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688542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PPT 页数:95 大小:3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95页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95页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95页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95页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9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9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反思北京大学教育学院 展立新序: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研究的理论框架一、两种对立的视角1. 理性主义的视角基本特征:1)思想上的合理性,即从一定的理论 出发看待 和处理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2)行动上的合理性,即按照所选择的方案坚定不移地改造 或者改革现实中的社会关系。3)历史反思性。一方面,在付出一定的历史代价之后,总 能达到或者部分达到既定的改革目标;另一方面,在得出了 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之后,必然在某个历史时期重新选 择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以及实现这种目标的现实手段。 2. 保守主义视角基本特征:1)思想上的保守性,即从某种传统的 大学理念来看待和处理高等教育问题。2)

2、行动上的保守性总是试图维护所谓学术共 同体的某些特权,坚持所谓的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等 观念。3)政治上的依附性不得不被动地去“适应”理 性主义的社会改革方案,“适应论”是其经典的理论表 现方式。二、两类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关系理性的“狡计”:理性主义者总是以为自己事先掌握了历史活 动的规律,但是。只有经历一段曲折的发展过程并且付出了一 定的社会代价之后,他们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看清历史规律的真 实面目。在我国,理性主义的高等教育发展观长期占据着着主导地位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保守主义高等教育发展观完全失去了话 语权。如何在坚持理性主义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恢复和维系高 等教育的文化传统,是我国高等教育

3、发展一直需要解决而未能 很好结局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三、两类高等教育发展观共同面临的困境:未能回答高等教育 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理性主义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出发点是高等教育的功能, 即高等教育的发展在付出什么代价之后能够实现什么社会发 展目标或者满足什么社会需求的问题。保守主义高等教育发展观的立足点是高等教育活动的规 则。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它总是试图照搬照抄某些西方国 家的做法,甚至试图使民国时期的某些做法重新登台亮相, 而几乎不去考虑高等教育的本质问题。不回答高等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就急着回答高等教育怎 么做的问题,这是当前高等教育理论界的一个通病。对于欧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而言,对高等教 育是什么的问

4、题的回答可以寓于其文化传统之 中(如自由教育传统和通识教育传统)。但是,对于广大非西方传统的国家和地区 而言,对于这个问题却必须要进行艰难的理论 方面的探索。遗憾的是,令人信服的答案是少 之又少。即便是钱学森这样的伟大科学家,留下的也 只能是著名的疑问而不是现成的答案。 问题的关键:高等教育活动有自身的规律性,人们只 能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这个规律。否则,不仅 会付出超常的代价,而且也不可能完全如愿 地达到既定的目标。高等教育不能忘记历史!第一部分高等教育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方式和方法一、民国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v1931年3月,教育部长朱家骅明确提出过高等教育模 仿苏俄的主张,并曾经着手像苏联那

5、样依据国家建设 的需要而制定出一个专门人才的培养计划。可惜的是 ,该计划最终并未能够制定出来。v次年5月,国府委员陈果夫提出了一项更加激进的“教 育改革”方案。该方案要求:“十年内依国家建设计划 所需农工医专门人才数目,分别指定各专门以上学校 ,切实培养训练,以便应用;并限定各大专院校十年 内一律停招文法艺术等科学生,以其经费拔归农工医 科使用。公费留学之派遣,亦以农工医等应用科学为 限。”二、五十年代初期的高等教育体制变革v新中国的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抡曾经指出 :“高等学校的制度有两点重大的改革:一是 高等学校的大门,真正为广大劳动人民打开 ;二是明确了专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规定了 高等学校

6、中大学、学院、专科学校的制度, 适应了中国建设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的要 求。”第一,全国范围的院系调整在1951年至1953年三年间,新中国参照“苏联模式”进行 了一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院系调整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全国各大行政区各成立一所综合性大学和一所多学科 性高等工业学校;其次,在这两类学校之下,再以改建或新建的方式设立一批 (从十余所到数十所不等)的专业院校,包括工业学院、师 范学院、农业学院和其他类型的专门学校等等;最后,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和圣约翰大学等一批旧式教会大 学和私立大学几乎被完全撤并到其它院校,大多数校名予以 撤消,只有南开大学和厦门大学改制后保留原校名。 第二,历史比较

7、v1917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北京大学与北洋大学之间进行 了一次科系之间的调整互换活动:北大只办文理法三科,其 工科调整到北洋大学,北洋大学的法科则调整到北京大学。 此外,北大的商业、教育等学科或调整至其他专门院校,或 予以停办。1940年,胡适任校长期间,北京大学又大力发展 工科院系,其工学院增设建筑、化工、土木等系,大部分学 生又是从北洋大学北平部分合并而来的。也就是说,围绕着 应不应该设立工学院的问题,北京大学的历史上就出现过多 次反复。v清华大学原名清华学堂,1925年试办文科性质的“国学研究 院”,但是维持了不到四年便于1929年停办。有研究者指出 :“其实,停办的决定早已定于一九

8、二六年的清华学校组织 大纲之中,而其根本原因是校内资源分配冲突、国学与科学 孰先,即大学部学生和研究院学生利益冲突的结果。”第三,实质性变化v有学者发现:“在人民大学,曾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就是无论中央国家机关有多少个部委,她都具有 与之对口的专业。除了军事学外,中央国家机关各 大部门所需要的管理人才,人民大学基本上都能对 口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 哈尔滨工业大学虽属工 科性大学,但是其按“对口”部门设置专业的做法与 前者如出一辙。v知识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满足学术需求的第一部类的知识生产;满足社会需求的第二部类的知识生产。第四,历史反思v苏联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片面追求国家工 业化目标的模

9、式,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偏离 了正常的知识生产方式,在其形成和发展的 过程中必然会造成某些内部紧张关系。也就 是说,为了获得迅速的发展,它必须通过某 种特殊的方式来调节其内部不平衡性。所谓 不平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的不平衡v十月革命后,苏联持续采取高等教育扩张政 策,十年间使高校数量从104所猛增至148所 ,二战前夕更是猛增到800所。v为了解决日益加剧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苏联曾经采取了大学(包括综合大学与多 科性高等工业学校)与专业学院之间实行分 工的办法:大学负有提高教学水平,向专业 学院提供师资、教材和设施等方面的职责; 专业学院主要完成专业技术普及

10、的工作,在 接受大学指导和援助的同时可以自主地简化 某些“多余”的课程。2、正规高等教育与非正规高等教育的不平衡为了弥补正规高等教育的不足,同时也为了缓 解高中毕业生的升学压力,苏联政府于1930年代便 开始推行以函授大学和大学夜校为主要形式的业余 高等教育。到了1940年代,接受业余高等教育的人 数超过了正规高校的在校生人数。但是,业余高等 教育并不因为其“业余”的性质而放松对学生学习能 力的要求。 3、专业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的不平衡费正清:“斯大林的(教育)模式是为适 应工业化的紧急需要而作出的谨慎反应。为 了达到这个目的,20世纪20年代苏联教育中 采用的革命性试验被否定,排斥资产阶级子

11、 女接受高等教育的章程被取消。”第五,质疑和反对的声音v “学习苏联后,学校课程门类繁多,又是基础课,又是专门 化课,一学期要学十多门课,每周学习30小时以上;西德高 校每周只上17小时的课,美国大学每周连带实验才上20小时 的课,童颜培养出高水平 人才;专业划分不宜过细,因为人 才需求的预测不可能做到十分准确。”钱伟长v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和穷省。把穷省的教育资源 (师生及设备)无偿地调到富省。特别是把广西大学一批骨 干教师调走,说得严重些,是掠夺政策,是苏联模式带来的 弊端。穷国办大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调动地方 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这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规 律。 当代

12、广西教育史研究第二部分“两种教育制度”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两条腿走路方针的确立v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 工作的指示:“我们将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普及 高等教育,然后再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来提高高等 教育。” v “为了很快地普及教育,应当大量发展业余的文 化技术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因为这种学校可以全 部或者大部分解决自己的经费,很少需要或不需要 政府帮助,因为这种学校可以按照能者为师的原则 找到师资。我们的原则,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 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是两条腿走路,不是 一条腿走路。”二、“大跃进”时期两条腿走路方针的实施v“大跃进”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两条腿走路方 针

13、”同时一种经济发展策略,它先后通过“校办 工厂”、“高校科研”、“半工半读”等三种指导观 念表现出来。 观念之一:通过校办工厂支援地方经济发展v1958年1月,毛泽东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一切 高等工业学校的可以进行生产的实验室和附属工厂,除了保 证教学和科学研究需要以外,都应当尽可能地进行生产”。 还说:“大学和城市里的中等院校,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 有几个学校联合设立附属工厂或者作坊,也可以同工厂、工 地或者服务行业订立参加劳动的合同。” “一切有土地的大中 小学,应当设立附属农场。”v中共中央文教小组副组长康生在考查北京师范大学时说:“ 师大有两个任务:大办工厂,大办学校。每一个班

14、都可以办 一个工厂,还要办学校,从小学到大学,今年至少要办一百 个各种类型的学校。” 又在北京农业大学说:“一个学校最低 要挂五个牌子:一学校,二工厂,三农场,四研究所,五农 林局。最好挂那么十几个牌子”, “学校要逐步走向综合,还 要管邮电、交通、商业。”观念之二:通过高校科研和技术革新来提升地方工业水平v1960年1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把高 等学校科研工作推向新高潮的社论,指出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是我国高等教 育工作中一项重要工作,同时又是我国科学 技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发动广大 师生员工参加科研工作。”次月,教育部通知 各高等学校本着“立大志、下决心、鼓干劲、 攀高峰

15、”的精神,编制三年(1960-1962年) 科学技术发展计划。观念之三: 以半工半读的方式降低办学成本并促进地方经济增长v1958年2月,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关于一 九五八年度国民经济计划草案报告就已经 指出:今后的教育方面将采取的首要措施, 就是“有步骤地实行半工半读的教育制度”。同 年9月,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时说:“学生自 觉地要求实行半工半读,这是件好事,是学 校大办工厂的必然趋势”。并且说:“这种要求 可以批准,并应给他们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 。” 三、一个关键性的理论问题v 教育投入的估算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 学生在上学期间所放弃的收入,另一部分是开办学 校所需费用。” 相对而言

16、。开办学校所需要的费用 比较好估算,但是“要估算总成本的另一个部分,即 学生放弃的收入,就要困难得多,而这个成分则应 包括在成本之内,而远不是可以忽视的。” v 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的实际总成本明显上升 的趋势中,一个主要因素是放弃的收入不断大幅度 地增加”。 “(美国)大学生在上学期间所放弃的收 入1958年时也大约相当于大学教育总成本的3/5, 这部分收入在19001956年间总的说来呈上升 的趋势。”舒尔茨 几个重要的推论v1、由于忽略了大学生所放弃的劳动收入,所以有关方面既 对半工半读的收益率估计过高,又对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的负 面作用事先估计不足。v2、对于“半工半读”学校而言,由于学生毕业后的预期收益一 般无法补偿他们就读期间放弃的收益(包括因为“半工”和“半 读”所放弃的收益),所以适龄青年就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