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对话,打造生态语文课堂

上传人:luoxia****01816 文档编号:48669965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合对话,打造生态语文课堂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和合对话,打造生态语文课堂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和合对话,打造生态语文课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合对话,打造生态语文课堂(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和合对话和合对话,打造生态语文课堂打造生态语文课堂教育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随着生态意识 的普及,生态教育已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笔者所在学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与传统和谐、 融合的“和合”思想相结合,提出了和合文化视野下小学教育生态改进的研究这一课题。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打造生态语文课堂离不开师生和合对话。 平等互动,保持整体的“鲜活” 和合对话,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知识上是互动的。反思一线课堂,仍难免满堂灌 的霸权对话,或是掩耳盗铃的假对话。真正的对话,要勇于打破封闭、单向的问答,在公 平参与、交互对话中启迪智慧。例如:珍珠鸟第四自然段写鸟和

2、“我”亲近的过程,抓 住先后关系的词语理清条理后,找出活动范围、动作的词语,进行了一个开放的对话:“你 发现了什么?”这一话题充分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把话语权交给了学生。学生们把这些词 语整合起来关注,就会有自己的发现珍珠鸟活动的范围越来越近,动作越来越亲密, 关系越来越亲近;同时,还能感受到珍珠鸟的可爱和作者的喜爱。可以说,平等互动的对 话,是一颗种子。有了它,语文课堂才会拥有蓬勃和谐的生机,才有机会形成鲜活兴盛的 生态环境。 资源与实践机会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 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

3、的规 律。 ”师生之间的和合对话,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死板的形式说教、空洞的照本宣科, 而应是提供广阔的平台,营造丰富的生态环境。江苏省特级教师江和平在教学苏教版第九浴断白魑濉肪褪钦庋。江老师一上课就出示了六个问题:“你今天的穿戴中,哪一样很特别?为什么很特别呢?”“你玩什么最痛快?”“有没有搞过恶作剧,捉弄过别人?”“哪一 次,让你感到害怕极了?”“你被冤枉过吗?”“因为什么事哭过?”涉及到衣着、经历、悲喜 等多方面。这六个问题,是六个与生活、心灵的对话。一下子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源源不断 的生态“活水”。在此基础上提笔作文,水到渠成。 优化选择,促进持续发展 和合的对话,必定如自然生态环境一

4、样,经过优化选择,是可持续发展的。优化选 择对话时,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考量: 激兴趣 兴趣是学习之母,浓厚的兴趣,成功的一半。江苏省特级教师李争在上课伊 始,出示了一段文字它体型匀称:黑溜溜的大眼睛,小小的耳朵贴在脑袋两边,还有 一条毛茸茸的长尾巴在身后甩来甩去,为它扫去灰尘,赶走蚊虫。李老师让学生猜一猜它 是谁,猜对送课外书一本。学生猜什么的都有,但个个铩羽而归,因为答案是兔子。李老 师还说:“对,就是小兔子!它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还得从小兔子进入学校说起。 ”孩子们 兴致勃勃,不由得浮想联翩,一篇篇习作个个妙笔生花。 重感悟 庄子天道有言:“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重感悟,就是要拉动

5、学生丰富的感触和领悟。如人类的“老师”一文中有一因果关系的复句:“薄薄的鸡蛋壳 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 若是换成“因为所以”后,以“这两句意思一样,表达效果也一样吗?”这一话题引 导学生们反复吟咏,细细体会文中着重强调了鸡蛋的“捏不碎”。 促思辨 美国思想家爱德华兹说:“教育的伟大目标不只是装饰而是训练心灵,使具 备有用的能力,而非填塞前人经验的累积。 ”一个能促进学生思考的话题,可以让语文生态 课堂更为理性、有序。一是关注细节,深入思维。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两段人物对话, 一段有提示语,另一段没有提示语。对话这一细节的表达效果,促进学生

6、思维的深入 提示语侧重描写人物情态,而直接对话,增加紧张度和节奏感。二是深入探究,缜密思维。 如学习了九色鹿后,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憎恶调达的见利忘义、恩将仇报。教师可以就 “调达是否生来就见利忘义”与学生展开对话,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调达前后的表现是 普通人的写照,体现了人性的脆弱,避免了对人物解读的标签化、概念化。三是尊重差异, 发散思维。如苹果里的五角星中,老师从“为什么总竖着切苹果”开始对话,让思维发 散因为方便,竖着好操作;因为习惯,从来都竖切;因为公平,分配不吃亏独特 体验,训练创新思维。四是打破常规,逆向思维。创造力往往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如 说勤奋中选用了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名人的例

7、子,只用一个或再选几个行不行?诚 实和信任中“我”是不是非留字条不可?嫦娥奔月中嫦娥除了“一口吞下”,还有没有 其他办法? 尝体验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 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对话理应重实践,重体验。江苏省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在上公开课,教学生们写作文时,配 了一段对话(见下) 。对话很简洁,听它们是怎么说的,演一演。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 地悄无声”。话不在多,一句足矣,大道至简,浑然天成。 随着对于“生态”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接 近。马克思也说过:“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教 育亦是。和生万物,从和合对话开始,让我们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语文课堂,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雪浪中心小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