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学-教育目的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486875 上传时间:2017-03-14 格式:PPT 页数:445 大小:5.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教育学-教育目的_第1页
第1页 / 共445页
基础教育学-教育目的_第2页
第2页 / 共445页
基础教育学-教育目的_第3页
第3页 / 共445页
基础教育学-教育目的_第4页
第4页 / 共445页
基础教育学-教育目的_第5页
第5页 / 共4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教育学-教育目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教育学-教育目的(4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基础教育目标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性质 第二节 教育目的概述 第三节 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策略 第四节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第一节 基础教育的性质 一、 基础教育的定义 二、 基础教育的性质 三、 基础教育的任务 一、 基础教育的定义 “基础教育 ” 亦称 “ 国民基础教育 ” , 广义的基础教育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基础阶段的教育 , 即普通中小学教育 、 高等教育 、 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中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教育 。 狭义的基础教育是指国家对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一般教育或基础教育 。 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义务教育 。 二、 基础教育的性质 1 基础教育的基础性 基础性是指基础

2、教育是为每个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2 基础教育的普通性 基础教育是普通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普通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它的课程内容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广泛适用性。二是教养性。 3 基础教育的全面性 基础教育的全面性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的全面性和教育内容的全面性。 4 基础教育的义务性 义务性是指基础教育是面向全体人民、面向全体学生的。义务性表明,公民不分性别、出身、种族,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义务性还表明,发展基础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三、 基础教育的任务 1 基础教育为学生的做人打好基础 2 基础教育为学生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 3 基础教育为提高民族素

3、质打好基础 第二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就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也指明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上下位层次结构: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等。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对各级各类教育所培养的人的总体要求。它的抽象程度最高,通常规定在宪法或教育基本法或有关教育政策文件之中。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和专业的性质所指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这是总体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如小学培养目标、普通中

4、学培养目标等。 教学目标:指预期的教学效果。可以是一个单元或一节课的目标。 从上述三类目标的关系来说,它们之间形成一个层层递进的目标链,组成一个目标金字塔:越往上去,目标的概括性越强;越往下来,目标的具体性越突出。无数个塔底目标环环相扣,组成一个层级,进而由低一层级向高一层级递进,最后达于教育目的。 (二)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1、 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 教育为谁培养人 ”“ 为谁服务 ” 即教育进行人才培养的社会性质和根本方向 2、 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 :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即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的人,为哪个阶级、哪个社会服务;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

5、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联系上看,它们在对教育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一致性,都有 “ 为谁培养人 ” 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从区别来看,一方面教育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更多。教育目的一般只包含 “ 为谁培养人 ” 、 “ 培养什么样的人 ” 的问题;而教育方针除此之外,还含有 “ 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在对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 “ 什么样的教育 ” 、 “ 怎样办教育 ” 方面显得更为突出。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

6、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调控功能 借助三种方式进行 :确定价值的方式;标准的方式;目标的方式; 调控对象 :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学生的外部调控和学生的自我控制) (三)评价功能 1.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2.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四)激励功能 教育目的可以诱发和激励教师、家长、学生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有目的地积极从事教育活动。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论 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受教育者的个性、本能的需要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社会应该尽量满足他们的各种需要和愿望,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2、社会本位论

7、主张教育目的应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受教育者成长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他们认为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的需要,依赖并从属于社会,社会价值大于个人价值。 四、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95年 3月颁布的 教育法 对我国的教育目的作了明确的表述: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2002年 11月 8日,党的十六大 对我国新世纪的教育目的作了全新规定: “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8、”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的。 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大工业机器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2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明确了我国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 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指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根本途径 4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9、反映了我国教育的基本使命 5.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当今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根本宗旨 第三节 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策略 一、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一、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1、与西方的全面发展不同 2、不是平均发展、均衡发展 3、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二)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为使受教育者的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我国中小学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几个组成部分。 (三)全面发展的教育各

10、组成部分的关系 首先,任何一育都有自己的任务、内容和功能,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特定的作用。其中 德育 是五育中的灵魂,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也决定了其他几育的意义和功能。 智育 影响着受教育者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为其他各育的实施提供了认识基础。 体育 为实施各育提供了物质保障, 美育 是对其他各育的完善和升华,劳动技术教育则是对其他各育的具体运用和检验。 其次,各育在教育活动中彼此联系、相互渗透,任何一种教育都不会孤立地发挥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和考虑到人的素质发展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坚持五育并举,处理好它们的关系,使其相辅相成,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 德育 品德素质 智育 心智素质

11、 体育 人的素质 身体素质 美育 审美素质 劳动技术教育 二、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 素质教育及其特征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它可分成三个层次,即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重点目标,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 素质教育的特征 ( 1) 全面性 ( 2) 主体性 ( 3) 全体性 (三)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 教育的性质与目的不同 2 课程体系不同 3 教学方法不同 4 教育评价手段和评价标准不同 5 教育结果不同 6 人际关系不同 7 社会效应不同 (四) 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 1 端正教育思想,转

12、变教育观念 2 改革考试制度 3 进行整体教育改革 4 建立科学的督导评估制度 5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三、 实行义务教育制度 (一) 义务教育的定义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具有强制性质的国民基础教育 义务教育的特征: 公益性 统一性 义务性或强制性 (二) 义务教育的实施策略 1 制定地方性法规及条例 2 因地制宜分步分区规划实施 3 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4 强化义务教育质量 5 保证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和巩固率 第四节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一、 国外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 教育全民化 2 教育国际化 3 教育信息化 4 教育个

13、性化 二、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2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 加快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4 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要求的师资队伍 5 完善督导评估机制 三个功能相互联系、综合体现。定向功能伴随评价功能和调控功能而发挥;调控功能的发挥需要以定向功能和评价功能为依据;评价功能的发挥凭借定向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 .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 社会依据 现代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制度的发展变化,对教育培养现代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 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的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变化,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显著,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 基本技能:即阅读书写能力、倾听和口头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 思维能力:即能有新想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