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799867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尤溪县第七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尤溪七中尤溪七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高二第三次学年高二第三次“周学习清单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反馈测试历史试题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一、单选题(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2020 小题,共小题,共 8080 分分) )1. 辛亥革命期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法令法规。其中能体现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的是A.大总统令禁烟文 B.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C.慎重农事令 D.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2. 1925 年 3 月,孙中山在致苏俄遗书中说道:“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困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绊。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

2、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为此,孙中山晚年A.提出了三民主义 B.倡导了三大政策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主张“平均地权”3.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 A.“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C.“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涤二百六十年之膻腥,复四千年之祖国”4. 孙中山说:“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 由此可以表明( )A.实现民主政治为革命派政治目标 B.孙中山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 C.革命派对三民

3、主义做了全新解释 D.民族革命是辛亥革命的首要任务5. 孙中山曾说:“中国古昔有所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 。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 )A.强调借鉴欧美政治制度 B.纯粹学习欧美民主思想 C.批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D.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 -6. 1924 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 ” “这个办法”是()A.武装夺取政权 B.利用会党、联合地方实力派 C.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D

4、.进行社会主义运动7. “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 ”这反映了孙中山A.基于中俄相近国情的认识 B.对十月革命革命力量的认识 C.学习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 D.仿照俄国用革命的方式夺权8. 1951 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1953 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应成为我国发展科学与繁荣文艺的方针。这说明( )A.新中国文艺工作方针应该因地制宜和因时而变 B.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与理论研究结合中不断发展 C.文艺工作者应发扬战国时期

5、“百家争鸣”的精神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应紧密联系和团结人民9. 中共创始人李大钊曾说:“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 90%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拙。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 ”此材料意在说明A.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农民 B.农民将是中国革命的最大障碍 C.中国革命必须铲除封建小农经济 D.中国的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10.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现在的抗日,实质上是农民的抗日。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实质上就是授权给农民。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主义。大众文化,实质上就是提高农民文化。抗日战争,实质

6、上就是农民战争。 ” (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之所以准确把握中国抗日的主体力量,主要是由于A.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面临生存危机 B.对中国社会各阶层结构的分析和把握 C.农民问题成为中国革命的最基本问题 D.以工农大众为主体的力量是抗日主力- 3 -11.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指出:“本次大会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胜利前进的。 ”这表明毛泽东思想( ) A.指导了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 B.开始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C.指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已经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12. 1957 年,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区分为敌

7、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毛泽东作出这一论断主要是为了A.加快实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B.营造经济建设的国际国内环境 C.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民主制度 D.调动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13. 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 ”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这一思想的提出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B.表明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说明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14. 1978 年

8、5 月, 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并在全国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邓小平阅读文章后明确指出:“文章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嘛,扳不倒嘛!”在中央高层领导中,邓小平是最早就真理标准问题站出来明确表态的。这表明此次大讨论( )A.正式揭开了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的序幕 B.标志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C.在中央高层领导人中只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 D.实质上是一场破除迷信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15. 邓小平说过:“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

9、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 4 -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16. 邓小平指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基本建设,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不解放思想,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这段话揭示了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带来的社会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 )A.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B.发扬了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 C.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D.促进了中共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17. 据邓小平年谱记载:“819”事件的第二天,邓小平同江泽民、李鹏等领导人进行了一场

10、谈话: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老祖宗不能丢,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为此,邓小平和党中央的行动是( )A.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 B.决定拨乱反正 C.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南方谈话和召开十四大18. “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92 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给这句民间谚语赋予了时代精神而传遍神州,家喻户晓。邓小平旨在强调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D.解放思想,发展经济19.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苏联发生巨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空前的挫折而中国却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1、其根本原因是A.中国较早摆脱了苏联模式的控制 B.中国反对资本主义自由化取得成功 C.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 D.中国改革开放20. 1985 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A.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 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二、材料解析题二、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本大题共 1 1 小题,共小题,共 2020 分分) )- 5 -21.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了较大的篇幅阐述了民生问题。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三位伟人,都曾高度重视和关注民生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

12、答问题。材料一 民生主义真要达到目的,农民问题真要解决,是要耕者有其田。现在俄国推翻一般大地主,把全国的土地都分到一般农民,让耕者有其田,耕者有了田,只对于国家纳税,另外没有地主来收租钱,这是一种最公平的办法。我们现在革命,要仿效俄国这种公平办法,才算是彻底的革命。孙中山耕者要有其田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如果不能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并首先使工人生活有所改善,并使一般人民的生活有所改善,那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要失败。毛泽东选集第 4 卷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问题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

13、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现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邓小平年谱 (19751997)(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在土地政策上的新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6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毛泽东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和关键。有何重要意义?(6 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4 分)- 6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到邓

14、小平理论有哪些共同追求?(4 分)尤溪七中尤溪七中 2017-20182017-2018 学年学年“周学习清单周学习清单”反馈测试反馈测试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答案答案】 1.B 2.B 3.A 4.A 5.A 6.C 7.B 8.B 9.A 10.B 11.D 12.D 13.A 14.D 15.D 16.C 17.D 18.D 19.C 20.C 21.(1)新举措:提出耕者有其田。原因:苏俄土地政策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6 分)(2)重点:改善人民的生活。关键:恢复和发展生产力。意义:巩固新生的政权。 (6 分)(3)特点:敢于创新;及时总结、不断深化

15、。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分)(4)共同追求:追求公平正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关注民生。 (4 分)【解析解析】 1. 本题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相关所学解答具体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排除均与此说法不符的 ACD三项,B 正确。故选 B。 2. 本题考查新三民主义有关知识,旨在考查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1925 年” “致苏联政府遗书 ” “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并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晚年倡导了三大政策,B 正确;ACD 陈述三个史实发生的时间都在 20 年代以前,排除。故选 B。- 7 -3.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三民主义,旨在考查正确掌握相关历史概念的能力。1905 年,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其中,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 BD 两项;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 A 项;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 ,即 C 项。故由设问要求“体现民权主义思想的是”即可排除均与此不符的 BCD 三项,故选 A。 4. 略 5. 本题考查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认识,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