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802572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重庆市、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重庆市、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重庆市、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重庆市、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合川中学等七校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重庆市江津中学、合川中学等七校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期末考试试题24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 。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强化了等级秩序 B巩固了西周统治C扩大了地方权力 D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25 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材料体现的理念是( )A中

2、央集权 B官僚政治 C君主专制 D家国一体2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 ,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 )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27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单位:件) ,此表可以证明( )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

3、全国C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D汉代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发生变化28 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 )A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 B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2C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 D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29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现象往往具有较大的复杂性 B历史现象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

4、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30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材料意在强调宋代(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封建租佃制的积极作用C完成了土地关系的变革 D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31在元代以前中国主要以“山川形便”来划分行政区,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依据材料分析,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主要是因为( )A采用

5、了传统的地方分权制度 B尽量缩小行省的管辖区域C依据山川走势划分行省辖区 D利用山川形势制约地方势力32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 ,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33王守仁认为“心即理” , “理”即是“天理” ,强调了它的道德性质,其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天理” ;同时,他又反对思想僵化,大力提倡“致良知” 。后来有些思想家对此作了改造,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和独立思考。这说明( )A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B其观点与程朱理学有本质上的不同3C这种观点包含了强调人的个体意识的因素D

6、理学解决了儒学衰微的问题34晋商曾自豪地说:“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都有山西商人。 ”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只有村落了。徽州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然后逐渐扩张,就把这个小村落变成了个小市镇。 ”据此,请判断晋商徽商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应该是在(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35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又指出, “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 。这反映了黄宗羲(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C主张恢复

7、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臼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5 分)材料一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在哲学本体论上,他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标准的三纲五常。他认为,人性本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在认识论上, “格物致知” 。 “物”就是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 “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里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摘编自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大纲材料二 “天地,一夫妇也。是故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夫妇之为物始也如此。”“夫妇人不出阃(kun,三声。指古代女子居住的内室)城,而男子则桑孤

8、蓬矢(有远大志向之意)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谓见有短长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夫而不贤,则虽不溺志于声色,有国必亡国,有家必败家,有身必丧身,无惑矣。而彼卑卑者乃专咎于好酒及色,而不察其本,此儒所以不可议于治理欤!摘编自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材料三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假” 、 “满场是假”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乃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4变迁的一大关键

9、。摘编自许苏民著李贽的真与狂(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熹在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指出其精华与糟粕。 (10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李贽的妇女观。指出这些观点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9 分)(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的学说是如何体现“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 (6 分)41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唐代玄宗开元二年,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追奇巧,以备进内。代宗广德元年,委派宦官吕太一担任广州市舶使。吕太一曾募兵驱逐广南节度使张休,纵容部下大掠广州宋代广州依然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为了征收“舶税”和管

10、理海外贸易,仍在广州、杭州、泉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南宋初年,岁入不过一千万缗,市舶收入即迭一百五十万缗元代全国设八处市舶司,至元二十年四月,置司于广州,称广东转运市舶提举司。至元二十三年十一月,改广东转运市舶提举司为盐课市舶提举司,后迁革不定,至治二年复置市舶司明代明初,在杭州、广州等地设市舶司。倭寇横行东南时,东南市舶司被取消。葡萄牙勾结南海海盗四处劫掠,政府多次打击并取得胜利,又恢复在广州设市舶司。正德时,移至高州电白县5清代康熙二十四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看见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据食货志等整

11、理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材料 府兵制形成于西魏、北周之际。在形成初期,府兵制并不和均田制结合在一起,府兵不从事耕作,府兵的兵籍和编户齐民的民籍是分开管理的。北周武帝时,为了扩充兵源,征募大量均田农民充当府兵,府兵制开始和均田制结合起来。隋文帝时期,规定军户编入民户,兵民共籍,府兵制和均田制进一步结合。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成为一种寓兵于民的兵役制度。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

12、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但军府分散,军队编组复杂,致使指挥不灵、反应迟钝。唐初规定府兵三年一代。随着唐朝中期之后边患增加,用兵不断,戍期延长,致使厌战情绪日增,加上边将侵吞士兵财物,强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甚至沦为权贵的奴仆,人们以参军为耻。自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

13、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有利于军队的训练、调遣,使军队更加专业化。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募兵也逐渐成为了将领的私人军队。边镇的节度使更掌握了驻地的民政、财赋、刑法权力,逐渐脱离中央,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便是如此发展而来。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两种兵制在哪些方面不同。 (7 分)6(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兵制改革。 (8 分)45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5 分)材料 姚鼐(1732-1815) ,安徽桐城人。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

14、动。在学术思想方面,姚鼐极为崇尚程、朱之学,可“正之” ,但不能诋毁、讪笑,否则便是“诋讪父、师” ,要遭天谴。姚鼐虽加意维护程、朱,但较为通速,能兼容其它学说,甚至能吸纳汉学之长。他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 “义理” ,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据” ,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辞章” ,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姚鼐一生可谓著作

15、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 、 惜抱尺牍等著作。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 “中国古文的高峰” 。摘编自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论述(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姚鼐的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 (7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思想没有发展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 (8 分)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七校联考7高 二 历 史 答 案24-29 BDDAAA 30-35 BDDCDD40 (1)观点:本体论上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认识论上是“格物致知” 。 (4 分)糟粕:天理就是三纲五常,这是唯心主义;“存天理,灭人欲”违背人性,对后世产生了消极影响。一味强调封建天理,轻视对于“草木” “器用”的科学研究,是一种思想上的误导。 (4 分)精华:但强调控制人欲,遵循正确道德规范的要求是对的。 (2 分)(2)妇女观:肯定妇女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认为男女在智力上平等;批判了把国家的败亡的罪过归之于妇女的观点。 (6 分)作用:批判了封建礼教;宣扬了男女平等;有利于个性解放。 (3 分)(3)体现:反映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走向衰落;是商品经济发展条件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