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 证(中医内科)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798340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汗   证(中医内科)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汗   证(中医内科)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汗   证(中医内科)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汗   证(中医内科)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汗   证(中医内科)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汗 证(中医内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汗 证(中医内科)(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汗 证概 述1.概念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 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分类:根据汗出的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 盗汗: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 战汗:外感病中,全身战栗而汗出。 脱汗:危重病人,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如 珠,并伴亡阳或亡阴危证。 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染衣着色。汗出异常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常 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本节着重讨论单 独出现的汗出异常。至于由其他疾病引起 者,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可参照本 节辨证论治。 又有少数人由于体质关系,平素易于出汗 ,而不伴有其他症状者,则不属本节范围 。正如笔花医镜盗汗自汗说:“盗 汗为阴虚

2、,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 ,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2.沿革早在内经中就有对汗的生理病理的精辟论述: “心为汗。” “阳加于阴谓之汗。” “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 。 汉张仲景将外感病汗出的不同表现分为汗出、自 汗出、大汗出、手足澉然汗出、头汗出、额汗出、盗 汗、黄汗等。指出表、里、寒、热、虚、实皆可导致 汗出异常,分别予桂枝汤、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 汤治疗。前人有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此指一般 规律。正如景岳全书汗证所说:“自汗、盗 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 必属阴虚也。”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曰:“竟有用

3、补气、固表 、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 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此说补充 了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3.与西医学的联系西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植物神经功 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低血糖、虚脱 、休克及肝病、黄疸等某些传染病以汗出 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病因病机出汗为人体的生理现象。在天气炎热 、穿衣过厚、饮用热汤、情绪激动、劳 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此属正 常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又是驱邪 的一种方法,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 以解表。汗为心之液,由精气所化,不可过泄。 除了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出汗过多 外,引起汗出异常的病因病机主要有

4、以 下几个方面。1. 肺气不足 素体薄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 肺气表虚不固腠理开泄-自汗2营卫不和 风邪外袭营卫不和卫不外固,营不内守 :汗出3. 心血不足 思虑太过,损伤心脾,或失血之后,心血 不足汗液外泄:自汗盗汗。 4阴虚火旺 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阴虚火 旺蒸津外泄:盗汗自汗5邪热郁蒸 情志不舒,肝郁化火;嗜食肥甘,湿热内 生邪热郁蒸迫津外泄:汗多 6、阳气衰微阳气衰微阴津失固 大汗出脱汗 7、正邪交争正邪交争战汉综上所述,汗证的 病 位:卫表肌腠,与肺心肾密切相关。 病 机:阴阳失调,汗液外泄。 病 性:分虚实实:热邪迫津外泄虚:气(阳)虚不固或阴虚火旺,津液外 泄。诊

5、 断1.不因外界气候、运动、饮食等生活 环境因素的影响,在头面、颈胸、四肢 、或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是诊断本病 的主要依据。2查血沉、T3、T4、胸部x线摄片、 痰涂片、作抗“O”等检查以排除甲亢、肺 痨、风湿热等。鉴别诊断一、 区别生理性与病理性出汗生理性:与气候炎热、衣着过厚、运动 、饮食辛辣过烫等因素有关,致汗因素 解除则汗止,且汗出不伴不适之症。病理性:则非。二、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相鉴别。1脱汗 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 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 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 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2战汗 主要出现于急性热

6、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 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 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 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3黄汗 汗出色黄,染衣着色,常伴见口中粘苦, 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苔黄腻,脉弦滑等湿热内郁 之症。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虚实及证候特点一般来说,汗证以属虚者多。 自汗 寤时汗出。多属气虚不固,然实证也或 有之。 盗汗 寐则汗出。多属阴虚内热,然气虚、阴 虚、湿热也间或有之。脱汗属阳虚不固,阴不内守,阴极阳竭之证。大汗 淋漓,如油如珠,并伴亡阳或亡阴证。 黄汗多属湿热蕴蒸之实证。汗出色黄,染衣着色。 战汗属外感病中,正邪剧烈交争的转折点。或正胜 邪退,疾病向

7、愈;或邪胜正虚,疾病加重。外感 病中,突然恶寒战栗汗出。2.辨寒热及证候特点热者,或火热蒸腾,迫津外泄;或阴虚火旺 ,心液外泄。汗出而热,或热气蒸腾,汗 臭粘腻。 寒者,阳虚气弱,津失固摄。汗出而冷,清 稀不臭。治疗原则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清之,寒者热之。虚证:当根据证候的不同而治以益气、温阳 、滋阴、养血、调和营卫; 实证:当清泄里热,清热利湿,化湿和营;虚实夹杂者,则根据虚实的主次而适当兼 顾。注意:汗出异常属虚者均可酌加麻黄根、浮 小麦、糯稻根、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 之品,以增强止汗的功能。分证论治自汗 1.肺卫不固(肺气虚衰)症状:汗出恶风,稍劳汗出尤甚,易于感 冒,体

8、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 白。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 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固表 敛汗。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固摄。 病久脾胃虚弱者合四君子汤。 兼中气下陷者合补中益气汤。 兼有阴虚,而见舌红、脉细数者,加麦冬、五味 子养阴敛汗。气血不足,体质虚弱,而症见汗出恶风,倦怠乏 力,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弱者,可改用大补黄 芪汤补益气血,固表敛汗。 本方除含有玉屏风散的药物外,尚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益气固摄药; 熟地、川芎、肉苁蓉等补益精血,补益之力远较玉屏风散为强,故宜用于自汗之气血 不足及体虚甚者。2.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 头

9、痛,或失眠多梦心悸,或表现半身、某 局部出汗,苔薄白,脉缓。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汗出多者,酌加龙骨、牡蛎固涩敛汗。 兼气虚者,加黄芪益气固表。兼阳虚者,加附子温 阳敛汗。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可配合甘麦大枣汤之甘润缓 急进行治疗。 失眠多梦心悸者加龙、牡以安神止汗。 营卫不和而又表现倦怠乏力,汗出多,少气懒言, 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改用新加汤或黄芪建 中汤益气建中,调和营卫。由瘀血阻滞导致者,兼见心胸不适,舌质紫暗或 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等症者,可改用血府逐瘀 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3.心肾亏虚症状:动则心悸汗出,或身寒汗冷。汗后心 悸,胸闷气短,腰酸腿软,面白唇淡,尿

10、频而清,夜尿多。舌淡胖有齿痕,苔白, 脉沉细。 治法:益气温阳 方药:保元汤或芪附汤加味。4.热郁于内 症状:蒸蒸汗出,或但头汗出,或手足汗出 。发热,面赤气粗,口苦口渴喜冷饮,胸 腹胀闷,烦躁不安,大便干结,或见胁肋 胀痛,阳黄,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厚,脉 洪大或滑数。 治法:清泄里热 方药:白虎汤宿食在胃者枳实导滞丸。 便秘潮热汗出脉沉实者承气汤。 肝胆湿热者龙胆泻肝汤。 注意辨别病位,分而治之。盗汗 1.心血不足症状:盗汗。心悸少寐,眩晕健忘,神疲 气短,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成 人多见。治法:补血养心。方药:归脾汤。汗出多者,加牡蛎、五味子、浮小麦收涩 敛汗。 血虚甚者,加制首乌、

11、枸杞子、熟地补益 精血。 心悸甚者加龙骨、琥珀、朱砂。 不寐加柏子仁、合欢皮。2.阴虚火旺症状:夜寐盗汗。久咳虚喘,五心烦热, 眠差多梦,形体消瘦,或兼午后潮热,两 颧色红,口渴,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 ,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当归六黄汤。汗出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涩 敛汗。 潮热甚者,加秦艽、银柴胡、白薇清退虚 热。 以阴虚为主,而火热不甚,潮热、脉数等 不显著者,可改用麦味地黄丸补益肺肾, 滋阴清热。 脱汗 症状:突然大汗淋漓,如油如珠。病情危重,神 疲、肢厥、气短息微,舌卷少津或舌淡胖嫩, 脉微欲绝或脉大无力。 治法: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辨别亡阴或亡阳而治之。亡

12、阳者,参附汤 加黄芪、枣皮,同时静滴黄芪针、参附针;亡 阴者生脉散,同时静滴参麦针。战汗 症状:急性热病中,突然恶寒战粟,而后汗 出。发热口渴,躁扰不宁,舌红苔黄脉数 。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主要针对原发病进行辨证施治。恶寒战栗而汗出顺畅者一般勿需特殊治疗 ,可适当进食热汤、稀粥调养。 恶寒战栗而无汗者属正气亏虚,用人参生 姜汤以扶正祛邪。若汗出过多,神疲肢 厥者,用参附汤、生脉散益气生津,回阳 固脱。反复战汗,若无表证,里热内结 者,用增液承气汤;若表证未解,腑气热 闭者,凉膈散表里双解。黄汗邪热郁蒸(湿热并重)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使衣服黄染,面赤烘热 ,烦躁,口苦,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脉象弦数 。治法: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方药:龙胆泻肝汤。里热较甚,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湿热 内蕴而热势不盛,面赤烘热、口苦等症不显著者 ,可改用四妙丸清热除湿。方中以黄柏清热,苍 术、薏苡仁除湿,牛膝通利经脉。转归预后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 ,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 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 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 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病好转、痊愈, 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