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

上传人:a****c 文档编号:48630141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DF 页数:62 大小:44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亲,该文档总共6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考研笔记(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专业课复习资料(最新版)封封面面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二、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一、区域发展 二、区域研究 三、区域科学 四、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之关系 第三节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自然环境及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三、生态破坏经济损

2、失评估与生态补偿 第三节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 一、区域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理论 二、区域发展中的外部性与区域间环境问题 第三章 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第一节 区域经济与文化背景分析 一、区域经济背景 二、区域文化背景分析 三、区域历史基础分析 第二节 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一、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二、区域人口结构与人口增长分析 三、区域人口素质分析 四、区域劳动力供应分析 五、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第三节 政策与制度 一、政策与区域发展 二、制度与区域发展 第四章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分析 第一节 技术条件与区域发展 一、技术进步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科技条件评价

3、 第二节 区域发展的技术支持 一、技术扩散 二、技术引进与技术选择 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一、单一指标 二、综合指标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一、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 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第三节 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一、库兹涅茨理论 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 三、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四、霍夫曼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五、胡佛一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第六章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第一节 区域优势 一、区域优势的概念及类型 二、区域发展优势的确定 第二节 区域分工与区际联系 一、区域分工的理论基础 二、区域分工的特点和模式

4、第三节 区域投资环境评价 一、投资环境的概念与分类 二、区域投资环境评价的原则 三、区域投资环境的评价的方法 四、区域投资环境的改善 第七章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第一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一、产业的划分 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 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 第二节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与产业结构优化 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三、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 第八章 区域规划及其发展 第一节 区域规划的概念及内容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 二、区域规划的特点 三、区域规划的内容 第二节 区域规划类型 一、按规划功能分类 二、按规划内容的侧重点分类 三、按规划区域属性分

5、类 第三节 区域规划的由来与发展 一、古代区域规划思想的萌芽 二、区域规划的由来 三、国外的区域规划 四、中国的区域规划 第四节 区域规划的方法和程序 一、区域规划的方法 二、区域规划的程序 第九章 区域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 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一、区域发展的“理想模式” 二、目标体系 第三节 战略抉择 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提出战略构想 第四节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一、经济发展战略模式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第十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三、推动型产业

6、的特征和作用机制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五、极化方式与扩散方式 六、对增长极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 核心一边缘理论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第十一章 区域土地利用与区域管治 第十二章 区域产业规划布局 第十三章 区域基础设施规划 第十四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第十五章 区域生态环境规划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笔记 笔记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区域的概念和区域划分 一、 概念: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 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7、 。这些空间可以是自然 的、经济的、社会的 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其范围有大有小,是依据不同要求,不同指标体系而划分出来的;其界线往往具有过渡性特 征,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地带” (自然界区域界线有时是截然的,但大部分也是过渡性的) 。 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因而区域具有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纵向的、横向的) 。每个 分区都是一个区域的组成部分。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划分 1 .均质区域:区域内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它区域,这称之为均质区域,例如山 区与平原区,干旱区

8、与湿润区,农区与牧区,水稻区与小麦区,汉族区与少数民族区,吴语区与闽区,发达区与贫困区 等等。 2 .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 目前在区域研究和规划中普遍采用的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第二节 区域发展、区域研究与区域科学 一、区域研究 1、当前世界面临的区域问题 2、区域研究的主要领域 3、城市问题的区域研究 4、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二区域科学 1区域科学的定义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 入手,对

9、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2区域科学研究的内容 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的研究; 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 动的地域差异; 3、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 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第三节 区域规划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规划的发展过程 从二次大战以来,世界的经济社会重建,到八九十年代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城市体系的建立,作为一种对区域经济社

10、会 发展进行统一总体部署的区域规划,可以认为经历了三个不同的过程或不同的目标取向。 第一阶段: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生产力布局,其着眼点是经济、是开发。日本的第一次全国的国土规 划也可归之于这一类。 第二阶段:以加快落后地区发展,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解决区域之间平衡问题为中心的区域(国土)规划得到迅 速的开展,其目的是消除或减少区域差异,促使人口和经济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流动,达到区域共同发展。 第三阶段: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 PRED 的协调为中心,以为人民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目的的区域规 划成为当前区域规划的主流。同时,规划的开放性、系统性也进一步加强。 二、区域分析的内容和方

11、法 (一)区域分析的概念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三)区域分析方法 区域的特性:整体性(系统性) 、结构性、动态性。 整体性与结构性是区域最基础的特性 区域发展新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 2、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 3、可持续发展 区域研究新动向:1、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 2、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 3、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区域经济分析 3区域发展分析 三)区域分析主要内容 1地理学的比较法 2经济学的分析法 3数学的模拟法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一、自然

12、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一、自然资源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 1.概念:1.概念: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 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2.分类:2.分类: 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赋存条件及其特征划分

13、:地下资源 ,地表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自然资源 3.特征:3.特征: 多用途性:多用途性:多重功能和多种用途。开发利用需要全面权衡。须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生态和社会效益统一的原则发挥。 社会性:社会性:任何一种资源都附着有人类劳动的印记。 有限性:有限性: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是指自然资源的数量供应与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存在矛盾,即用经济学的

14、观点看自然资源存在稀 缺性 区域性:区域性:任何一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都是不均衡的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每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其特 殊的地域分布规律。 整体性整体性:每一个区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生态上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即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其中一种资源的开发 利用,就可能引起系统中其它资源或环境要素的连锁反应。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二)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

15、种生产活动。 再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的范畴也在不断地扩大,但自然资源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 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 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2. 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3.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二、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一)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1从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出发;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 自然资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 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 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 三. 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三. 区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资源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 生活水平下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二)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专业课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