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审美,层层深入——《荷塘月色》教学例谈

上传人:A*** 文档编号:48790705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6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多元审美,层层深入——《荷塘月色》教学例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多元审美,层层深入——《荷塘月色》教学例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多元审美,层层深入——《荷塘月色》教学例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多元审美,层层深入——《荷塘月色》教学例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诺 文知 Y I JW E N z H Is H I 网址 “- WWW y wz s z z c o m 多元审美, 层层深入 ( 荷塘 月色 教 学例谈 江苏省徐州高级 中学程扬 在教学 中我们可 以发现 , 学生会很 容易记清楚一 些明星新闻、 体育新 闻或一首歌词 , 但是背下知识点却 十分 困难, 就算记住 了也很快就会遗忘。 这不是因为学 生学习能力弱、 记忆力差, 而是因为那些娱乐信息是学 生感兴趣的东西 ,他们在接触过程 中就无意识地记下 了。 所 以, 当学生对某一学科没有兴趣时 , 他们就会很 难再有提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注意营造合 适的课堂氖围, 培养学生 的

2、学 习兴趣 , 让课堂更有吸引 力。 下面, 笔者就以筛 塘月色) 的教学过程为例 , 谈谈 在教学 中应怎样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一 、教学 目标 的确定 教学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在教学 目标的制 订上可能会出现三个 问题 : 第一 , 教学 目标狭隘化 , 只 是将考试知识点作为教学目标。 我们要知道, 考试范围 和必考知识点只是检验学习成果的一个参考 ,不能忽 视考试不考的、 更重要的语文教学 目标培养学生 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 , 提高学生对 中国文化 的认同 感 , 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 用语文 中的经典文 字和思想结晶去潜移默化地感染 、 熏陶学生 , 建立起学 生的精

3、神 品格 。 第二 , 定位 目标肤浅 , 激不起学生的求 知欲望。 第三 , 教学 目标泛化。 语文教学的 目标应该明 确 、 重点突出、 带有语文学科的特点 , 不能让语文课变 成文化课 , 什么都讲却什么都没深入 , 学生像看风景般 走马观花看一遍 , 却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 那么 茼塘月色 这篇散文的教学 目标应该定位在 何处呢?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普遍的套路就是读课文、 学 字词、 分析课文结构、 归纳中心思想、 总结语言和写作 的特点。 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也不例外熟读课文 , 甚至背下经典段 , 了解写作背景 , 认读生僻字词 , 分析 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因为有这

4、么多 内容, 我们就需要确定教学重点。 教学 茼塘月色 这篇 。 。 _ 。 _ 一 J 2 6 J 2 0 1 6 年 l 0 月上( 总第 3 2 9 期) 文章重在学 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 重 在审美和学 以致用。 比如 , 在制订教学 目标时 , 要侧重 于学生 自己感悟后的写作 , 或与其他散文的对比分析 , 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发现并欣赏 自然的美 。 笔者有这 样的经历 , 当年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 , 语文老师有一个 教学片段是让我们当堂习作, 在讨论分析了课文思路层 次和语言技巧后让学生用类似方法写一段 1 0 0字左右 的文字 , 描述 自己喜欢的景物 ,

5、 然后让学生讲解 自己的 思路。 这样趁热打铁的情景运用 , 让学生一定程度上巩 固了所学知识。 二 、 导入部分 塘月色 不是对学生有吸引力的故事性较强的 文章 ,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格外注意吸引学生的兴趣和 注意力。 笔者曾昕过几场不同的筛 塘月色) ) 示范课, 就导 人来看有三种 : 第一种是直接进入课文 , 程式化地 介绍 作者 、 创作背景 ; 第二种是提 问式, 老师抛 出“ 同学们有 没有见过荷塘 , 尤其是夜晚的荷塘” 的问题 , 然后请见过 的同学根据记忆描述在荷塘见过的景色,以此引向课 文 ; 第三种是老师播放凤凰传奇的筛 塘月色 歌 曲, 在 事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的基础上

6、,与同学们一起比较歌 词和文章在意境上的异同。 看效果 , 第一种课堂里的学生 求知欲不高,同老师的互动比较少,大多跟着老师抄笔 记; 第二种, 对荷塘有印象的学生很活跃地向同学讲述 自 己的见闻, 课堂对话多; 第三种, 同学们都听过那首歌, 情 绪都挺高, 与老师很热烈地讨论。 显然, 就课堂活跃度来 说 , 第二、 三种比较高 , 这种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去探索 、 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方法远比第一种要有效得多 , 它更能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欲。 三 、 教学过程 第一 , 要时刻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 使学生对课堂保 持持久的兴趣, 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 筒塘月色 这篇美文的优美语言是需要

7、反复咀嚼 的, 在导入之后可用 朗诵来过渡 , 并为朗诵配一段优美 合适的音乐, 引起学生注意。 首先 , 教师领读几段 , 然后 学生齐读、 分角色朗读或个人朗读 。 这样可 以使学生在 朗读 的过程 中获得愉悦的感受 , 也能提高学生 的朗读 能力 , 同时又更是对朗诵美的欣赏 。 欣赏 筛 塘月色 不能不谈其中的画面美、 语言美 和意境美 。 以课文第四段 “ 曲曲折折 的荷塘上 面, 弥望 的是 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 了” 为例 , 在这 里 , 要避免老师单方面的输出, 而应由师生共同探究这 幅画面美在何处。 这里可以用对 比的方法 , 比如将这段 文字 中的某些字 词删去 或

8、是替换成其他一些 别的字 词 , 再来看这段话的表达效果 。 学生在对 比中会发现原 文 的美和这些字词的重要性。 然后抛出问题 : 为什么有 了这些词就很美了呢? 这是一个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的 问题 , 是一个提升学生能力的过程 。 教师可以让学生分 小组进行讨论 , 当学生处在一个众人一起讨论的氛围中 时, 思维会更加活跃 。 在讨论完 以后 , 请小组派代表来 陈述 自己的看法 , 老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 拔高。 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 提问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在很大程度上 , 提问就是一种思路和导 向。 比如在分析 写景技巧时, 老师可以提问“ 叶子出水很高 , 像亭亭的舞 女的裙

9、” , 为什么要用“ 裙” 来比喻“ 叶子” ? 这是一个很生 动有趣 的比喻, 学生会兴致勃勃地进一步探讨、 发现其 中的相似点形状相似。 但跟荷叶形状相似的东西有 很多啊, 比如盘子。 再提出疑问, 为什么不用其他东西来 比喻呢? 这时学生会注意到“ 亭亭” 这个词 , 舞女的裙是 摇曳多姿的, 而荷叶被风吹动的时候, 宛若在跳舞一般 , 本体和喻体是一致的。 这样 , 学生就能很好地了解比喻 这种手法。 还有文 中拟人、 通感 、 排 比等技巧的运用 , 也可通 过不同的方法去引导。 比如 , 让学生发挥想象填人 自己 觉得适合的字词 , 或者用笔简单画出画面 。 也可以让学 生谈谈 自

10、己最喜欢的一段 ,老师先示范说说 自己最喜 欢的句子并分析 , 学生 以此为例 自由发挥 。 将主动权交 给学生 , 老师扮演了陪伴者、 引导者的角色 , 这样学生 会更加主动地思考。 YUW ENJ I AOXUE 9 l I I 第三,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老师还可以综合运用 各种多媒体手段 。适当的点缀让课堂更加生动 出彩。 比如, 可以适当插入背景音乐, 调节课堂氛围; 展示相 应 图片 , 辅助语言文字 , 让学生在直观 的视觉观感 中身 临其境 , 更好地去理解课文 ; 或者是使用动画、 视频 , 这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当然 , 这些多媒体手段只是辅 助和点缀, 语文是一

11、门语言学科 , 应以语言文字 的学习 为主, 切不可喧宾夺主 。 第四, 板书也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点。 板书文 字太多, 可能会显得杂乱; 文字太少, 对课文的解析又 不够清晰。 因此 , 教师可以用表格 、 流程图、 关系 图的形 式去展示 。 比如教学 i : 塘月色 , 在设计板书时可以融 入绘画的元素, 这样既可体现文中的画面美, 又能激发 学生的兴趣。 当然,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风格也是影响学生 课堂兴趣 的一个重要因素 , 有的老师以风趣幽默动人, 有的老师 以激情四射感染人 , 有的老师平和亲切、 娓娓 道来, 有的老师学识渊博、 旁征博引这些都是影响 学生 的一些重要 因

12、素 。 所 以 , 这就需要教师积累丰富 的教学经验 , 形成 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四、 课后作 业 课后作业是对课堂教学的巩 固, 在布置课后作业的 时候教师也应该注意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 , 因为只有学 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会真正关注 , 才会更认真地去 做 。 比如 , 在讲完 奇 塘月色 这篇课文后 , 老师的作业可 设定为让同学们在周末与家人、朋友一起去看看荷塘, 赏赏荷花或荷塘 的月色 ,然后 自己动手 ,就 自己看到 的、 想到的写一篇小作文 , 学生可 自由发挥 , 文体不限。 最后, 再由班级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并给予小奖 励 。 用这样一种有趣的半游乐化的方式去做作业 , 去应 用课堂所学过的知识 , 学生记忆会更深刻, 效果会更好。 综上所述 , 对高 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 从教学 目标 的确定到课堂教学的实施 ,再到课后对知识的巩 固和 运用 , 都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兴趣 , 因为提高学生学习 兴趣是语文教学 中最重要 的问题。 实践证明, 提高学生 学习兴趣 的方法是多样的 ,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 中不断 探索 , 灵活运用。 2 0 1 6 年 1 o 月 上 ( 总 第 3 2 9 期 ) 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