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807970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82 大小:6.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8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l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北美的人文地理学出 现,以文化为其核心理论来统率人文地理学的 各分支的人文地理现象。所以几乎在所有人文 地理的教材中都把文化列为核心理论。l l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整合和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主题。什么是文化?l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 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 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 组成部分。一 、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l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 的群体在空间上

2、的分布。l可以分为三类: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一)形式文化区l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 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 边界的文化区。(如语言、宗教、风俗等)l中心区(核心区):大体中部或接近几何中心部位, 文化现象表现典型。l外围区:典型性随距离增加而减弱。l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带,形成两种文化相混的现象 。l 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l 中心区外围区边缘区文化区A文化区Bl典型的核心区l相对一致、逐渐弱化的外围区l边界模糊的过渡带(边缘区)形式文化区的特点:特例l如:大山、国界阻隔的不同民族等有明显的边 界。(二)功能文化区l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

3、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互相联系从而去顶其分 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国家、城市、农场等)l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 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如国家的首都 、公司的总部l功能文化区的边界没有交错的过渡带,而是有 确切界线。特例l如报纸: 功能中心区:报社编辑 影响区内与其他报纸共存 形成不了完整的功能区l在某些情况下功能文化区与文化区相互重叠, 彼此有高度的一致性。如:日本国和日语(三)乡土文化区l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 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 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如:DIXie(迪克西)Dixie Chicks lDi

4、xie lwish I was in the land of cotton, old times there are not forgotten. lLook away, book away, look away, Dixieland.l In Dixieland where I was born, early on one frosty monin lLook away, book away, look away, Dixieland. lI wish I was in Dixie, Hurray! Hurray! lTo live and die in Dixie. lAway, away

5、, away down south in Dixie.lAway, away, away down south in Dixie. l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既无功能中心, 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缺乏文 化特征上的一致性。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展l文化从文化源地产生后,一直处于随时间的扩 散过程中,结果使文化区有的在扩大,有的在 缩小。l可以分为两类:l扩展扩散l迁移扩散(一)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 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 越大。造纸术:公元105年,东汉蔡伦;唐时,到阿 拉伯;12世纪到欧洲铁路:1830英国;1876“吴淞铁路”N

6、OW:l我国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由英国人瞒着清政 府修的“吴淞铁路”,从上海到吴淞针,全长 14.5公里。后来因为慈禧太后觉得火车的轰鸣 声有碍风水,对祖宗不敬,花了28.5万两白银 买来拆了。l中国人自己修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从北 京至张家口,全长201.2公里,1905年开工, 铁路之父詹天佑任总工程师,1909年建成扩展扩散的三种类型l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易于接受,象易于传染 的病菌。如电视机l等级扩散: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 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 。如购物中心、普通话l刺激扩散:文化现象受某种刺激作用,为适应 当地情况,改变后得以传播。如西伯利亚土著

7、驯化驯鹿(二)迁移扩散l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 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l由于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 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本身的特点。l飞地现象:与原文化区空间上不连续。如唐人 街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l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 成人类活动的地域文化系统。l文化生态学主要研究地域文化系统的组成、功 能、结构、空间特性和时间东带,系统要素之 间与系统内部发生的各种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 制。l相互作用关系包括:文化与文化、文化与环境 、各种过程之间l文化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就是文化生态 关系,其中的功能过程是生态过程。文化生态系统示意图自

8、然无机物人类自然有机物意识形态生存欲望 行为模式 法律制度物态文化人 造 物 态 文 化文化生态 系统(一)文化生态关系的类型l1.直链型“强”环境主导l2.网络型“弱” 人的选择能力l3.社会体系中的文化生态关系l4.和谐文化生态关系(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地理化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l2.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 作用l3.化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l4.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 成文化景观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l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 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 实现了文化整合。l文化整合的前提条件是对对方文化意

9、义和价值 的肯定。事实是有非常强烈的排他性。l经历冲突、调整、适应之后,就达到了整合的 趋向。l物质文化易于交流,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壁垒 重重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l景观指地球表层各种地理现象的综合体l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 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 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 品。l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人文地理学的三根支柱人地关系思想、区域研究和人文景观 l文化景观包含三层意义: 是文化的凝聚体,是空间意义上的文化特定形 态。 是区域内文化的同一性与其他区域的差异性。 不仅包括看得见的物质文

10、化景观,还包括非物 质的人类可以意会和理解的非物质文化景观。l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 落型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文化景观的时间变化l文化景观除了空间变化,还有时间变化l利用对过去文化景观留下的遗迹来探索某地文 化景观过去的发展过程,成为人文地理学的一 种特殊的研究方法。l美国地理学家惠特西将此成为“文化史层”研究 。中西方技术在中国的碰撞(1905)。 被烧的鸦片(1911)。 被太监环绕下 的女皇(1908)。 微笑的女皇, 这是慈禧 l城市的挑 水人。l在十九世 纪末,欧 洲的城市 已经有了 自来水黄包车上的犹太人独轮车(1905)法国汽车到达北京l停泊在杨子江。相片中

11、蒸气船、苦 力、舢板和帆构成了独特的画面l扬子江上的木筏村庄l中国购买的飞机用绳子拉到汉口机场l1937年,上海。精采的空中相片。l上海是中国进步的标志l1945年,上海南京路上盟军胜利大游行l抗战期间,在中国的美国兵对交通 警察也很感兴趣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 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 人地关系论等区位论:经济地理与城市地理的核心 文化景观论:过去人文活动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动力和原因 行为论:人在某种环境的一些行为 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区位论起源于19 世纪20 30 年代,其主要内容是探讨人类 经济活动的空间法则及一般

12、规律,寻找工业、农业、商业等 经济活动的最佳地点,即研究各种经济活动布局在什么地方 最好。区位论从点、线、面等区位几何要素进行归纳演绎,从地理 空间角度提示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包括: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 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行为论,把心理学的有关成就与理论引入地理学,发展成人 文地理学一个新的分支行为地理学二、人地关系论(一) 环境决定论 (二) 可能论 (三) 适应论 (四) 生态论 (五) 环境感知论 (六) 文化决定论 (七) 和谐论 (一) 环境决定论l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强调自然 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l代表人物

13、:希腊 亚里士多德(BC 384-322) 法国 孟德斯鸠(1689-1755)德国 黑格尔(1770-1831)德国 拉采尔(1844-1904)美国 森普尔(1863-1932)(一) 环境决定论19世纪,人类改变地球面貌的作用几乎 未受注意。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环境决定 论取得了优势。进入20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人 与环境的关系中,人是主动的,是环境变化的 作用者。于是,陆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地关 系论学说,对环境决定论提出了异议或否定。环境决定论的演化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环境决定论 并未消失。澳大利亚地理学家G.泰勒批评老式 的决定论,认为孟德斯鸠和巴克尔等人把气候 对人

14、类的影响说得过分了,但他提出一种决定 行止论(又称有限决定论),认为人类可以改 变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但如果不顾自然的限 制,就一定会遭受灾难。 (二) 可能论l或然论,重视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 择能力。l代表人物:法国 白兰士(1845-1918)法国 白吕纳(1869-1930)他认为,人是人地关系中的积极的力量,不能用 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自然环境提供一定范 围的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居住地时,按照自己的需 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他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 为的指导者。他说:“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 ,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三)

15、 适应论和生态论l适应论,认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存在互 相作用的关系,以及地理学应当研究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适应的观点。又称协调论。l由英国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1880-1947) 于1930年首先创用。它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 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环 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l生态论,是1927年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提出的。 他主张地理学应当致力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 反应,分析人类的活动和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 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了适应论的观点,这种 人类生态学的观点又称“生态调节论”。19世纪末以来,人类学者在研究中也逐渐认 识到人类分布特性与环境分布特性之间存在

16、一定 的协调关系。提出了与人类生态学近似的文化生 态学的概念,其研究重点亦为人类社会如何协调 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地理学和人类学关于这个问 题的研究,促进了适应论发展。 (四) 环境感知论l顾名思义,环境感知就是个人对环境的直接感 受。即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l当你看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会觉得那苹 果是甜的。同样,我们可以把苹果看作环境, 而我们的反映就是感知。l环境感知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 所共有。l人们一旦形成某种环境感知以后,对现实环境 的认识和理解就必然受已存在的环境感知的影 响,就不能十分准确地理解客观现实环境。不同文化集团由于环境感知不同,会 以不同的方式来看待相同自然环境 。l例如,说德语和说意大利语的人对某种环境就 有不同反应,结果导致其分布上的差别。在欧 洲中部阿尔卑斯山区靠近瑞士、奥地利和意大 利的三国交界地区,山脉走向东西,所以山坡 分为南北。由于说德语的人以饲养乳牛为主, 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