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及对策

上传人:luoxia****01813 文档编号:48669500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及对策(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及对策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及对策【摘要】本文重点研究了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针对转化瓶颈做了详细 分析,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普遍存在驱动力不足、政策引导缺失、 中间试验力量薄弱、产学研合作不深入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已经发展 成为制约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为了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笔者提出了几点有 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对策 与普通本科院校不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重点为应用型、技术型与服务型人才, 主要强调为企业或者行业服务的能力。在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从企业与市 场需求出

2、发,以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企业的生产技术。从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体来看,其效果并不明显,使得很多科技成果无法得 到落实。如何突破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值得我 们深思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 (一)教师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驱动力不足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职称晋升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方式,教师所开 展的多项工作,例如项目研究、课程改革等,无不是与获得更高一级的职称评定相关。当 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评定规则中,并没有涉及到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内容。高 职院校的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的动力仅局限于职

3、称晋升,他们开展科研的目标为“完成任务” ,而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则不会过多关心。一般只是把专利或研究成果转让出去 便代表科研的终结,关于市场化问题,他们则表现得漠不关心。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状况 便是,教师们往往只追求科技成果,关于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转化程度等一概不管,而 且注重科技成果的数量而不是质量,使得很多科技成果即便转化,也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实验中累积的科技成果越来越多。 (二)有关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引导缺失 高职院校中,教师之所以科技成果转化的动力不足,与学校自身“重科研、轻生产” 的科研政策引导息息相关。不少高职院校单纯关注结题以及项目立项的数量

4、,并没有将科 技成果的转化当作科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学校方面为了体现自身的社会服务功能,往往注 重与企业签订合同的数量、企业的资助经费以及校企合作的项目等,但是对于这些项目的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这些成果的推广与转化等,并不重视,也没有相关指导与激励政 策。换言之,高职院校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政策多处于空白时期,尤其是关于科技成 果转化后的相关问题管理的空白使得教师主动开展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大幅下降。 (三)科技成果中间试验力量薄弱 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必须对其进行二次研发投入。然而,多数高职院校在这 一过程中的中间试验力量薄弱,导致大量技术无法投入到生产步骤。很多高职院校的现实 状况为中

5、间试验设备缺失、场地以及资金等匮乏,很多教师在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中都表现 出了诸多无奈。由于中间试验环境建设的不足限制了学校科研成果的推广效果,而且也无 法进一步转化为生产力。此外,由于中间实验环境的薄弱,有的科技成果即便投入到生产 环节,也使得其中的风险大大提升。如今,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试验环节薄弱、 测试与设计等工业化步骤能力欠缺,使得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与效率大大降低。 (四)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 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便是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 化的过程中,来自企业的参与和主导是必不可少的。如今,我国的高职院校中,产学研合 作的程度并不够深化,主要表现

6、为以下两点:首先,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 满足业务以及技术发展的需求,受到利益驱使,他们比较倾向于短平快类型的项目或者能 够很快可以收获成效的成熟技术,企业方面并不想在技术研发的前期环节展开合作。其次, 在产学研合作运行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还受到计划执行力、监督体系等 问题的影响。 (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受到资金因素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组织中间试验的能力很低,使得科技成果转化 的可行性大幅下降。尽管从整体上来看,高职院校的科研投入正在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 但是能够用于科研经费的金额并不算高,而且来自上级部门与企业方面的资金所占比例更 低。高职院校的科研资金大部分投在了

7、项目的初期开发阶段,能够用于中间试验以及成果 转化的资金严重不足。而且和普通院校相比,企业方面对高职院校科研的信任程度较低,他们往往不希望将自身的资金投入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中间试验以及转化h 节。但是科研成果要想转化为生产力,必须经过很长的发展时期,而且也应该拥有充足的转化资金 作保障。一般情况下,企业是以利益作为行动的导向的,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沟通较少,使 得他们不愿意参与资金投入多、收益较慢的科技成果转化,这都使得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 化效率很低。 二、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一)设置专业化机构,多渠道完善技术转移机制 在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中,应该将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工作范畴

8、,组建成立 科技成果转化推广部门,全面统筹规划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工作。逐渐健全与完善学校的 技术转移机制,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师科技成果的转化,学校方面可以成立专门的技术转 移部门,或者委托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专门负责技术转移工作。以托管服务等形式,委托 第三方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全权负责科技成果的转让、投资等,健全与完善科技 成果评估、交易机制,借助市场的力量帮助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二)明确利益分配方案,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笔者调查发现,现代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在进入学校开展的研究中,往 往是通过横向科研项目的形式来进行的,这就使得教师们无法继续享受科技成果转化所带 来的效益。

9、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关策略和配套措施,积极鼓励高职 院校的教师主动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在技术开发项目中,选题之初便应该对预期成果的 市场价值进行论证,使得教师在项目选题环节便考虑到成果的转化。明确科技成果转化的 管理方法,成立专业化资助资金,对教师所拥有的科技成果使用权、收益权等做出明确规 定,对其中的审批流程以及操作步骤做出详细规定与指引,对于技术入股全部人员的权益 分配做出规定,鼓励学校科研工作者直接转化科技成果,甚至是直接创办科技型企业。 (三)壮大科研队伍,成立研发中心 从区域发展需求出发,在学科建设的前提下,在高职院校内部成立研发中心,壮大 学校的科研队伍。引入多方

10、面社会力量的参与,例如企业、行业或者社会研究机构等,完 善科研团队建设,从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出发,科学选取研究项目,使研发更具时代 性,搭建起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针对企业中出现的问题,以技术研发或者二次转化的形 式予以解决,推动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设立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推动产学研相结合 对于科研项目的管理,高职院校应该遵循分类原则,不仅要注重科研机构在社会公 益技术研究以及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发挥,积极鼓励自由探索,而且在针对产业化应用技 术的开发中,必须注重使用项目对项目需求者以及成果使用者的合理安排研究开发的责任, 强调市场评价的作用,最终形成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机制。科技成

11、果转化项目也可以被纳 入院级科研项目的资助范畴之内。深化产学研合作的程度,深入发掘一些市场价值高的项 目,并经历研发、中试以及工业试验等环节使得成果得到转化,完善社会经济效益考核标 准,健全成果使用者评价机制,深入监管项目质量,积极开发高职院校和企业深入合作、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模式。 (五)在科研考核体系中纳入科技成果转化这一项目 前文已经提及,高院校开展科研活动很大程度取决于本校的科研考核标准。要想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必须对现有的科研考核体系予以完善,并将成果 转化并入科研考核的范畴。首先,对高职院校的成果转化考核机制予以完善,对成果转化 进行跟踪考核评价,对其中的绩效指

12、标作出明确规定,不断完善与之相关的评价体系。对 科技计划成果转化的统计体系予以完善,加强对转化情况的监督,实时监测科技成果转化 情况。其次,完善科技转化人才职称评定体系,逐渐形成与科技转化人才特点相匹配的职 称评审制度。 (六)完善院校内部激励机制 第一,针对研发项目负责团队或者拥有可转化科技成果的教师与团队,高职院校应 该予以必要的资金与政策支持,甚至为他们实行学术休假,来保障这些教师或者团队能够 有时间与精力从事研发与成果推广活动。科学评估科技项目合作以及成果转化所带来的效 益,针对那些能够完成相关任务的团队或者教师个体,学校应该给予他们在职称评定等方 面的待遇,以此来鼓励他们更加努力地展

13、开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第二,对教师以及专业技 术人员的科研业绩评价标准进行调整,对科技成果转化提高重视,改变他们重论文发表、 轻成果转化的观念,使他们形成以促进企业以及地区经济发展为宗旨的观念,将学校、市 场以及企业三者紧密结合,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曹明亮.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1, (4):60-61. 2孙芝杨,黄闯.江苏省高职院校科技 成果转化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 (1):135-136. 3杜江.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路径 研究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4(1):73-75. 4马顺彬.基于校企合作发展的高职院 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J.职业时空,2012,8(10):45-46,49. 5李慧玲.略论构建高职院校科技成果 转化机制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 (6):53-57.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探索以创 意类成果转化为例”(2016SJD63007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