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届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岳麓版必修2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669168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届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2018届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2018届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2018届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2018届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岳麓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届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岳麓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届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学案岳麓版必修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第 1616 课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整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致情况,认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在社会经济运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理解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和经营方式变化的主要趋势、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一、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1背景(1)发达国家吸取 20 世纪 30 年代大危机的教训。(2)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2表现(1)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2)制

2、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3)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3评价2(1)积极: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2)消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易混易错1经济计划不等同于计划经济。二者本质不同,经济计划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引导,是指导性的,是对市场经济的补充;计划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历史上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指令性的,完全排斥市场经济。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日益排挤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二、 “人民资本主

3、义”和“经营者革命”1 “人民资本主义”(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的主体。(2)含义: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3)作用: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4)实质: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2 “经营者革命”(1)原因: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2)含义:企业的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3)影响: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拨

4、股票分散化,并不意味着资本家已经不再掌握企业权力了。因为股份制的发展只是资本控制方式的改变,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并非所有人都有决定权。三、福利国家的出现1建立:战后,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最早宣布建立福利国家的是英国。2资金组成: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3特点3(1)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2)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3)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4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

5、社会化的趋势。5作用(1)积极作用: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2)消极影响: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670 年代新变化(1)原因:1973 年,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2)表现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凯恩斯主义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易混易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出现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是资本主义企业自我调整的表现,不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福利国家的出现则是国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干预的表现。知识点拨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并没有改变资

6、本主义性质,也没有改变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垄断资产阶级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保证资本积累和继承维护其统治的一种方式,因而是整个现代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主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材料一 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材料二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戴高乐史料解读国有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指生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指市场的自发调节和企业的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问题思考4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

7、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何积极作用?提示 形式:部分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2资本社会化材料 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松下幸之助创立,1950 年他个人持有 43%的股份,到 1980 年这一比例下降到 2.8%。史料解读结合时间变化分析松下幸之助持有股份比例的变化。问题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作用?提示 问题:反映了战后资本社会化的趋势。作用: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3 “福利国家”制度材料 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除此以外,国家对因公

8、死亡或者伤残的人给予补偿,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同时国家还实行社会救济制度,以保障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史料解读由划线信息“包括医疗教育等方面” “对有各种困难的人和群体给予补助”判断其种类与范围方面的特点。问题思考根据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的特点有哪些?提示 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史论总结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1)表现经济调节机制的变化:把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有机结合。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出现了资本的股份化、社会化发展趋势。经营管理方式的变化:企业管理体制日益社会化与现代

9、化。分配关系的变化:实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福利国家开始出现。产业政策的调整变化:积极扶植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变化:建立世界经济与地区经济协调体制。5(2)特点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特点及实质1原因(1)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自身难以解决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

10、础。(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的“救世主” 。(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的推动。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2特点(1)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如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改革单一的所有制形式。(2)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另一方面,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3)完善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3实质: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二、多角度认识“福利国家”1概念:“福利国家”是国

11、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2形成原因: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3形成过程: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 “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4主要特点: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5实质:是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6影响:“福利国家”的政策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的稳定起了一定的积

12、极作用,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将不堪重负;而且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也起了“养懒人”的消极作用。61(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19611971 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 5 233亿美元上升到 10 634 亿美元, 这一时期主导美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是( )A重商主义 B自由主义C凯恩斯主义 D计划经济理论答案 C解析 19611971 年,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得益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故 C 项正确。2罗斯福新政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的实质是( )A实行国有化 B变革经济体制C调整生产关系 D

13、制定经济计划答案 C解析 A、D 两项是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重要方式。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计划经济,仍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只是多了一些计划指导的成分而已,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所作的局部调整。由此可以判断 B 项错误,C 项正确。31967 年,英国工党领袖麦克米伦在参加首相竞选时提出的口号是:“让每个英国人都成为股东。 ”这一口号包含的主要思想是( )A “混合经济” B “经营者革命”C “人民资本主义” D建设“福利国家”答案 C解析 “让每个英国人都成为股东”即实现股份分散化和资本社会化,这指的是“人民资本主义” 。4马克思说:“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

14、有的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 ”下列各项中,能与马克思这一观点相印证的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第三产业的兴起C “福利国家”的建立 D “新经济”的出现答案 C解析 “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的财产多一些”即高福利, “不会消除”从属关系和剥削,即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根本改变。A、B、D 项与题干不符,正确答案为 C 项。5(2017盐城期末)20 世纪 60、70 年代西欧各国社会福利支出最高时较前增长了 15%,占GDP 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7左右。据此可推断( )A社会矛盾激

15、化促使经济政策调整B高福利增加国家的负担C国有化是推行福利制度的前提D福利政策遏制经济危机答案 B解析 材料中福利支出的增长最高时达 15%, “占 GDP 的比重也上升了十个百分点。社会福利的增长速度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了一倍左右”可见国家的负担会明显增加,故 B项正确。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材料 政府在经济生活中再也不能充当“看不见的手”当商品供给大于需求时,政府就应当通过举办公共工程等办法扩大政府支出,增发纸币,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和投资;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就采取相反的措施,减少政府支出,减发纸币,提高利率,以限制投资和消费。而在社会政策方面,政府应当建立社会福利制度,向富

16、人多征税,然后用于救济穷人,使之用于消费,从而扩大购买力,刺激生产和投资,增加就业。凯恩斯(1931 年)(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恩斯的主要经济主张。20 世纪 30 年代,罗斯福的哪些新政措施与凯恩斯的主张基本一致?(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是如何根据凯恩斯主义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有何积极作用?答案 (1)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2)大力干预: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制订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积极作用: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解析 第(1)问注意回忆教材内容,然后进行比较。凯恩斯的经济主张主要是从理论上说的,罗斯福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