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上传人:bb****7 文档编号:48691673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XX-XX 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 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数学教学工作计划XX-XX 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吉阳镇荔枝沟小学 陈宗燕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 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 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

2、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120 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

3、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 以内的加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

4、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 “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

5、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 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 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 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5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

6、不是一味的难、偏、 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XX-XX 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吉阳镇荔枝沟小学 陈宗燕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

7、置,比一比,15 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 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120 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8、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 以内的加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

9、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 “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

10、: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 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 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

11、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 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5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 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XX-XX 学年度第一学期一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吉阳镇荔枝沟小学 陈宗燕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学生刚跨入小学,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

12、求知欲,可塑性强。所以这一学期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工作重心。 二、教学内容: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准备课,位置,比一比,15 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 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 各数的认识 ,数学乐园,认识钟表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总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熟练的数出数量在 20 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 的顺序和大小,掌握 10 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 120 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 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的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 10 以内的减法。 3、初

13、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 、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位置方向,知道上下、前后、左右。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培养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10 以内的加法和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 是学生学习认识数的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 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

14、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 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五、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 “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

15、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但在实验过 程中 老师们反映: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本册只认识“整时” 。 六、方法与措施: 1.认真研究标准和教科书,提升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以 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寻找学生熟悉的数学生活,使之进 入课堂。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演示、观察与操作,让学生经历用数字和数学符号描述现实世界的过 程。 4.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5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偏、 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6、.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7、每月进行作业评比活动一次,比一比看谁学习进步快。 8、对学生坚持正面评价,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以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