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643869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1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1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并不存在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农 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 大贡献的基本原因舒尔茨主要内容n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n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及其原因n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和作用n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n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n配第克拉克定理n实证检验1.1.1 配第克拉克定理n17世纪,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提 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而商业的收 益又比制造业多n1940s,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 指出社会就业结构也有从第一产业到第 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移趋势n配第克拉克定理包含收入比重和就 业比重

2、两个层面1.1.2 实证检验n纵向检验n横向检验n结论纵向检验n库兹涅茨对英、法、德、挪威、意、美、日等 15个发达国家进行过时间序列统计检验n英国近200年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下降了30%; 而日本农业产值比重下降60%,就业比重下降 80%;所有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在 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都下降了,工业和 服务业的比重上升n中国近50年的统计检验(第184页)横向检验n库兹涅茨也曾按人均收入将样本国家分为7组 ,最高的为第一组,最低的为第七组,然后计 算每组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劳动力和国 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现农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 入中的比重与人均收入负相关,工业和服务业 在劳

3、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人均收入正相 关n1998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值与就 业比重的对比(第198页)结论n农业的相对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 ,经济发展了,农业的相对地位会下降1.2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n虽然农业的相对地位在下降,但并不意 味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减少n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产品贡献 、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 方面1.2.1 产品贡献n食品贡献n原料贡献食品贡献n农业部门是自身和非农部门粮食和副食 的主要来源n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部门多样化,农业 部门就必须提供剩余粮食(英国为例)n发展中国家由于一系列原因对粮食的需 求更为巨大,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4、继续 递增n如果粮食的供应跟不上,将导致一系列 不利后果英国的例子n英国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一个重 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第一个实现了农业的 重大变革,消除了农奴制,提高了农业 生产率,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粮食和剩 余劳动力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巨大n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 高于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发达国家n工业化及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n农民本身对粮食的需求也会提高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 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高,食品消费在 家庭预算中的比重很高n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 高于发达国家n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1960s,印 度、

5、印尼、巴基斯坦等7个亚洲国家人均 收入增加1%,对粮食的需求就提高 0.89%,而同期美国只有0.15%,澳大利 亚只有0.1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 发达国家n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n同时人口增长也远远快于发达国家n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处于饥饿和 死亡的边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 生产跟不上人口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 的需求n工人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民,人均 对粮食的需求高于农民n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非农人口的规模 扩大;Mayers(1989)指出农村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城市,必须随身携带“他们的 午餐”;城市人口增加要求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本身对粮食的需求也会提高n随着农业

6、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提 高,农民本身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也会以 更大的比例增长(对肉类等需求上升, 而畜牧业用粮超过食用粮食)粮食供给不足的后果n价格上升,成本推进通货膨胀n收入中更大的部分用于消费,影响储蓄 和投资n进口粮食,国际收支恶化n饥荒,人力资本下降,社会动荡n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中国?n由于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占用耕地, 造成粮食生产下降。 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 仅达8600亿斤,与总需求相比缺口1100亿斤, 其中700亿斤是稻米,而全球的稻米贸易量只 有400亿斤n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和稻米,造成了国际价格的 上涨。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承诺,中 国向国际市场采购

7、的粮食将不超过自身消费总 量的10%。 n人均占有量只有2091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 平的1/4,2003年人均降为2076立方米,列入世 界13个人人均水资源不足的国家 原料贡献n农业为非农产业,如纺织、制糖、制茶 、皮革加工、烟草行业等提供原材料n在工业化早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 部门往往是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农业 的丰歉直接影响到这些部门的发展,如 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2.2 市场贡献n什么是农业的市场贡献n洛克伍德(1954)对日本经济的研究n世界银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n农业贸易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是“双刃”式 的n对外贸易不能消除农业对市场的贡献什么是农业的市场贡献n发展

8、中国家二元结构中,农业部门占很 大比重,农村人口更占多数,因此,除 非有很大的出口可能,农村必然是国内 产品的重要市场n农业一方面向非农部门出售粮食和其他 农产品,另一方面从非农部门购入投入 品和消费品,从而刺激非农部门的发展n这种贡献发生于市场的交换之中,所以 称之为市场贡献洛克伍德(1954)对日本经济 的研究n发现在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生 产率的增长、农民的增收为制造业和服 务业的扩张创造了日益巨大的国内市场n同时有力配合了日本经济发展初期的进 口替代战略,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 起飞世界银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 n该报告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发 展停滞,这使得广大的农村购买

9、力低下 ,不利于投资引诱,从而阻碍了制造业 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贸易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是“ 双刃”式的n农业贸易条件农产品价格水平/工业品价格水 平n农业贸易条件恶化,一方面有利于工业以低成 本获得原材料和工资品,有利于利润增加n但另一方面使广大的农民购买力下降,降低对 工业品的需求n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进入买方市场, 后者的作用将大于前者(如中国目前)*对外贸易不能消除农业对市场 的贡献n对外贸易可以影响农业的市场贡献,非 农部门的原材料可以进口,工业品也可 以出口。因此,一国农业的市场贡献与 该国的开放程度有关n但出于政治、贸易条件、经济独立和安 全、风险控制等考虑,大多数国家还是 倾向

10、于保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给。 因此对外贸易并不能完全取消农业的市 场贡献(中国的粮食安全)*1.2.3 要素贡献n劳动n资本劳动贡献n农业剩余劳动力n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在城市工资高于农 民收入时,如果没有其他限制,边际生 产率为零的农民会源源不断进入城市, 第12章将有详细介绍)资本贡献n工业化需要规模较大的农业部门提供资 本n自愿储蓄n强制储蓄工业化需要规模较大的农业部 门提供资本n没有其他途径n不能掠夺n工业部门起初规模很小,本身积累有限n外资流入受限制n于是规模较大的农业成为资本的重要来 源,分为自愿储蓄和国家储蓄自愿储蓄n富裕地主投资工业(英国、中国资本主 义的萌芽)n农民的小额储蓄

11、国家储蓄n农业高税收(日本18001900年土地税 占政府税收总额的80%以上(Mayers, 1989)n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剪刀差n农产品剩余低价收购乃至无偿征集(前 苏联集体农庄、中国的人民公社)n新的剪刀差新的剪刀差n中国科学院2005年的一份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前,国 家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改革开 放后又以土地的低价格积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金n从1979年改革开放起每年平均各种建设占用耕地按 400万亩计算,25年共征用了农村的耕地1亿亩左右 ,每亩最低按照10万元计,农民给改革开放以来的 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相当于10万亿元的土地资产 。估计失地农民可能只得到了1/20

12、左右的补偿,失 地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补偿最多不超过5000亿元, 25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和城市工商业从农村 集体土地低价格中转移和积累了9万多亿资产1.2.4 外汇贡献n工业化初期农业是主要的外汇来源n农产品出口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较符 合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禀赋;技术相对不 复杂;农产品质量差异较小,比较劣势 不明显)n外汇贡献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业生产可以 节约进口粮食的宝贵外汇n从长期来看,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农业 的外汇贡献在下降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 滞及其原因n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n原因之一:传统农业n原因之二:重工轻农的政策2.1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n表n分析n农业发展

13、停滞的后果人均粮食生产的变化(%)人均农业生产的变化(%)1948 19601960 19701970 19801980 19851948 19601960 19701970 19801980 1985 拉丁美 洲0.40.60.90.30.20.00.70.4远东( 不包括 日本)0.80.30.71.20.70.30.61.1近东( 不包括 以色列 )0.70.00.70.20.80.00.40.1非洲( 不包括 南非)0.0-0.7-0.3-0.40.3-0.5-1.4-0.3全部发 展中国 家0.60.10.50.30.60.00.80.5发达国 家1.10.91.31.51.00.6

14、1.21.32.1.2 分析n19501980s,发展中国家工业有所发展 (1960s甚至达到10%),但农业发展陷 于停滞n任何一个10年人均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 增长率都低于1%,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 业生产持续增长n非洲是问题最严重的地区(1960s-1980s 甚至负增长)2.1.3 农业发展停滞的后果n粮食短缺,营养不良,饥荒,疾病流行 ,社会动荡(第201页)n工业化受阻(粮食和原材料缺乏;人力 资本贬值;市场需求萎缩;投资下降)n加剧二元结构2.2 原因之一:传统农业n传统农业的特征n传统农业是落后的,但却是有效率的2.2.1 传统农业的特征n生产规模小n市场化程度低,主要是自给自足

15、n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n技术长期停滞技术长期停滞n技术停滞的表现(世世代代用同样的要 素、工具和技术耕种同样的土地,在正 常年景获得同样的收成,维持最低生活 水平)*n以中东为例(第203页)n原因(加塔克,1987):缺乏适宜的替 代技术、农民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农民 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缺乏资金、投入 品不足、传统制度的障碍等*2.2.2 传统农业是落后的,但却 是有效率的n舒尔茨提出n农民是理性的,在现有的自然、经济、 社会、文化和制度等条件约束下,传统 农业已经使现有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最 优了,是有效率的n重新配置现有的资源并不能提高生产效 率2.3 原因之二:重工轻农的政策n

16、1950s和1960s许多发展中国家实施了重工 轻农,甚至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 代价发展工业化n政策包括:对农业征重税、工农业产品 价格剪刀差、强制低价收购或无偿征集 、本币升值、集体农庄或人民公社*三、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及农业 的可持续发展n土地制度改革n农业技术进步n扩大对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n其他的政策支持n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1 土地制度改革n“不在所有制”n居住所有制n不一定要大农场3.1.1 不在所有制n大庄园制n种植园制n租佃制n公有制n不在所有制的缺点大庄园制n在拉丁美洲普遍存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 ,在拉美,1.3%的庄园主拥有71.6%的耕地n庄园制的特点是:庄园主委托雇来的管家管理 庄园,为庄园劳动的主要是佃农和少地的小农n庄园的耕种方式往往是粗放型的n庄园制带有农奴制的色彩,因此劳动者所得与 其努力程度没有多大关系,缺乏激励种植园制n与庄园制类似,但一般为外国资本所有n农业劳动由雇来的工人进行,一般生产 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n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热带国家广泛存 在n同样,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与农业收成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