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801110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辨识和控制(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众望节能安全环保咨询有限公司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识别2基本内容l 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l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目的l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l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l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序l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重点环节l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示例31.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1.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 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 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 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1.2职业病危害:了解职业接触限值的应用及 其应用限制 1.3职业病危害因素:是职业活动中影响劳动 者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的统称。可分为三 类: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包 括

2、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劳动过程中的 有害因素;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41.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1.4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是以消除或者降低工作场 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减少职业病危害 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或影响,达到保护劳动者 健康目的的装置。 1.5工程分析:是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工程特征和卫生 特征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了解项目所具有的 工艺特点、工艺流程和卫生防护水平,为剖析项 目可能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种类、性质、时 空分布及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筛选主要评价 因子,确定评价单元提供依据。 1.6职业病危害暴露: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接触 某种或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过程。n指从事职

3、业 活动的劳动 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 病危害因素的过程。51.职业病危害因素概述1.7、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在职业安全健康工作 中,根据经验或工程分析、类比调查、工作场所监 测、职业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研究等方法,把 建设项目或工作场所中的职业危害因素甄别出来的 过程。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是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首要 环节,也是广大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者必备的基本功 。只有通过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正确识别,才能进一 步对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预防和控制n指从事职业 活动的劳动 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 病危害因素的过程。6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目的2.1确定危害因素的种类、来源、形式或性质、分布 、浓度或强

4、度、作用条件、危害程度; 2.2分析其影响劳动者健康的方式、途径、程度,确 定健康监护指标,为职业病诊断提供依据; 2.3确定职业病危害监测指标; 2.4确定职业病危害的目标,指导职业病危害防护措 施的实施; 2.5是建设项目确定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的基础和重 要环节; 2.6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7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职业健 康安全监督的重要技术支撑。n指从事职业 活动的劳动 者接触某种或多种职业 病危害因素的过程。7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3.1按危害因素来源分类:3.1.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3.1.2. 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3.1.3. 生产环

5、境中的有害因素8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3.1.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有毒物质,生产性粉尘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异常气压(高气压、低气压);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光、红外线等);电离辐射(X射线、射线)。生物因素9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3.1.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精神(心理)性职业紧张;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视力紧张等);长时间不良体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10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3.1.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自然环境中的因素(炎热季节的太阳辐射);厂房建筑

6、或布局不合理(有毒、无毒工艺段安排在一个车间)由不合理生产过程中所致危害。113.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3.2按导致职业病危害的直接原因分类:2002年卫生部职业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分为10大类。1.粉尘类;2.放射性物质类;3.化学物质类;4.物理因素;5.生物因素;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病的危害因素;9.导致职业性肿瘤的危害因素;10其它危害因素。12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4.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原则:4.1.1识别要全面;4.1.2识别、分析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4.1.3评价要定性、定量相结合;同时要明确分布范围

7、及危险度。13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4.2.1经验法;4.2.2检查表法;4.2.3工程分析法;4.2.4调查检测法;4.2.5其它方法14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 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 4.2.1经验法: 概念:是调查分析评价人员依据其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实际工 作经验,借助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对工作场所存在的职业 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的方法。 适用范围:适用于一些传统行业中采用传统工艺的建设项目的评 价,评价人员积累的这类典型行业和工艺的职业卫生基础资料 较为丰富,可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和原有的资料积累对此

8、类建 设项目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和分析。 优点:简便、易行。 缺点:受调查人员知识、经验和资料等因素的限制,可能出现遗 漏和偏差。15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 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 4.2.2检查表法: 概念:对设计的式厂、车间、工段、装置、设备、生产环节、劳 动过程的相关要素以检查表的方式 进行逐项检查,识别分析 各环节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 适用范围:较广。可单独应用于一些工艺简单的项目,也可与其 它方法联合使用,对一些工艺复杂的项目进行职业危害因素识 别。 优点:通过系统的检查,能较全面地进行识别,应用范围广。 缺点:通用性差,同样受经验等因素的影

9、响,大项目实施起来费 时长。16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 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 4.2.3程分析法: 概念:对识别对象的生产流程、生产设备布局、化学反应原理、 原辅材料及其杂质的种类含量等进行分析,推测生产过程中固 有的、潜在的、可能产生的各种职业危害因素。 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新工程、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不易找 到类似企业的项目。17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 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 4.2.4调查、检测法: 概念:在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基础上,应用采样分析 仪器对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进行鉴别分析的方法。 适用范围:用于存在

10、混合性、不确定性因素的项目。 优点:真实可靠,可以识别其它方法难以发现的职业危害因素。 缺点:受仪器设备限制,耗费人力物力多、时间长。184.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的常用方法 4.2.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的常用方法:4.2.5其它方法:系统分析、排查法;理论推算法;健康监护结果、案例分析倒推法;文献检索法(相关新研究、新技术、新产品、新化学物报道信息分析法)。195.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序 5.1.资料收集调研:5.1.1项目建设情况与设计资料;5.1.2生产过程设计的原料、辅料、中间产品、产品及 副产品;5.1.3生产工艺与设备;5.1.4化学品理化特征与毒性特征;5.1.5健康监护与监测

11、资料;5.1.6相关评价报告。205.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序 5.2.现场调查:5.2.1物料用量与产量,杂质含量;5.2.2原辅料加料口及其密闭情况;5.2.3防护设施与管理措施;5.2.4职业病危害因素影响范围与作业人员接触情况;5.2.5抢、维修等特殊过程中职业危害情况;5.2.6事故与应急救援情况。215.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序 5.3.工程分析:5.3.1涉及物料;5.3.2工艺水平、工艺过程与物资转化;5.3.3设备布局与交叉影响;5.3.4防护设施措施。225.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分析程序 5.4.危害筛选:5.4.1用量大、挥发性高、毒性高、危害性大;5.4.2出现几率大

12、、浓度或强度高;5.4.3接触人员多、机会多236.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重点环节 6.1.原辅材料:6.1.1种类与数量;6.1.2形态:气体、液体、固体、气溶胶;6.1.3理化特性:挥发性、熔点、沸点;6.1.4储运、装卸、加料、投料;6.1.5杂质:金属矿料、石油气等(铅、砷、硫、磷) ;6.1.6产地:煤炭、原油;6.1.7毒性资料与质检报告资料。246.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重点环节 6.2.生产过程:6.2.1生产原理:条件;6.2.2化学过程:化学反应、物料转化;6.2.3物理过程:压力、温度、机械挤压力切割;6.2.4物理化学过程;6.2.5生产方式:设备选型;6.2.6工艺水平:密闭

13、性、自动化程度。256.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重点环节 6.3.产品、副产品:6.3.1种类、数量;6.3.2形态;6.3.3包装、储运;6.3.4废品废物(废气、废水、废渣);物料平衡-去向267.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示例 7.1.药品和医药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7.1.1粉尘;7.1.2化学危害因素:(提取-氯仿、甲醇、乙醇、烯酸 、丙酮、醋酸、乙醚;精油萃取-二硫化碳;实验室- 乙醚、甲醇、乙醇、异丙醇;生产-稀释剂、漂白剂、 熏蒸剂、清洗剂、去污剂);7.1.3物理危害因素:(噪声、高温、高湿)277.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示例 7.2.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 7.2.1粉尘: 木尘:(致癌性)(原条、原木、锯材、打磨) 煤尘:(造板材、家具制造加热提供热源) 金属粉尘:(金属家具板材冲压切割时产生) 涂层打磨:(滑石粉、碳酸钙尘、有机溶剂) 7.2.2化学: 人造板材: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甲醛、苯酚 家具油漆:苯、甲苯、二甲苯、苯系物、200号汽油、正己烷 涂料:苯、甲苯、二甲苯、甲醛、甲基丙烯酸、氯乙烯、醋酸乙烯 有机溶剂:苯、甲苯、二甲苯、汽油、酯类、苯酚、醛、丙酮、胺、铅 7.2.3物理:噪声、振动、高温、电磁场(高频介质加热、高频感应加热、微波加热】【材料干燥、涂层干燥、热压胶和、材料封边、热合处理)28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