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8799843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4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课题:课题: 第第 1 1 课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繁盛一时的隋朝知识与技知识与技能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实。过程与方过程与方法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等问题,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观察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教教学学三三维维目目标标情感态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教学重点及难教学重点及难点点重点:为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难点:是对开凿大运河的目

2、的和作用,要引导初一的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课共 1 课时,本设计为第 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个性补充个性补充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导入新课:利用“导入框”中讲述的“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1.“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师讲述,但切勿补充过多史料。581 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都 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2.讲述“隋朝的统一” 。(课件)展现“北周与陈对峙隋与陈对峙隋灭陈,南北重归统一”的演变,帮助

3、学生形成应有的空间观念。589 年,隋灭陈,统一南北。3.“隋初经济的繁荣”(1)隋文帝即位后,进行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盛世,称为“开皇之治”(2)引导学生探究“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可从课文中找,也可互相议论,大体上可归纳出两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4.大运河的开通利用导入框和活动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制成投影片,组2织讨论:问题一: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问题二:大运河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先引导学生做好准备,寻找“论据”:阅读理解教科书第 4 页的历史材料;思考动脑筋2 提出的问题;阅读开凿大运河想象图 ,想想该图的含义;听听活动与探究中两个

4、小朋友的不同意见;在“大运河的开通”一目的正文和阅读文字中找出评价大运河作用的话。讨论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议论,再选派小组代表发言和个人发言。教师在引导时可提示学生注意两点:一是提出看法要说明理由;一是看问题要全面,要看主流。三、利用多媒体作全课小结。四、课堂练习:(使用投影)五、推荐作业:制作与本课有关的自由阅读卡板板书书设设计计教教学学后后记记3课题:课题: 第第 2 2 课课 “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图片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

5、力。教教学学三三维维目目标标情感态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课共 1 课时,本设计为第 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个性补充个性补充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

6、、起始位置。2.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 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三、学习新课:(一)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1.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2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高祖。3.他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统治才能巩固。4.唐太宗以善于用人和重视纳谏著称。他任命富有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 ,人称他们是“房谋杜断” 。

7、5.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 ,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6.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4“贞观之治”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可以先由教师讲清“贞观之治”这一概念。然后展示唐太宗画像,简介唐太宗其人,指出他亲眼目睹隋朝的覆灭,亲身参加反隋斗争,认识到君民关系如同舟水。和学生一起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后,教师小结: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二)女皇

8、武则天:唐太宗的儿子高宗多病,皇后武则天掌权,高宗死后,武则天做了皇帝,继续推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还破格提拔许多有才能的人,后来的姚崇、宋 就是她提拔的,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郭沫若这样评价她“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三)开元盛世:玄宗即位后中国封建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史称“开元盛世”三、请学生就本课内容,谈谈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统治的看法。四、教师小结:唐太宗、武则天都推行了比较开明的政治经济措施,促进唐朝的繁荣强盛,对他们的统治应给予肯定。五、问题探究: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六、作业:制表:设计表格

9、,列出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板板书书设设计计教教5学学后后记记课题:课题: 第第 3 3 课课 “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利用地图、图片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教教学学三三维维目目标标情感态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通过思考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为“盛世经济的繁荣” 。本课的难点是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

10、念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课共 1 课时,本设计为第 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个性补充个性补充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二、导入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引出本课的课题;或出示几首反映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等方面情况的唐诗,引导学生概括出这一时期的特点,从而导入新课。三、讲授新课:1配合教材中的插图,从“唐玄宗走马任姚崇”这个小故事入手,再一一介绍唐玄宗的改革措施。2.讲农业的发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概括出唐代农业发展的具体表现。3.讲农业工具的改进时,

11、可做如下安排:制作“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出曲辕犁的特点(比如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如果能制作模型教具让学生进行演示,则直观效果会更好。讲述筒车时,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观形象地进行教学,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6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4.学习丝织业的发展时,可以通过精心挑选给学生提供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并鼓励学生谈谈他们的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另外,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教材中的“动脑筋”题,也可以使学生

12、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6.学习陶瓷业的发展时,可以重点介绍唐三彩。给学生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图片,或提供几件唐三彩的仿制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亲身感受一下唐代陶瓷业的成就,这样即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又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7.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对长安城的布局有一了解。讲四、归纳、小结(利用多媒体课件)五、练习: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六、作业: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他透过丝绸衣服看到官员胸口上有粒黑痣,惊奇地问:“您胸前的痣,怎么能透过两层衣服还看得见?”官员哈哈大笑,请客人再靠近观察,原来他身上穿了五件

13、丝绸衣服。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问题?板板书书设设计计7教教学学后后记记课题:课题: 第第 4 4 课课 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的创立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组织讨论隋文帝废除旧的选官制度的原因,注意提示学生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教教学学三三维维目目标标情感态度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以科举制度创立和

14、逐渐完善的过程。难点:本套教科书前面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课时安排课时安排本课共 1 课时,本设计为第 1 课时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教学过程设计(包括导入、过程、小结、作业等)个性补充个性补充教教学学过过程程一、导入新课:简介隋唐以前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推荐才可以做高官,引出课文引言中李昂拒绝说情的小故事,在对比中激发学生对科举制度学习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介绍隋王朝建立之初,沿袭以前的选官制度,但是两年之后(583 年)隋文帝就下诏令予以废除

15、。他为什么要废除呢?请学生阅读课文正文第一段,自己分析或分组讨论隋文帝废除旧制的原因。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种旧制对中央政权的不利之处。2.在学习隋朝创立科举制时,教师可以围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指导学生进行推理分析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朝廷得到了什么?进而总结科举考试的直接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8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3.“科举制度的完善”一目,可以按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顺序各有侧重地展开学习活动。例如:探讨国学与科举考试的关系,认识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

16、联为一体。观察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旁边课文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诗人赵嘏“太宗皇帝真长策”的诗句,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分析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你会怎样做?” “请你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4.组织学生分小组总结、讨论隋唐科举制度的影响。注意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关系角度分析。5.利用“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阅读分析” ,指导学生活动。6.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无论是自己讲述还是引导学生活动,都要把握好对隋唐科举制度评价的分寸。 三、小结: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并观看反映科举制度的多多媒体资料四、练习:你认为唐朝的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