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718489 上传时间:2018-07-20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pt(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纲要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环 境环 境 问 题人类人地关系思 想的演变 发生 机制表 现分 布主要 原因人口压力大 资源不合 理利用 :片面追求 经济增长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地域性全球性可 持 续 发 展内涵原则中国 的可 持续 发展资源短缺物质 能量反作用作用废弃物恶性、对立矛盾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 求 人地 协 调依 据 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必然性模式途径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一 : 人类关系思想的演变人

2、地思想 发展阶段人 类 文 明 时 期人地关系特点后 果崇拜自然采猎文明环境对人类制约作 用较强,人类对环 境的影响微弱环境问题不严重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 减弱,对抗性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 强,试图成为自然的 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 调,矛盾迅速激化谋 求 人 地 协 调后 工 业 化 时 期寻求人地协调的道路环境和发展问题 得到普遍关注采猎文明环境制约人类崇拜自然农业文明环境遭受破坏改造自然工业文明环境问题尖锐征服自然生产力发展认识提高谋求人地协调发展环境和发展问题得到普遍关注人地关系思想和环境问题的历史演化图二、现有的环境问题(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3、(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有一定的环境空间,人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能量;(2)人类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二).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问题;2、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 ,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由于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有害 物质,引起环境质量下降,危害人类健康,影响生物正 常生存和发

4、展。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 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人口压力大 :资源不合理利用 :人口压力过大,一方面对物质资料的 需求不断增加,滥采滥用资源超出环 境供给的能力,导致资源短缺,另一 方面会向环境排放越来越多的废弃物 质,有可能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进 而出现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 由于人口素质低下,生态意识淡 薄,对自然资源的盲目、不合理 的开发利用同样会产生环境问题 。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人们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采取了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 展模式,其结果在全球范围内相继造成 了

5、严重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的不 合理利用以及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等人为原因所造 成的,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 出现的,其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人类的发展中 产生的,还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大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四)环境问题的分布特征1城市地区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地 区环 境 问 题形 成 原 因城 市 地 区乡 村 地 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生态污染利用资源的方式 不当或强度过大由于交通、工业活 动和人类居住地的 过分密集,造成污 染物的集中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地 区环 境 问

6、 题形 成 原 因发展 中国 家发 达 国 家较发达国家严重 以生态破坏为主以环境污染为主过度消耗资源处在经济发展的实施初级 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 境承受发展、人口的双重 压力;发达国家污染严重 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生态 破坏环境 污染资源 短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酸雨污染、光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 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滥采资源、(五)主要环境问题概述1、环境污染 (1)酸雨产生原因: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化石能源) ,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这 些

7、酸性气体在大气中缓慢氧化,分别形成硫酸和硝 酸,随雨、雪、雹、雾降落到地面,形成酸雨、酸 雪、酸雾等,统称酸雨(pH5.6)。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 大量死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并可危及人类健康;腐蚀建筑物和文物。防治措施:减少使用产生酸性气体燃料的使用量 ;对能源进行改良(脱硫技术等);使用清洁能源 ;加强国际协作。 主要分布:(五)主要环境问题概述(2)光化学烟雾产生原因: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 化合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 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危害:降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们的眼睛、 喉、鼻,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体受到损害 。防治

8、措施:使用清洁能源。 典型案例:美国洛杉矶(4)海洋污染产生原因: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人类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物通过大气、河流而转入海洋或直接输入海洋之中,并随洋流扩散到其他海域。危害:使海洋质量下降,海洋生物资源受到破坏,渔业生产蒙受损失,以及危害人类健康。咸潮:产生原因:河流处于枯水期入海径流减少,海平 面上升,海水倒灌;潮汐危害:使淡水咸化,可利用水资源减少我国主要分布:珠江口,钱塘江口防治措施: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 压咸;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节约用水等赤潮(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太阳辐射强,水温高、海 水运动缓慢;人为原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经处

9、 理就排进江河湖海中,水体中氮、磷等营养成分增 加,致使一种略带暗红色的海藻大量爆发性繁殖而 引起的海水运动现象。危害:当这种藻类死亡时,分解其有机体要消耗大 量的海水中的游离氧,从而使海洋生物因缺氧而窒 息死亡,对海洋水产业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防治措施:废水和污水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我国主要分布区:珠江口、长江口、渤海湾2、生态破坏 (1)全球变暖产生原因: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化石能源 ),森林破坏,导致大气中CO2的含量逐年上升,CO2 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起到“温室效应”。影响:随着气温升高,两极的冰川会部分融化,引 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各地降水和干湿状 况会发生变化;

10、气温升高,蒸发加强,气候会变得干旱 ,现在温带的耕作业发达地区将会蜕化成草原;干旱的 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亚寒带某些地区将会适宜温带作 物生长,从而导致世界各地农业生产有所改变。防治措施:减少能大量产生CO2的化石燃料的使用 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技术;使用清洁能源 ;大力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协作。(2)臭氧层空洞产生原因:工业生产和家庭广泛使用冰柜、电冰 箱等,排放大量的氯氟烃(氟里昂),破坏平流层 的臭氧,使臭氧丧失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性能,到达 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危害:给地球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损害人的免疫能力,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 可危及海洋生物的生存;引起“温室效应”,导

11、 致全球变暖。防治措施:减少使用能排放氯氟烃的物品,研 究使用环保材料;加强国际协作。 主要分布区;南北极、青藏高原(4)荒漠化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 候干旱;地表形成松散沙质沉积物;大风吹扬等。( 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滥伐森林,乱挖滥 采(如发菜),过度开采地下水等。多发于干旱、半 干旱地区(我国西北地区),沙漠边缘,沙漠绿洲周 围和草原过渡带等人类活动频繁的地区。危害:使土地退化,生物生产量下降,农牧业生产能 力降低,可供农牧的土地面积减少。防治措施:对已荒漠化的地区,可因地制宜地采取防 治措施,如封育荒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保护现 有植被或限定载畜量,分

12、区轮牧等;对干旱荒漠地带 受荒漠化危害的地区,可采取在绿洲边缘营造乔、灌 、草结合的防沙林带,绿洲内部营造护田林带等。(5)水土流失产生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暴雨冲刷;坡度大;松散的地表物质。分布:多发生于山区,如我国的黄土高原、东南丘陵、长江上游等地。危害:使土地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大,造成河道淤塞,水位上升,引发洪涝灾害。防治措施:植树造林种草,打坝建库,缓坡修筑水平梯田。(3)沙尘暴产生原因: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土壤含水量少 ,多大风天气(快行冷锋)是我国北方冬春季节多发沙 尘暴天气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则是由于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危害:沙尘暴天气致使大

13、气能见度降低,危及交通 安全;空气中悬浮颗粒增加,对人的呼吸系统、眼睛 等产生危害;环境质量下降,对需高洁净度的电子器 材、胶片等工厂有一定影响;还会掩埋农作物,大风 吹倒树木、房屋,使牲畜迷失方向,表土吹蚀后土壤肥 力下降等。防治措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合理利用天然 草场,建设“草、水、林、机”配套的人工草场;大 力植树造林;加强对沙尘暴天气的预报。(4)华北地区的土地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的定义: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地 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 现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称为盐碱化。 土地盐碱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旱涝、盐碱和风沙是 限制华北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频

14、繁的旱涝气 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也称 水盐运动。旱季蒸发强烈,土壤中盐分随水沿土壤 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 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水淋洗, 使土壤表层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加强,土 壤又开始了积盐过程。因此,土壤中水盐运动,具 有春秋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土地盐碱化形成的人为原因:由于灌溉方法(大水 漫灌)或灌溉系统不合理(排水差),致使地下水 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治理措施:调节和控制水盐运动(1)耕地减少产生原因:水蚀、风蚀、沙漠侵吞;土地次生 盐碱化;城市、公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占 用耕地。防治措施:

15、一方面要大力加强管理,在工业、交通 建设和兴建住宅时,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另 一方面还要强调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发展农业生 产时,走扩大耕地面积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相结合 的道路;在充分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和防止水土 流失的基础上,积极稳妥的开发利用宜农荒地、沿 海滩涂等各种土地资源。3、资源短缺(2)水资源短缺产生原因:资源性缺水(如华北)、水质性缺水(如东南沿海地区)防治措施: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蓄水;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型农业;调整产业结构;防治污染;适当提高用水价格等。(3)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危害:引用地下水灌溉的地区,如果排水不畅,则潜水水位不断上升,在气候干旱或半

16、干旱地区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在大规模开采潜水的地区,如果开采过量,往往引起潜水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严重的地区还会引起地面下沉,甚至造成地上建筑物塌陷;在沿海地带还可能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变坏。防治措施:雨季时把地表水回灌到地下,填补潜水的漏斗区。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68题。6图中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酸雨问题、荒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B荒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 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 D荒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68题。7与图中环境问题无关的污染物是 A工业排放的废气 B家庭炉灶排放的废气 C汽车排放的废气 D建筑工地的扬尘 8图中环境问题的面积日益扩大的自然原因是A滥伐林木,植被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