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理性的困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48668535 上传时间:2018-07-1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博弈论理性的困境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博弈论理性的困境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博弈论理性的困境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博弈论理性的困境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博弈论理性的困境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博弈论理性的困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弈论理性的困境(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理性的困境理性的困境 经济学建立在两个假设前提上:(1)人是自私的,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2)人是理性的,其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实现追求利益最大化这个目的。换言之,人不但知道自己的利益何在,而且知道该如何去 追求。他可以“损人利己”,也可能“利人利己”,但并 不会去“损己利人”、“损人损己”和“损人不利己”。 人是否聪明到了知道自己利益所在, 并知道追求利益的正确途径? 理性的困境 分钱博弈一个宾馆服务员捡到了100元,他想据为己有;可是另一 个服务员看到了,于是威胁如果不分给他一部分,他就 要向领班报告,在那种情况下,这笔钱就要上缴,谁也 得不到。 理性的困境 p A提方案时要猜测B的

2、反应,A会这样 想:根据“理性人”的假定,A无论提出 什么方案给B除了1分钱都不给B 这种极端的情况,B只有接受,因为B接受了还有所得,而不接受将一无所 获当然此时A也将一无所获。分钱博弈p此时理性的A的方案可以是:留给B一点点比如1分钱, 而将99.99元归为己有,即方案是:99.99:0.01。B接 受了还会有0.01元,而不接受将什么也没有。 理性的困境 分钱博弈的现实试验p这是根据理性人的假定的结果,而实际则不是这个结果 。p英国博弈论专家宾谟做了实验,发现提方案者倾向于提 50:50,而接受者会倾向于:如果给他的少于30%他将 拒绝,多于30%则不拒绝。p这个博弈反映的是,“人是理性

3、的”这样的假定在某些 时候存在着与实际不符的情况。理性的困境p A和B提议怎样分割100元。如果B接受,这100元就按提议分 割,博弈结束。如果B不同意,那么A必须决定是否再给出 另一个分割提议。随后A的每个提议都一定对B更有利。直 到B同意提议或A不再给出提议时,博弈结束。你认为这个 博弈结果会怎么样?p 假设A一直会给出提议,直到提议给B分99元,自己拿1元才 会停止。因此,据此逻辑,B应该得到几乎整个“陷饼”。 如果你是B,你会一直等到99:1的分割比例出现你才接受 吗?p 我们建议你最好不要这样。分钱博弈期望效用最大化p 一个渔夫用网在海里捉住了一条小鱼。渔夫很失望。小 鱼对渔夫说:“

4、我太小了。你把我放了,等我长大了, 你再抓我,不是更划算吗?”渔夫:“你的话有道理。你确实太小了。但放了你则是愚蠢的,因为放了你之后, 我怎么能够抓住你呢?”渔夫没有把小鱼放掉。期望效用最大化p 渔夫进行策略选择时遵从的是期望效用极大化原理。所谓期 望效用就是:收益与实现该收益的可能性(概率)的乘积。p 比如:如果让你在“有50%的可能获得100元”与在“有10% 的可能获得200元”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你当然选前者,因 为前者的“期望所得”为:50%X100=50元;而后者则为 10%X200=20元。p 渔夫面临两个决策:“不放走小鱼”、“放走小鱼”。渔夫 选择“不放小鱼”的收益是确定的;而

5、选择“放走小鱼”的 策略,收益是不确定的:或一无所得,或获得“大鱼”。但 小鱼长成“大鱼”后,渔夫抓住它的可能性或概率几乎为0 。理性的困境 p 根据理性人的假定,选择不买彩票是理性的,而选择买 彩票是不理性的:因为彩票的命中率肯定低,并且命中 率与命中所得相乘肯定低于购买的付出(如你花费2元买 一张彩票,假定最高奖金是100万元,中奖概率是百万 分之一,你其实已经亏了),因为彩票的发行者早已计 算过了,发行彩票将获得高额回报,他们肯定赢。 彩票问题理性的困境 p 在社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彩票存在,也有大量的人来购买。可见, 理性人的假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p 解释:现实中人的理性的计算能力往往

6、用在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高效用”同题上,而在“低效用”问题上,理性往往失去作用, 对于人,存在着“低效用区的决策陷阱”。p 在购买彩票问题上,付出少量的金钱给购买者带来的损失不大, 损失的效用几乎为零,而所能命中的期望也几乎是零,这时候, 影响人抉择的是非理性的因素。比如,考虑到如果自己运气好的 话,可以获得高回报,这样可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用,等等。 彩票发行者正是利用人存在着“低效用区的决策陷阱”而寻求保 证赚钱的获利途径。彩票问题选择理性还是非理性?都是理性惹的祸现实的复杂性p有一则广告:有一辆宝马车以一美元出售。p“这是登错了吧?”“假的,骗人的。”大家都不相信。有一个年轻人相信了,按

7、地址寄去了一美元,果真买到了一辆宝马车, 而且几乎是新车。p原来,卖车的妇人其丈夫刚去世,丈夫遗嘱中吩咐把车卖了, 卖车的钱给他的情人。妻子故以一美元卖掉,然后把车款拿给 情人,以发泄心中的醋意。p 博弈思维者不会相信这则广告。p 博弈思维的原则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把对方当成是 理性人。但这则故事说明,生活中的人的行为不完全是理性的 ,博弈思维不总是有效的。选择理性还是非理性? p“非理性”似乎是个贬义词,可事实上,正是许多所谓“非 理性”的行为促进了人类“公平”、“正义”等等观念。 p你的哥哥被杀了。杀人犯对你说:反正人已经死了,再怎么也不可能复活,何必再耗费社会资源惩罚我呢?我给你

8、 3000元算了。你会 “理性”地接受吗? p 从策略的角度说,这种拒绝合作的“非理性”行为也是可取的,它其实有这样的意思:你受的伤害,远远大于我受 的伤害。如果你要避免这种最坏结果,你就不要伤害我。选择理性还是非理性? p事实上,聪明人都懂得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火。p古代的昏君、暴君横征暴敛,就是因为他们把老百姓看得太“理性”,以为只要人民能对付活下去,就不敢造反寻 死。这倒也不算错。可他们往往认为有“利润空间”,压 榨不休终于弄到官逼民反、玉石俱焚的地步人们很难 知道“临界点”的确切位置。 理性假设还有用吗? p如果经济学建立在一个不可靠的理性假设上,那么它还有 什么用呢?p 尽管有各种非理

9、性行为存在,但我们不能否认,理性假设还是很有用。前面的例子之所以“不合情理”,是因为 经济学家或博弈论专家为了说明道理,将理性“极端化” 了。 p其实,人类的非理性有时体现在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识上 。但这并非理性的困境。 乞丐的理性一位乞丐看到广告后,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 酬金。当他经过一家大百货商场的墙体屏幕时,又看到了那 则启事,不过赏金已变成3万元。乞丐又折回他的住处,把 狗重新拴在那儿,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乞丐从没有离开 过这个大屏幕,当酬金涨到20万时,乞丐返回他的住处,可 是那只狗已经死了.一位富翁的狗跑丢了,于是他急 匆匆地在电视台发了一则启事: 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

10、1万元。并有小狗的一张彩照,充满大 半个屏幕。无私的困境p 透过博弈论的视角观察世界、思考生活,可以帮助我们 从个人行为更好地理解社会的秩序,理解人与人之间的 矛盾和冲突,有助于人们更理性地融入社会。但是,博 弈论不是阴谋诡计,不是厚黑学。p 竞争与忍让基本对立,博弈与道德基本对立。赢在博弈 ,就缺失道德;赢得道德,就缺少博弈。p 博弈语是一种思维方式,不是一种人生哲学。麦琪的礼物新婚不久的MM和GG,很是穷困 潦倒。除了MM那一头美丽的金色长 发,GG那一只祖传的金怀表,便再 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他们引以为 傲了。虽然生活很累很苦,他们却 彼此相爱至深。每个人关心对方都 胜过关心自己。为了促

11、进对方的利 益,他们愿意奉献和牺牲自己的一 切。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描述的这样一个爱情故事:话说明天就是圣诞节了,小两口都是身无余钱。为了让爱 人过得好一点,每个人还是想悄悄儿准备一份礼物给对方。GG 卖掉了心爱的怀表,买了一套漂亮发卡,去配MM那一头金色长 发。MM剪掉心爱的长发,拿去卖钱,为GG的怀表买了表链和表 袋。最后,到了交换礼物的时刻,他们无可奈何地发现,自 己如此珍视的东西,对方已作为礼物的代价而出卖了。花了惨 痛代价换回的东西,竟成了无用之物。出于无私爱心的利他主 义行为,结果却使得双方的利益同时受损。麦琪的礼物欧亨利在小说中写道:“聪明的人,送礼自然也很聪明。大约都是用自己

12、有余的物事,来交换送礼的好处。然而,我讲的这个平平淡淡的故 事里,两个住公寓的傻孩子,却是笨到极点,彼此为了对方 ,白白牺牲了他们屋檐下最珍贵的财富。”从这段文字看,欧亨利似乎并不认为这小两口是理性的 。麦琪的礼物李汝珍镜花缘里“君子国” 的故事,十分耐人寻味:p 一个叫唐敖的人,由于宦途受 挫,跟随他的妻弟林之洋到海 外去游历。途中经过了许多国 家,见识了许多奇风异俗。他 们经过的第一个国家就是“君 子国”。无私的困境p 君子国里的人,个个都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小 说第十一回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购物的场景:p 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 ,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

13、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 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p 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 ,已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高价贱,岂不更教小弟惭 愧?况敝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 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无私的困境p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 ,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 允。试问哪个腹中无算盘,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p 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刚要举步,卖货人那里肯依,只说“价多 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走过两个老翁,作好

14、作歹,从公 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无私的困境p 接着小说又描写了另一笔交易。这笔交易中的买方认为货 色鲜美索价太低,而卖方则坚持自己的货色既欠新鲜,又 属平常。最后成交时买者尽挑了次等货物,引起公众议论 ,说买者欺人不公,买方只好将上等货下等货各携一半而 去。p 第三笔交易的双方是在银子的成色和分量上发生了争执。付银的一方硬说自己的银子成色欠佳,分量不足,而收银 的一方则嫌成色超标,戥头又过高。无奈付银人已走远, 收银人只好将他觉得多收的银子秤出,送给了过路的乞丐 (乞丐是从外国来的,君子国里不可能有乞丐)。无私的困境p 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如果关心别人的利益胜过关心自己

15、的利益,争论就不会发生,那世界该有多美好!p 其实,若人人皆以别人的利益为行为的出发点,且不说 这根本不可能,即便是这样,得到的也不是一个和谐、 道德的社会,因为人们仍然会采取种种手段让别人得利 自己吃亏,让别人痛苦自己快乐(因为君子国里的人个 个都以自己吃亏让人得利为乐事,否则就是痛苦),因 而争论仍然会发生。p 人与人让利与人与人争利同样都会引起争论和冲突,只 不过争论和冲突的起点相反而已 。无私的困境p 因此,“君子国”里并不能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均衡与和 谐。显然,“君子国”只是一种空想,在现实中是不可 能存在的,即便假设它存在,一到了现实中,从动态变 化的观点看,“君子国”最终也必定转变

16、成“小人国” ,因为“君子国”最适宜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 ”们生长繁殖。p 在现实中,当“君子”们为让利吵得不可开交时,“小 人”就会跑来用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他们之间 的矛盾。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亡,被“小人”国所代 替 。无私的困境p 茅于轼认为,“先人后己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类的要求包含着逻辑上的矛盾,不可能成为真正得 以实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当然这决不是说,先人 后己的精神不值得称赞,或者这种行为不高尚,而是说 ,这种原则不能成为社会成员利益关系的普遍基础。” p 茅于轼认为,道德的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利益的等价关系或者平等关系。从最本质的方面观察,人自利并不错, 问题是自利有一个限度,这个限度就是别人同样有自利 的权利,不得侵犯别人的自利。那种借口集体主义,抹 杀个人利益的做法是错误的。不存在不能落实为个人利 益的国家利益或集体利益。无私的困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教育/培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