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804025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161 大小:2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1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升本入学考试大学语文复习辅导二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1、*季氏将伐颛臾 本文选自论语季氏。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 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集。说明孔子反对季康子攻伐颛臾 的理由;理解本文所体现的孔子关于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 政治主张。了解本文的驳论性质,掌握本文以对话方式展开批驳、 破中有立的议论方式。识别本文所用的历史材料、现实事例和名人名言三种论 据,理解本文运用论据的多样性。理解文中重点比喻句“虎兕(s)出于柙(xi),龟玉毁于 椟”中的双重比喻作用及含义。文章的内容和结构:o第一段第一句话介绍了谈话的政治背景: 季氏筹伐 颛臾。第二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 ,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

2、孔子提出两点看法: 其一作为季氏的家臣,冉有和季路应义不容辞地 制止季氏这种不仁不义的做法,其二,收氏攻打 颛臾是错误的。文章的内容和结构:o第二段孔子从三个方面分析季氏的错误。冉有自我辩解: “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孔子当即反驳。首先引用周任的话,如果臣子不能 尽职,宁可辞去职务,也不应尸居其位,徒得俸禄。 接着孔子运用比喻论证,恰切地举出一个例子: “虎 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老虎和犀 牛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龟玉在匣子里被毁坏,是谁的 过错呢? 难道是老虎、犀牛以及龟玉的过错吗? 显然 不是,应是看守人员的过错,是一种失职。在孔子看来,季氏本来就是不通仁义的人 ,他

3、的胡作非为是他的本性决定的。孔子一生 周游列国,希望各国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 他的政治主张。各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张, 于是他从事教育,希望他的学生到各国诸侯去 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 和季路恰恰违背了他的原则,于是他慷慨激昂 地批评他们。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文章的内容和结构:o第三段冉有提出讨伐颛臾的理由: 颛臾的城墙很坚 固,又距季氏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拿过 来,将来会给季氏的子孙留下祸患。从这句话看 ,冉有是赞成季氏讨伐颛臾的,而前边却说: “ 吾二臣皆不欲也。”这种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 两面派态度激怒了孔子。于是,孔子首先批评他 政治品质不端正: “君子疾夫舍曰

4、欲之而必 为之辞。”同时指出冉有提出讨伐颛臾的理由是 强辞夺理。孔子提出他的根本的政治主张,即: “有 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 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 “贫”与“均”是指财富,“寡”与“安” 是指人口。颛臾是鲁君先王封的“东蒙主”, 如果季氏抢占它,就会引起社会动荡,就会“ 不安”。接着,孔子批评冉有和季路,“远人 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 谋动干戈于邦内”是错误的。结尾一句“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 在萧墙之内也。”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 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 大地盘,但

5、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 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 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 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孔子以他丰富的 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季氏的阴 谋,同时也有力地批驳了冉有的论点,从驳论 角度看是很雄辩的文章的内容和结构:(1)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 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 需担心不安定。) (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 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

6、墙之内也。(我恐担心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分析题:阅读: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 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回答问题:1、在这段话里,孔子驳斥了什么思想观点?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意是什么?3、本段运用的是什么论据?4、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到谒见)(2)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把作为)(3)是社稷之臣也。 (指示代词:这)(4)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恐怕,岂不;是,复指”尔”)(5)是谁之过与? (通”欤”,语气

7、词)(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痛恨,厌恶)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2、*寡人之于国也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和孔 子合称孔孟,同属儒家学派。掌握本文中心:围绕为何“民不加多”与 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展开论述,着重表现 孟轲的王道仁政思想。 理解和掌握“不违农时”至“王道之始也”和“ 五亩之宅”至“未之有也”这两段文章所采用的连 锁推理的句式: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 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 新的结论。这种说理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承接紧密,气势充沛。理解和掌握本文排比句在加强文章气势上 的作用。理解本文“五十步笑百步”这个著名比 喻的含义。 第一部

8、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o 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 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 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 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 民不加多,何也?”第二部分,孟子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o 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王好战 ,请以战喻”,举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 况,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 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否定他自己论点的话:“不 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 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

9、国也 ” ,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 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 搞小 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 仁政、行王道。 第三部分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o 第3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 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 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 初步措施。“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 (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 提出了发展生 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 效果。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 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 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

10、道之始也。”o第4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 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 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 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 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 道路矣。” 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 ,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 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 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o第5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11、。孟子批评统治 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狗彘食 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 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运 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 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 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最后两句,“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不归罪于年岁,而 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 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 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 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1)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拽兵而走。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

12、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 逃跑。 (2)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3)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4)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大王不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灾荒)(2)领国之民不加少。 (更加)(3)弃甲曳兵而走。 (拖着兵器。跑)(4)谷不可胜食也。 (尽,完)(5)斧斤以时入山林。 (斧头的一种)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种,栽种)(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8)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

13、复教导)(9)王无罪岁,斯于天下之民至焉。(年成)(10)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涂,通“途”;发,开仓放粮)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掌握本段文字的宗旨: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 ,个人的认识和作用十分有限;理解本段文字在 客观上对今人的启迪:学无止境,认识无止境, 因此不能满足,应努力进取。掌握本段文字以寓言形式阐明观点的写作手 法:掌握本文以大量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 法。3、*秋水(节选)庄子简介: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大约与孟 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 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 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

14、义;主张保身、 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叶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 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 寓言形式,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相传内篇为庄子所著, 外、杂篇为庄子的门人和后学所撰。全文分文两段:o一、写河伯望洋兴叹,自识其丑。 1、展现一幅秋水应时而降的景象,河 伯见而自喜。 2、展现北海的浩瀚景象,何伯见而自 识其丑。 o二、写北海若以自然之广大、宇宙之无穷开 导何伯,使之开阔眼界,不敢自满。 1、说明人的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 制。 2、与天地阴阳相比,大海也微不足道 ,所以自己不敢自满。 3、进一步说明世间万物的大小都是相 对的

15、道理。 4、对伯夷、仲尼的“自多”进行嘲笑。 艺术特色:o一、庄子散文善于运用寓言来进行说理。本文虚构了河伯与北海若这两个人物的 对话,北海若代表庄子思想,河伯则代表庄 子思想的对立面,通过两人对话展开说理, 阐明主旨。o二、文章开头景物描写的两个作用:一是从河伯初见河水上涨的壮观景象, 到看到大海苍茫无垠的气象,形象渲染主旨 ,表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是无 限的,二是用河景与海景这样具体的景物互 相比照,来衬托河伯与北海若两种不同的认 识境界。o三、庄子散文善于援譬设喻:“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 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比喻人的认识不可 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客观环境,因而是

16、有限 的,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等几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都是相对的 ,人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应该不断开拓自 己视野。o四、本文采用逐层推进式论证方法。 由小及大,由河伯至大海;再由大至小 ,说明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 是有限的,通过层层比较得出“方存乎见少 ,又奚以自多”的道理。文章运用排比与反 诘两种修辞手法,使说理极有气势。(1)东面而视。(向东面看去)(2)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以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3)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4)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不正像米粒存放进粮仓中吗?)()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以孔子的学识为少,以伯夷的义行为轻 )理解并翻译下列重点句子:()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