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概念的历史语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805180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舆论概念的历史语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舆论概念的历史语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舆论概念的历史语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舆论概念的历史语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舆论概念的历史语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舆论概念的历史语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舆论概念的历史语境(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舆论:概念与语境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2011年9月西方国家舆论的概念转换和历史语境o 从现有文献的考察来看,舆论最早的含义来自拉丁语 opinio,意指某种低层次的认知状态或不能确定的事实 ,其含义带有轻蔑和负面的色彩 。 o 古希腊的两位先哲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都有过相关的论 述。柏拉图质疑大多数人的慎思能力,认为民众( demos)的意见只是一种情绪,因此是非理性和无价值 的,政治事务应当交由哲学家来管理。 o 与之相对,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类行动是历史的、实践的 以及有意义的,民众的意见亦可以贡献于政治事务 。o 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体现了雅典式的古典参与精神,为后 世学者如阿伦特所继承;而柏拉

2、图的精英治国论也获得 不少学者回应,例如马基雅维利提出君王要维护自己的 “好名声”,李普曼的专家管理公共事务论等。但总体而 言,前现代意义上的舆论涵义主要是认识论上的。o 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公共舆论概念诞生于17 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期间,最初是指一种非正式的社会压 力和社会控制力量,与风尚、道德、习俗相当。 o 如洛克提出,人类行为由三种普遍法则支配:上帝之法、文 明社会的法律和“舆论或名誉的法律” 。舆论的涵义开始从认 知方法转向社会褒贬。 o 但直到18和19世纪广大民众参与民族国家的政治活动的程 度不断提高时,这一概念才频繁使用。比如哈贝马斯就认为 :“17世纪后期的英国

3、和18世纪的法国才真正有公众舆论( ffentliche Meinung)可言” 。o 法语“公共舆论”(opinion publique)一词是由卢梭在1744 年首次使用,在卢梭看来,公共舆论是高于人间任何法律的 最重要的一种内心统治之法: o “在这三种法律之外(指当时法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政治法 、刑法与民法笔者注),还要加上一个第四种,而且是 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法律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它可以复活那些法律或者代替那 些法律。我说的就是风尚、习俗,而尤其是舆论 ”。 o 在这里,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那样,卢梭把舆论看作达到 公意的一种途径,认为只有持续地

4、公众参与和讨论,才能最 有效地彰显公意 。o 法王路易十六的财政大臣内克尔(Necker)则被认为是将 公共舆论这个术语推广普及的第一人, 他用这个术语指 政府的财政状况越来越依赖债权人的意见。到了1780年, 已经有许多法国作家开始大量使用公共舆论讨论政治现象 。 o 由此可以说,公共舆论概念最初是伴随着君主专制的权威 消弱而问世的,带有浓厚的启蒙政治哲学的色彩。o 其社会背景是尾随工业化浪潮而来的大众民主社会、代议制 民主体制以及英国功利主义思潮。 o 一方面,西方社会发生了托克维尔所说的从“贵族社会”到 “民主社会”的深刻变化。大众教育的逐渐普及、现代民族 国家的形成等因素使政府的合法性

5、(legitimacy)来源发生了 重要转变,促使西方政府由代表并控制贵族阶层,转而代表 并控制全体国民。 o 具体做法就是扩大税收基数(tax base)和扩大投票权 。这 一切导致代议制民主体制和各种民众意愿表达的正式机制得 以建立起来,比如普选制、代议制、政策咨询等。西方政治 体制由此发生了美国政治学家金斯伯格(Ginsberg)所说的第 一次“伟大的转化”(the Great Transformation)。公共舆论概念的第一次转换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 o 其一是获得了合乎民主程序的地位,产生了影响政治 事务的正式机制;其二是确立了“多数决定”的原则 。这两点正是公共舆论是“个

6、人意见集结”的概念以 及20世纪以后民意调查的源头。 o 因此米纳提出:“功利主义民主模式的描述是公共舆 论最现代的特征” 。 o 也正因为此,托克维尔、密尔等人在其著作中谈及公 众舆论时主要表达的是“多数人的合法暴虐”侵犯少 数人的自由的担忧。从启蒙运动到功利主义,公共舆论发生了两重意义 的变化:o 特别是伴随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统计学等现代学科和 抽样调查、态度测量等现代统计技术的出现,独立的 市场调查机构在20世纪初兴起,并广泛应用于20世纪 30年代的政治民意测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33年盖 洛普(George Gallup)成立的美国民意协会( American Institute

7、of Public Opinion,AIPO) 。 o 民意调查被认为是最能反映民意的权威衡量方式 。越 来越多的学者对公共舆论的思考开始摆脱以往哲学家 、政治学家描述性的阐释,努力使之成为一个可以实 证考察的“科学”定义。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实证的精神开始进入社 会科学领域o 1937年美国舆论研究季刊(Public Opinion Quarterly)创刊号中编辑们发表的创刊宣言就是这种观点的 集中体现:“相对少数的公众的意见一直是政治生活的主 要力量,但是现在,历史第一次,我们几乎在所有地方面对 作为最终政治和经济行动决定因素的大众意见学者们正 在探讨一种能证实假设、介绍更精确的思

8、想和论述的新的科 学方法” 。 o 至此,公共舆论实现了从“社会控制”到“个体意见集结( aggregation)”的概念转换。而这个概念又是与意见是总 和(sum of opinions)的民意调查涵义相同 。公共舆论概念的第二次转换与19世纪兴起的大众 媒体关系密切。o 有趣的是,正是出于对“多数人的暴虐”的担忧,密尔、边沁 等人把19世纪中叶兴起的大众媒体看作特别重要的组织,视 为“公共舆论的裁判所” 。 o 在功利主义学者那里,报刊终于摆脱了18世纪法国上流社会 的不屑和蔑视,成为公共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工具以及对官 僚政治拥有审判权的“第四等级”; o 特别是随着19世纪中期以来美国独

9、立报刊思想的逐步发展, 报刊应当服务公众,制衡权力、反映民意的观念得以确立。 o 但是,随着西方民主政体的稳定以及社会科学在20世纪 的发展,人们对舆论的关注开始从“个人意愿如何转化 为国家意志” 之类的传统政治学命题,转变为探讨舆 论与社会行为的关系。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普曼。 o 李普曼深刻认识到人类理性和认知能力在更复杂、规模 更大的现代社会面前的局限性,提出了公共舆论不是由 媒体反映,而是由媒体或少数精英分子建构的观点:“ 我认为没有人会否认可以在人们中间精心地制造出合意 ” 。“在一种共同意志的形成过程中,总会有一位亚 历山大汉密尔顿在发挥作用” 。o 沿着这样的思路,李普曼得出了

10、自己关于舆论概念的看 法:公众舆论大体上不是对事实的反映,而是对存在于 外部世界与公众之间的“拟态环境”(pseudo- environment)的反映 o 在1922年完成的公共舆论一书中,李普曼进一步明 确提出:“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关于别人 、关于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就是他们 的舆论。这些对人类群体或以群体名义行事的个人产生 着影响的图像, 就是大写的舆论” 。这种媒体/精英建 构的概念也影响到了后世学者如提出“议程设置理论” 的麦库姆斯和肖恩等人。公共舆论概念的第三次转换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一度活跃的美国芝加哥社会学派有关。o 早在1898年,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便

11、在舆论与交谈 一文中论及了关于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塔尔德认 为舆论是口头交谈形成,交谈对舆论的塑造比报纸更重 要:“交谈最终要接管公共演讲或报纸的社会角色,并 在一定程度上塑造舆论” 。 o 于是,塔尔德给舆论下的定义便是:“一种评论,是短 暂的、或多或少合乎逻辑的成串判断。对当前的问 题作出回应,在同一时期里被同一国家、同一个社会里 的人多次重复的判断,就叫舆论。” o 这种观点深深影响了芝加哥社会学派诸贤的舆论观。比 如库利认为舆论是一个有机的社会过程,杜威强调舆论 应当让公众有所联结及互动,布鲁姆认为舆论是在人们 的符号互动中实现的。 o 总体而言,芝加哥社会学派的舆论观和功利主义者“个 人集结”的概念,以及李普曼“媒体/精英建构”的概 念都有很大不同,他们认为舆论是社会互动的结果,舆 论主体也即公众之间应当联接。 o 哈贝马斯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公众舆论是公众在 公共领域内平等交流和理性批判的概念:“公众舆论 是有判断能力的公众从事的批判活动” 。简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