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695645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9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三章重组和转座(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十三章 重组和转座(1)同源重组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或普遍性重组(generalized recombination )A.交互重组B.单向重组 (2)位点特异性重组(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 (3)转座重组 (4)模板选择(copy choce) (5)特殊重组。 (6)同源特异重组第一节 重组机制 u一.交叉理论(chiasmatatype hypothesis) u 1909年Janssens并提出了交叉型理论u二.断裂和重接模型1937年Darlington提出u三.模板选择学说(copy choice )u Be

2、lling J.首先提出的,1933年他又撤回了这一假设。u四 .1948年Hershey提出模板选择学说断裂重接模型和模板选择复制 模型的否定断裂重接模型不能解释基因转变和极化子 现象 模板选择复制模型存在的问题:(1) 违背了半保留复制;(2) DNA复制应在S期,重组应在偶线期 ,不应同时发生。(3)不能解释3线和4线交换。否定模板选择复制模型的试验第二节 Holliday 模型u1930年Winkler把真菌中不规则分离现象解释为基因 转变(conversion)uLindegren,C.C(1949)报道了酵母有规律的异离常 分离现象:交配型Aa的杂交中,有些子囊所含的孢 子为(3A

3、+1a),也称为基因转变。u50年代中期Mitchell,M. B. 异常分离不是由于整个染 色体的异常行为,而是由于特定位点的“基因转变” 所致,即属于基因内重组。uOlive, E1-Ani和Kitani等在粪壳菌(Sodaria fimicola )中也发现了异常分离。认为这种异常分离是有丝 分裂的产物,称为减数后分离(postmeiotic segreation) u极化子(polaron)同一基因内部的各个突变位 点的转变频率常从基因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步递 减,具有这种现象的一段DNA称为,一个极化 子相当于一个基因(Rizet等1961)。u基因重组的模型都必须解释异源双链的形成以

4、及基因转变往往伴随着两侧基因重组这一现象 。1964年美国学者Robin Holliday提出了著名的 Holiday模型(图23-8)u极化子是由于交换产生的错配只发生在异源双 链部分,而此部分只发生在Hollidy 结构的断裂 和分枝点之间,离断裂点越远的基因座位离分 枝点可能越远,而不在异源双链的部分。第三节 双链断裂起始重组联会复合体酵母中重组的分子事件和细胞 学事件的相关性双链断裂消失特异位点出现分子连接持续分子重组轴向分子形成SC解离 SC形成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双链断裂模型Spo11共价连 接到双链断裂 的5端第四节 重组和酶u在原核同源重组中u存在8个碱基组成的Chi位点;

5、uRecA.B.C.D.参与重组。uRecBCD复合体具有核酸酶,解旋酶和 ATPase活性。在Chi位点产生单链3游离未端.uRecA可促进分枝移动。uRuvA和RuvB可促进异源双链的形成。uRuvC是一种内切酶,可释放重组中间体。细菌中重组分子事件的程序(1)由断裂分子产生的单链与非姊妹染色单体 的双链相互作用; (2)配对区的延伸; (3)外切酶解离配对的双链。chi 位点5 GCTGGTGG 33 CGACCACC 5在E.coli中每隔约510 kb有一个拷贝,但其它 遗传因子中无此拷贝RecBCD介导的解旋和剪切产生3游离末端, 用来起始异源双链的连接。单链取代(single-s

6、trand uptake)u可发生在各种形状的DNA分子之间,但要具 备3个条件:u(1)其中一个DNA 分子要有单链区;u(2)其中一个DNA 分子要有游离的3末端;u(3)单链区和3末端可和另一DNA分子互补。uRecA可催化单链取代。uRecBCD的活性:(1)强的核酸酶;(2)解旋酶;(3)ATPase。RecBCD 提供带有游离末端的单链区uRceA有两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活性:u(1)在SOS反应中它能具有蛋白酶活性u(2)能启动DNA单链和与之互补的双链分子进行碱基配对。u RuvA可识别 Holidy的连接结构u RuvB是ATPase,可发动迁移反应u RecG是解旋酶 u Ru

7、vC,它编码内切酶可特异识别Hollidy分枝 ,它在体外可切这个连接体,解离重组中间 体。重组修复的分子机制第五节 位点特异性重组一在aat位点的整合 二倒位重组沙门氏细菌(Salmonella)的相转变Mu噬菌体G片段的倒位 三. 酵母交配型转变的同源特异重组 (1) 需要特殊蛋白H0; (2) 需长同源序列; (3) 位点是特异的,仅在Y区重组; (4) 重组时产生Chi结构; (5) H0识别特殊位点并交错切割; (6) 复制过程中涉及修复性复制。 第六节 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1951年McClintock提出转座(Transposition)和跳跃基 因(jumping gene)的

8、新概念 (1)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的发现和检出: 1967年Shapiro才在E.coli中发现了转座因子( transposable element)。 他在半乳糖操纵子(gal K,T,E )中发现了一种极性突变 。它有以下的特点: (1) 能回复突变; (2) 用诱变剂对其处理并不能提高回复突变率; 他们想到galE-的突变可能也是部分DNA的插入(突变 )和切离(回复突变)所致。证实转座因子的实验:(1) 密度梯度离心实验(2) 分子杂交实验dgl+/ dglm 杂合双链 DNA的电镜 照片。出现 了棒糖状结 构二原核转座因子的类型(一) 插入序列(IS)(二) 类插入序列(IS-like elements) (三) 复合转座子。 (四) TnA家族 三转座机制类型(1) 复制型转座(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2) 非复制型转座(nonreplicative transposition)(3) 保守转座(conservative tranposition)abc复制起点靶位点a abbddddda abbccc c剪切转座子末端和靶位点并将被切的末端连 接到靶位点形成转移复合体,以此起始转座Mu噬菌体的转座酶(MuA)使Mu的末端联会并反式 剪切其末端DNA,然后和靶位点DNA反式连接四转座的 共同中间体 五转座的 机制 夏皮罗模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