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48806541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10 大小:3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材料题41题分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图10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我们对两幅地图州、道的分布比较发现,东汉时的州多分布在黄河中下游,而唐朝 的道南北分布相对均衡,主要是因为唐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自然就可以 形成如下答案: 要点一:信息:汉代的州多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基本平衡。 说 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到唐朝时,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通过地图的对比我们还会发现,东汉的州和唐朝的道地理划分的依据不大相同,

2、我 们可以总结为如下答案: 要点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划分规则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的“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如依据长江、汉江、武夷山等划分各 道。 3、从宏观看,我们会发现东汉时期的州管辖范围广,面积普遍较大,而唐朝的道面积 普遍较小,说明唐朝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方事务增多,所以需要改变。 要点三:信息:东汉时期州管辖范围广,面积普遍较大,唐朝的道面积普遍较小。 说 明:唐朝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地方人口的增多,地方事务更加复杂,需要加强管 理。 4、从微观看,我们从地图中发现只有东汉的交州和唐代的岭南道管辖地盘变化不大, 可以形成如下答案要点: 要点四:信息:汉代交州与唐代

3、岭南道所辖地区变化不大。 说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 发展缓慢。 5、在汉代地图上,我们看不到吐蕃、南诏和流求,而唐朝地图则标注明确,说明唐朝 和这些地区关系友好。 要点五:信息:唐朝地图上标注有吐蕃、南诏和流求,而汉代地图则没有标注。 说明 :从汉朝到唐朝民族边疆地区有了新发展,与中原联系加深。 6、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地域辽阔,且道的设立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监察,是加 强中央集权的表现。 要点六:信息:唐朝疆域比汉朝扩大,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说明:唐朝中央集权进 一步加强。 2011 年新课标卷 41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4、。这一 进程起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 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 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 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 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 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 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 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 经济、科 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 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 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 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 直到1 800年才赶上并超过

5、那些领先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 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 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 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 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 起(1500-1850) 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 (12 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 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例一:56分 观点:西方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内因。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工业 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代议制的确立。 新航路的开辟。 例二:910 分 观 点:西方的崛起主要归功于吸收其他文明的成就。 思想方面: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 义思想源于古希腊文明;天赋人权、

6、人民主权等大多源自于古希 腊的思想,如智者运 动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芝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政治方面:雅典的梭伦、 克里斯提尼和伯里克利改革为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确立提供了 借鉴。 法律 方面,近代西方的法律很大程度上受了罗马帝国时万民法的影响。 科技方面:中国 的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 故西方近代的崛 起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吸收其他文明的成就”。 例三:吉林省评卷组高度认可的一份试卷 观点:我认为,西方的崛起首先归功于自身的创造,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惠于其他 文明的成果。 故此,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原因的表述不完全准确。 论据及说明如下:内因 西

7、方的政治文明传统和思想文化成果为其后来的崛起产生了 积极影响,西方不是“突然崛起”的。 如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完备的罗马法体系,为后 世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度提供了借鉴来源。再如中古基 督教文化传统奠定了后世西方 思想文化的基调。 近代西方通过自身的全方位社会革命而加速了崛起的过程,最终 实现了全球霸权的建立。通过大 航海和一系列殖民扩张,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世界 体系。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制度的建立,实现 了政治文明的现代化。通过两次工 业革命,实现了生产力质的飞跃。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实现了 思想解放和文化 繁荣。 外因肯定西方历史的同时,也不应否定亚洲、非洲和拉丁关洲的传统文明的 成果

8、,尤其是其对于西方 崛起的贡献。东西方文明交往自古有之。尤其是中国古代的 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和造纸术, 分别为近代西方的大航海事业、资产阶 级革命的胜利和近代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西方在近代崛起的过程 中同样离不开非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掠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亚非拉获 得了大量的 廉价劳动力、原料和市场,可以说,没有上述支持,就没有西方的繁荣。 综上所述,强调西方完全以自身力量实现崛起,是一种狭隘的“西方中心论”,而将西 方崛起纳入到更广阔的世界背景来看,重视亚非拉文明对西方的影响,则体现了“全球 史观”。因此可以说材料中 的观点有片面性,应当具体分析。 (1)“紧扣评

9、论对象”。弄清题目在问什么。样卷紧密围绕“西方崛起”展开评 论,主线清晰,心无旁骛。有些考生偏离 此主题,单纯谈论中国及亚非拉文明的 发展与特色,则视为偏离评论对象,无论论证效果如何,都不给 分。若考生在全 球史背景下,通过与西方崛起的比较,来评论中国及亚非拉文明的先进或落后, 则不视 为偏离评论对象。 (2)“观点明确”。样卷分别在开篇和结语处以“我认 为”和“综上所述”等用语带出判断性或结论 性的认识,就“西方崛起的动因” ,有意识地主动表明自己的认场。 (3)“合理引用史实”。样卷引用了充分的典 型史实,有力地佐证了自己的观点。所谓典型史实,涉 及到诸多能够体现东西方 文明对于世界历史进

10、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如:希腊民主制度与思想 文 化成就,罗马共和制度与法制体系,基督教文化,人本主义精神与启蒙理性信条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与工业革命,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殖民者大航海与海陆交通 ,近代西方殖民扩张,欧美全球霸权的建立;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国传统思 想文化,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西方的冲击; 阿拉伯崛起 对欧洲的影响;近代美洲白银流人欧洲及亚洲,等等。 (4)“多角度评论”。样 卷并非简单地认同或反对某种观点,而是对材料予以辩证分析,揭示材料中 观点 背后的特定视角或预设立场,由此来肯定其合理之处,批判其不足,最终得出一 种综合性的稳妥的 见解。题目

11、要求中的“评论两种(或两种以上)观点”,不等于 “多角度评论”。 (5)“论证充分、逻辑紧密,表述清楚”。史论结合(史实既 是论据、结论既是论点,史实与结论挂钩)样卷展现出较强的综合论证能力,文 字流畅,要点有条理, 逻辑严谨;同时表明答题者已具备初步的理论素养,如援 引了“全球史观”、“西方中心论”等专业史 学理论概念,从而使其论证颇具学 术意味。 (4)文字表述清晰而富有条理。尽量做到“七化”,即语言做到“两化 ”: 简单化、专业化,言简意赅;答案做到“两化”:要点化、系统化;书写要 做到“三化”:序号化、段 落化、条理化。总之,这类试题只要掌握五个环节: 审(审题)、找(材料信息)、接(

12、书本知识代入)、转(思 维方式转换)、答(组答案) ,就可游刃有余。2012全国卷41“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 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 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 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吉林评卷组比较认可的一份试卷: 观点:我认为这一模式是片面的。 西方冲击对中国社会近代化有促进作用,但中国社会也有自身内 在的发展特 点。 1中国传统文化确实存在巨大惰性,例如以

13、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意识形态,闭 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天 朝上国的心态,政治的君主专制抑制社会活力。中国 近代化确实有西方冲击的作用和一定的被动性。在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知识 分子有觉醒,但只停留在表面,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但随之外来势 力 加剧侵略,中国的学习日益加剧,从器物向制度、思想层面的转变。西方 入侵确实和中国近代社会改变 具有一定同步性。西方入侵是中国近代化的外 在条件,加速了中国进步。 2在肯定西方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西方冲击并非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原因, 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决 定性因素。中国不缺乏突破的内在动力,中国发展具 有自身特点和内涵,比如明清时代中国东南沿海地 区商品经济的

14、繁荣以及资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外贸易在世界中占据重要地位;王夫之、黄宗羲等人 思 想具有反专制的色彩;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起了中国人民不断的反封建斗 争。所以,各阶层仁人志士是 中国近代化的主体。 综上所述,这一模式过于强调西方的外部冲击和中国的被动适应,是片面的 。正确看待这一问题应 该坚持辩证的唯物史观,既要看到历史发展的外来力 量,也不可忽视内部的主观能动性。西方冲击是中 国近代化的加速剂而非最 终原因。材料中的观点是典型的西方中心论,夸大了西方冲击的作用。历史 研 究要从事实出发,全面看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能停留在理论上。 这是一份满分样卷,包含了考试中心原则中的要件。 答案一:

15、若赞成“冲击反应”模式,应侧重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注意从 西方政治、经济、思想 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进性和近代中国文明的落后 性对比,然后从西方历次侵华(“冲击”)后,中 国人如何从器物制度 思想等层次向西方学习着手回答。 答案二:若反对“冲击反应”模式,应 侧重从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力角度给予否定。可以从地 主阶级抵抗派、洋 务派、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各阶级阶层先进分子发起的一系列运动的历史 背景入手, 注重分析各运动发生时当时中国内部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变化 ,由此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变化的内部动 力和必然性。 答案三:若认为“冲 击反应”模式存在片面性,则可以从从答案一与答案二两方面综合辩

16、证评 析, 从外因角度给予肯定,从内应角度给予否定。 示例:该观点有一定的 合理性,但忽视了中国社会内部推动社会变化的因素。从题目所给的材料来 看,在 1856-1860 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内部做出反应形成洋务派, 并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 自强”的洋务运动;1894 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对 中国再次形成冲击,引发了戊戌变法运动,学习西方的君 主立宪制度,希望 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挽 救民族危亡;1900 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以及辛丑条 约的签 订,使清政府彻底沦为“洋人 的朝廷”,引起国内革命浪潮高涨 ,通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19 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引发了五四运动,推动中国革命进入新阶段。综上所述,冲击-反 应模式 有其合理性。 但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也并非仅靠外部冲击来实现, 中国社会内部也蕴含着诸多推动社会 变化的因素:从经济上来看,资本主义 萌芽在近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文库 > 英语学习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