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历史名人

上传人:0 文档编号:48804531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6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水历史名人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丽水历史名人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丽水历史名人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丽水历史名人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丽水历史名人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丽水历史名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历史名人(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处州历史名人二零一七年九月处州十大历史名人v唐代 杜光庭v明朝 刘 基 汤显祖 卢 镗v宋朝 张玉娘 叶绍翁 何 澹 范成大 吴三公 陈言杜光庭人生履痕: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出生在处州缙云,少习儒 学,博通经、子,21岁参加科举失败,感慨古今浮沉,于是 入天台山拜师应夷节学道。36岁,唐僖宗闻其名声,召入宫 廷,赐以紫袍,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内供奉。赐号“广成 先生”。38岁到四川,在青城山弘道。享年84岁。 历史功绩:撰写了道德真经广圣义50卷,太上黄箓斋仪 58卷,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医学代表作广成先生 玉函经,历代崇道记1卷,道教音乐韵曲“广成韵”以及 被誉为中国武侠小说开山鼻祖代表

2、作虬髯客传,杜光庭 诗作的评价为“与乐天齐肩”。杜光庭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宗师 ,不愧为道教理论家、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还是文学家、 书法家、音乐家、医学家,被誉为宝玉大圭、道门领袖、传 真天师、广成先生、山中宰相、上柱国蔡国公等。 精神遗产:博学经史,著述弘道,道门领袖,世代敬仰。刘 基人生履痕:元至大四年(1311)出生在青田县九都武阳村。少年好 学敏求,聪慧过人,由父亲启蒙识字。阅读速度极快,“读书能 七行具下”,称“神童”。14岁入处州府学,深得处州名儒郑复初 青睐,17岁转青田石门洞石门书院攻读春秋,苦习举业五 年,23岁进士及第。26岁被授江西高安县丞。38岁朝廷征召他 出任江浙儒副提

3、举,兼任行省考试官。元至正八年(1348)50 岁的刘基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任谋臣,展现一个非 常成功的兵法家的才能。60岁被授命为弘文馆学士,后又授命 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并封为诚意伯。65 岁告老还乡,当年农历四月十六卒于故里。 历史功绩:刘基为开创明朝基业,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向 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 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基建议朱元璋一 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 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 现。被誉为军事家、哲学家、文学家,有寓言散文郁离子

4、和诚意伯文集等行世。 精神遗产:一身正气,追求光明,立三不朽,世人楷模。汤显祖v人生履痕:1550年生于江西临川书香世家,22岁、25岁两次进 京会试,时文不合考官胃口落榜;27岁、30岁两次拒绝张居正拉 拢而与功名失之交臂。33岁第五次参加会试,时张居正已经逝世 ,汤显祖实至名归,历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词 祭司主事等。抨击朝政,被贬到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当了一名编 外典史。1593年量移遂昌任县令五年,1598年辞官回家,1616 年67岁盍然而逝。v历史功绩:在遂昌任上推行“仁政惠民”,兴教办学,劝农耕作, 惩治豪强,灭虎除害,受到老百姓的普遍爱戴。留下“除夕遣囚”“ 纵囚观灯

5、”等佳话。著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 南柯记邯郸记),临终以决世语作遗言:临终之时, 别无他愿,惟有七祈,即一祈免哭,一祈免僧度,一祈免牲,一 祈免冥钱,一祈免奠章,一祈免崖木,一祈免久露。体现了一个 政治家、文学家的无畏的气魄。v精神遗产:不屈强势,体恤民情,临川四梦,戏曲弘道。卢 镗 人生履痕:明弘治十八年(1505)出生在丽水县城千户 官邸。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深谙军事。十八岁 世袭入伍抗倭,27岁凭借战功荣升温州盘石卫把总,38 岁任职福建镇海卫千户,历官福建都指挥佥事、都指挥 、参将、江浙副总兵、都督同知、都督佥事等职,官至 朝廷二品大员。万历五年(1577),卢镗病逝于丽水城

6、,享年七十三。他的墓园在处州府北郊白云山麓。 历史功绩:卢镗在江浙闽沿海奋勇抗倭三十多年,身经数 百战,战功标青史,俘斩倭寇万余人。卢镗官居高位, 但清正廉洁,家计萧然,清贫如平民,世人无不叹其清 廉。 精神遗产:保家卫国,身经百战,民族英雄,千古流芳。张玉娘人生履痕:南宋淳祐庚戌年(1250)出生于松阳县城一户官宦人家,字若琼,自 号一贞居士。从小刺绣纺线习女红,弹琴作诗读圣贤,时人以班大家(班昭 )比之。15岁时和与她同庚的书生沈佺订婚。沈佺是宋徽宗时状元沈晦的七 世孙。沈、张两家有中表之亲,玉娘与沈佺自小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后因 沈家日趋贫落,沈佺又无意功名,玉娘的父亲有了悔婚之意,玉娘

7、竭力反对 ,玉娘父母迫于无奈,写信给沈家:“欲为佳婿,必待乘龙。”沈佺不得不与玉 娘别离,随父赴京应试。玉娘不仅以私房钱资助沈佺,还写下了山之高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姣姣?我有所思在原道,一日不见兮,我心 悄悄。采苦采苦,于山之南,忡忡忧心,其何以堪。汝心金石坚,冰雪 洁,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朝云暮雨心去来,千里相思共明月。”抒发了 玉娘对沈佺的无比惦念和忧思。沈佺虽只有22岁,却通过经、论、策三场考 试进入殿试,宋咸淳辛未年(1271)高中榜眼,金榜题名。沈佺由于攻读劳 累,得了伤寒,回家一病不起。玉娘寄书于沈佺,称“妾不偶于君,愿死以同 穴也!”沈佺病逝后,玉娘为他守节5年,

8、凄凉逝去。两家商议合葬于西郊枫林 ,侍女霜娥因悲痛“忧死”,另一名侍女紫娥也不愿独活,“自颈而殒”,玉娘生 前畜养的鹦鹉也“悲鸣而降”。张家便把这“闺房三清”(即霜娥、紫娥和鹦鹉) 陪葬 “鹦鹉冢”。 历史功绩:留下诗117首,词16阙传世,诗词以歌咏爱情为主要题材,也写了爱 国诗词,富有见地的咏史诗,反映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诗词,收录在兰雪 集被编录于四库全书。后人将她与李清照、朱淑贞、吴淑姬并称宋代 四大女词人。张玉娘用生命的绝唱演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般的凄美爱情。 精神遗产:崇尚爱情,坚贞不渝,勤奋好学,诗词传世。叶绍翁v人生履痕: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出生于建安(今福建 建瓯),

9、字嗣宗,号靖逸。5岁过继到龙泉岩后村叶氏,在 龙泉生活八年,13岁与叔父一起到京城临安求学和任职。后 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 酬唱。31岁开始写作笔记体史学专著四朝闻见录,宋度 宗咸淳五年(1269)谢世,享年75岁。v历史功绩:作为江湖派诗人的代表,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 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四朝 闻见录,杂叙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轶事,颇有 史料价值。有靖逸小集传世,江湖小集知不足斋 丛书丛书集成都收录了他的诗篇。v精神遗产:善于观察,笔耕不缀,著述作诗,历代传颂。何 澹(dan

10、)v人生履痕: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出生,龙泉上河村(今龙泉市兰巨豫章 村)人,字自然,号小山。20岁进士及第,42岁国子监祭酒,主持全国学政 ,44岁升谏议大夫,50岁官至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为宋 代处州籍第三位宰相。60岁辞官回乡报效桑梓。嘉定十二年(1219)何澹74 岁病卒于丽水私宅,葬凤凰山与古堰相伴。朝廷罢朝三日,派遣礼官主持祭 典,知政事卫泾作祭文:“为三朝之元老,一世之大贤”。v历史功绩:一是勤于政务,参与“庆元党禁”,推动历史进步。二是报效故土, 开禧元年(1205),奏请朝廷调兵3000人,主持修浚通济堰。“为图久远,不 费修筑”,将原来的木坝改为石砌坝

11、,同时将坝体设计为拱形,开创了中国以 至于世界水利史上的先河,之后历经800多年完好无损,至今还灌溉碧湖平原 六万亩良田。并在保定村修筑水塘,蓄水灌溉农田3000余亩。因水塘为洪州 兵所筑,故名洪塘。开禧三年(1207年)处州知州王庭芝拆除应星桥上旧屋 ,建应星楼,何澹为之书碑处州应星楼记。这是处州命名缘由最早、最 有权威的记录,留下州以星名的记载和宝贵书法艺术。嘉定二年(1209)主 持修撰龙泉县志,开龙泉地方志之先河,并留下了可查证的最早、最完 善的香菇栽培技术文献资料,同年在丽水修建了万象楼,山因以名。何澹成 为香菇文化传播第一人,被誉为中华香菇文化之父。v精神遗产:勤政忠诚,不辞艰险,

12、情系故土,爱国爱民。范成大人生履痕:宋靖康元年(1126)出生于吴郡(今属苏州),字至能,一字幼元,号石 湖居士。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42岁的范成大受任处州知州,第二年夏到任 ,任职两年,功绩不凡。回京出使金国,凛然正气,不辱使命,是杰出的政治家 、文学家。逝世后,朝廷赠谥号“文穆”,入祀丽水名宦祠。为纪念范成大在处州 的德政,现今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一条城市道路被命名为“成大街”。 历史功绩:处州任职期间,有五大惠政彪炳史册。一是兴创义役法。按民户贫富分 派钱银,用这些钱银购买粮田,每年以田租收入补助当役者,民户排比次第,轮 流服役。二是减免捐税。范成大向朝廷奏报“处州丁钱太重,遂

13、有不举子之风”, 请求减免浙东丁口税,获准。之后处州七县全免除丁口税。三是设立义仓。义仓 又称义廪,是封建社会时期地方上储存粮食以备荒年同济公众的粮仓。四是建造 平政桥。处州城同瓯江南岸各县被宽阔的江面阻隔,仅靠船筏过渡,十分不便。 范成大根据江宽水急不宜架桥的特点,倡议建造浮桥。范成大还在南岸建“知津亭 ”。他亲自撰写了平政桥记,制订桥规,勒石立碑。五是修复通济堰。亲自踏 勘堰址,组织民夫对通济堰进行大规模修复,用伐木截流,叠石筑岸的办法来抬 高水位,设置49道闸,调节水位高低,使水流逐级而下,灌溉水田25000亩。又 亲自制订并撰写了堰规二十条,从管理人员、用水分配、工役派遣、堰渠维 修到

14、经费来源及开支等等,详细地规定了堤堰的维修管理办法,并立碑于堰旁的 詹南司马庙中。范成大还在处州南园建造了莺花亭和莲城堂,闲暇之余,他经常 在此赏荷品莲。范成大回京城后,乾道六年(1170)宋孝宗拟派使臣到金国索取 河南陵寝地,朝堂之上,满朝文臣武将都惧怕金人如虎,不敢承命,只有45岁的 范成大慷慨请行。他临行向家人交代好后事,并立下遗嘱。来到金国都城,范成 大立即向金主呈进国书,凛然陈词,完成使命。 精神遗产:勤政爱民,体察民情,凛然正气,彪炳千秋。吴三公v人生履痕:南宋建炎四年(1130)出生于庆元县龙岩村,原名 吴昱。他与辞官回乡的吴姓先祖一样,扎根在崇山峻岭中,开 荒种地,狩猎伏虎,栽

15、培香菇,推广栽培技术,中年信奉道教 。宋嘉定元年(1208)吴昱去世,享年79岁。菇民们以不同的 方式感恩吴昱,尊其为吴三公,供奉这位发明香菇的始祖为“菇 神”。v历史功绩:吴昱在烧炭和采集野生菌蕈过程中,发现倒下的阔 叶树皮层刀斧砍伤处会出菇,他就和乡亲们搭棚建寮砍树试验 ,发现多砍多出,即为“砍花法”,但有的却砍后不出,发声长叹 后用刀斧猛击敲打,数日后即遍树出菇,此为“惊蕈术”,然后用 枝叶遮盖了的树出菇更多。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初步总结了 砍花、遮衣、惊蕈等制菇的特殊技艺。并不断地把香菇栽培技 术传授给附近的老百姓,使龙泉、庆元、景宁三地成为一个独 特的菇民区。v精神遗产:扎根山乡,勤

16、劳勇敢,发明香菇,造福人类。陈 言v人生履痕:青田鹤溪(今属景宁畲族自治县)人,字无择,号鹤 溪道人,约南宋绍兴淳熙年间(1131-1191)在世。陈言从小勤 奋学习,尤喜医学专业书籍,20岁左右出门行医济世,以儒学治 医学,医德高尚,先在括苍山脉一带,后居于温州坐诊。是一位 儒、医兼通,又精于临证的医学家,在当时极有影响。v历史功绩:编著依源指治,编撰三因极一病症方论,继 承、发展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病因学理论,创立“ 三因极一”学说,归纳病因为内、外、不内外三因,从因辨证, 详列主治,选集方剂,并以病因为纲,脉、病、证、治为目建立 了中医病因辨证论治方法体系,实践了由博返约,执简驭繁的方 剂学治学思想与学术理念,确定了他在中医学中的地位。v精神遗产:钻研医术,治病救人,著述传世,历史名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