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的性质与特征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696772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3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污水的性质与特征(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污水的性质与特征 教学要求: 熟练掌握SS、VSS、碱度、COD、BOD、TN、KN、可 生化性等概念,认真理解pH、碱度、可生化性等对生物 化学和化学作用的影响,了解生物降解有机物的过程和 生化需氧量曲线;了解N、P、S的生物化学反应。一、污 水1. 污水(sewage) :是生活污水(domestic sewage) 、工业废水(industrial wastewater )和被污染雨水的总称。其中工业废水又分为生产污水和生产废水。 城市污水:指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的混合污水。 2. 污水处理后的出路:排放水体自然归属。灌溉或土地处理。重复使用(循序使用和循环使用)。二、城市污水性质

2、与污染指标1. 污水的物理性质及指标(与第二章第一节结合) 水温(water temperature) :城市污水水温一般10 20,其温度高低与生产污水的性质及比例有关。 城市污水温度过高(40 )和过低(50 m颗粒,剩余需生物絮凝、 吸附和生化法去除。2.污水的化学性质及指标(与第二章第一节结合)1)无机物酸碱度 碱度:指污水中含有能与H+产生中和反应的物质 。包括氢氧化物碱度、碳酸盐碱度和重碳酸盐碱 度。用公式表达为:碱度=OH +CO3 2 +HCO3 -H+ 。碱度一般用CaCO3浓度表示 。污水中碱度非常重要,它使污水处理系统具有 一定的缓冲能力,使pH维持相对稳定,避免了因 p

3、H的急剧变化而对生物处理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pH值:一般要求pH值范围控制在69。 思考题:为什么要控制pH值的大小?能否用pH 试纸测试pH值的大小?pH变化可能对污水处理系统带来的影响: 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物质代谢有影响。a.pH的改变引起微生 物表面的电荷变化,进而影响微生物对营养物的吸收;b影响 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离子化作用(如物质成分)及其 毒性(如硫化物);c.影响生物活性,酶只在最适宜pH值时 才能发挥最大活性;d.过高或过低pH值都会降低微生物对温 度和毒性的抵抗能力。 在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中,pH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如氨氮的 降解,硫的氧化还原等,为保持较高的生物活性,对

4、高氨氮 废水和高硫化物废水等需适当补充碱度。 对城市管网系统、处理构筑物及各种机械设备具有腐蚀作用.对pH值可以用pH试纸初步检测或初步判断,不能用其测试大 小。其一,其精度非常低;其二,颜色的观测因人而异,有 色度废水对其观测也有影响;其三,实践显示,pH试纸一般 低pH计测定值0.31.0,且测定无显著规律性。 氮(nitrogen)、磷(phosphorus)植物营养素 含氮化合物:有机氮、氨氮(ammonia-nitrogen)、硝酸 氮和亚硝酸氮四种。四者总和叫总氮(TNtotal nitrogen );有机氮和氨氮的之和称凯氮(KNKjeldahl nitrogen )。凯氮基本代

5、表了进水的氮含量,常被用来判断污水的生 物处理时氮素是否适宜,根据C:N:P100:5:1的比例 ,若氮的比例偏低则要补氮,反之要脱氮。 有机氮在生物作用下能转变为氨氮、硝酸氮和亚硝酸氮。在 缺氧条件下,有机氮变为氨氮;在好氧条件下会继续变为亚 硝酸氮和硝酸氮,但此时碱度会减少,pH会降低,而反硝化 相反。(思考题:在污水处理厂进水口、沉砂池和初沉池出 口能否检测出一定量的硝酸氮和亚硝酸氮?) 氮控制对海洋具有重要影响,它是海洋富营养化的控制性组 分。硝酸氮和亚硝酸氮还原对人类有影响(亚硝胺具有“三致 ”作用)。 新的水处理标准(GB189182002)对污水处理厂出水氨 氮和TN要求更加严格

6、,具有科学性。TN(一级15,二级20 ),氨氮(一级5(8),二级8(15) 注:括号内为低于 12的要求)。 磷化合物:污水中磷化合物分有机磷和无机磷二种。有机 磷大多呈胶体和颗粒状,宜通过沉淀去除,但其水解后易 转化为无机磷。无机磷是可溶解性的,其包括正磷酸盐 (PO43- )、偏磷酸盐(PO3- )、磷酸氢盐(HPO42- )和磷酸二 氢盐(H2PO4- )。 pH对磷化合物的组成有影响(请大家去查相关资料), 并对化学除磷有显著影响。 磷是淡水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的关键性元素。.硫酸盐与硫化物:自学。.氯化物:自学。.非重金属无机有毒物质:氰化物和砷化物。CN -产生 于电镀、焦化、高炉

7、煤气、化肥制造等,其毒性与pH有 关。在碱性条件下,其呈CN - ,毒性降低,含CN -废水 可通过冷却塔和生物滤池加以去除。反之,在酸性条件下 ,呈HCN ,毒性加大,难生物处理,需采用吹脱方法处 理。砷化物自学。重金属(heavy metal):指相对密度大于4的金属 。特别是Hg、Cd、Pb、Cr、As以及其化合物(简称 “五毒”),为第一类污染物。其毒理特点:a.在很低含量时即有毒性效应;b.微生 物不能降解,相反易被有机化,毒性增加,且易生物 富集(p19表21),并通过食物链传播;与酶和蛋白 质发生作用,而使微生物失活;生物毒性具有滞后性 。Hg易转变成甲基汞,导致水俣病;Cd易在

8、骨骼中 积累,导致骨痛病;Cr的毒性与价态有关(6价和3价 ),能引起神经中毒和致癌作用;Pb易在骨骼中沉淀 ,抑制大肠的葡萄糖代谢,使脑组织缺氧:As化物也 叫砒霜,剧毒,破坏酶系统,抑制新陈代谢,导致皮 肤癌。美国曾在越南大量使用亚砷酸盐(除草剂), 导致新生儿致畸。2)有机物与可生化性 按易生物降解的难易程度分为可生物降解和难生物降解二大 类、4小类(考虑毒性)。 可生化性:衡量有机物生物可降解性的方法较多,如OUR( 好氧速率)、脱氢酶、氧呼吸速率以及BOD/COD比值。在 科学研究中常用前3种方法表征,在实际工程中常用后者表 示。这里介绍BOD/COD表征可生化性:0.4为易生物降解

9、。 0.3为可生物降解。0.2为较难生物降解。 0.2为生物难降解。该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好氧条件下。 采用BOD/COD表征可生化性需注意:只适用好氧条件,在厌氧条件下能变成易降解。污水必须是无毒无害的,要无抗生素。污水有机物浓度必须适宜,若浓度过高,则具有抑制作用 。要考虑分析测试方法。如重铬酸钾法并不氧化环乙烷。测定BOD的污泥是经过驯化的。3)有机物污染指标 有机物种类繁多,定量分析及可比性难以评判,但其 均有好氧特性,故采用好氧量作为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 标。 a.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指在20和有氧条件下微生物降解有机物 所需的氧量。其

10、降解过程如下: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有氧条件下,有机物降解分二个阶段 、四个过程: 碳化阶段:微生物为异养菌,将有机物氧化成CO2、H2O 和NH3;当基质(有机物)不足时,发生内源呼吸,此阶段 耗氧量为OaOb,叫碳氧化需氧量(BODu或La)。 硝化阶段:微生物为亚硝化和硝化细菌,前者将氨氮氧化 成亚硝酸盐,后者将其继续氧化成硝酸盐。此阶段耗氧为 OcOd ,即硝化需氧量(NODu或Ln)。耗氧量曲线见p9图 31 BOD反映了有机物进入水体后消耗DO的情况。BOD反应 速率与微生物的种类、数量、温度和时间密切相关。最早 采用此指标的为欧洲,其地面水平均温度接近20 ,有 机物进入水体20d

11、否碳化BOD变化非常缓慢,故用 20dBOD(即BOD20)作为碳化需氧量(BODu或La) 。由于 泰晤士河污染严重,其从伦敦到出海口的水力停留时间为 5d,为表征耗氧情况,常用20 、5d的BOD5来表征。 BOD5约为BOD20的7080,基本反映了污染物的状 况,且测试时间短,后来均以此表征。 思考题: BOD/COD能否大于1? BOD/COD作为可生化性评价指标能否在厌氧和缺氧条 件下以及抗生素废水中使用? 能否说出水BOD5 5mg/L一定较10mg/L好?(结合 BOD分析系统误差说明) 化学需氧量:COD (chemical oxygen demand),指在 强酸性条件下,

12、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成CO2和H2O所 消耗的氧量,其用CODCr表示,一般写成COD,它对支 链有机物氧化8090。但当测低浓度有机物时(如饮 用水源水),其误差较大,此时应采用高锰酸钾法,用 CODMn或OC表示。 采用COD的优点:能精确表示污水中的有机物;测定时 间短;不受水质限制。但不足之处为:不能反映生物的可 降解性;当污水中存在还原性物质时,也会耗氧而存在误 差,故最好将COD和BOD测试结合起来加以表征。 TOD(total oxygen demand)、ThOD、TOC(total organic carbon)自学。 对难降解有机物不能用BOD作指标,而用TOC、COD或 TOD等表征。3.污水的生物性质及指标 表征指标:大肠菌群(coliform-group bacteria)数 、大肠菌群指数、病毒(virus) 及细菌总数。其中大肠菌裙指数1000/大肠菌群数。细菌总数是大肠菌群数、病原菌,病毒及 其它细菌数的总和。 污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细菌和病菌为主), 即使通过生物处理后,其出水仍含有较多的微 生物,并会对环境、人类带来不良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