)高血糖。早期发现危重病例:经验:连续四天高热不退、肢体抖动、精 神差、膝反射异常,口唇发绀,呼吸浅 速、节律改变,有肤色改变,四肢冰凉 ,心音心律失常,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 高,是重症的一个征兆,需密切观察病 情!。 重症病例死因神经系统表现:PICU抢 救病例全部累及(以脑炎 和脑脊髓膜炎为主)呼吸循环系统:全部累及 。主要死因为:肺水肿、出 血;顽固性休克;脑疝。平均死亡年龄为1.5岁。鉴别诊断n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q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 、带状疱疹以及风疹

11、等鉴别。q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 、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症状等进行鉴别,以 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 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鉴别诊断神经系统损害 主要与其他病毒性脑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 胞病毒、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进行鉴别:临床 症状有相似之处,特别是手足口病皮疹不典型时 ,确诊较困难,应根据流行病学进行EV71病毒学 、血清学检查方能做出诊断。鉴别诊断n脊髓灰质炎q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 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 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 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n肺炎q重症手足口病

12、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 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 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 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可见肺实变病灶、肺 不张及胸腔积液等。处置流程一、接诊:1、仔细询问病史,着重了解周边有无流行病接触史;,2、发病以来的人演变过程与治疗经过;3、体检 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心肺部体征。二、报告制度: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的丙类传染病的要求进行报告。三、病人去向 : 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无明显重症可留观,并告知家长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处置流程留观条件:1、年龄3岁以下,2、持续发热不退,3、精神差、呕吐,4、病程在4天以内应留观。留观期间密切观察48小时病情变化,出现有住院条件,立即住院。病情好转可解除留观。处置流程住院条件:嗜睡、易惊、烦躁不安、抽搐。肢体肌阵挛、抖动、无力或瘫痪。呼吸浅促、困难、节律不整。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与 发热程度不相称)、末梢循环不良血压改变者。具备上述第3、4条之一者应收入ICU救治。治疗(一)普通型 1、一般治疗:实行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谈饮食,保证足够营养供应, 做好口腔和皮肤卫生护理。2、对症治疗:有发热等症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 治 疗 (二)重 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