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48628391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188 大小:2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培训课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88页
【培训课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88页
【培训课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88页
【培训课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88页
【培训课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培训课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训课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18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辅导讲座第一章 绪绪 论论n第一节 心理卫生运动n第二节 理解心理健康n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任务和方法第一节 绪 论 n一、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与发展n二、中国的心理卫生简史n三、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基本情况n 2001年3月16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 见。意见包括五部分内容:n 1、充分认识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的重要性。n 2、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 任务和内容。n 3、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原则 途径和方法。n 4、加强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 伍建设。n

2、5、加强领导,规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的管理。第二节 理解心理健康n一、心理健康的涵义n二、心理健康的标准n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一、心理健康的涵义n (一)健康的涵义n 健康不等于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一种生 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n 世界卫生组织还根据对健康的定义,规定了健 康的十条标准: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 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 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 变化,应变能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 病;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的位 置协调;反应敏锐,眼睛明

3、亮,眼睑不发炎;牙齿 清洁,无空洞,无病感,无出血现象,齿龈颜色正 常;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 走路轻松匀称。 (二)心理健康的涵义n “心理健康可以界说为个体以有效 的、快乐的、社会所能接纳的行为, 面对应接受的现实生活以谋求对自己 、对周围世界最好的适应。1930年 白宫会议的报告 n “心理健康的学生接受自己,知道如 何发展,并充分运用自己的长处;另一 方面绝对不让自己有任何不足,影响正 常的生活与长久的生命目标。他知道如 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且在理智与感情 之间,谋求适度的平衡。他能接受环境 的考验,不轻易为各种驱力、价值观念 与现实的冲突而困惑。”国外的心理学家 n

4、 n心理健康是指种持续的积极的发展的 心理状态,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对社会 作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n 我国的心理学家 n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 界能保持安定、乐观并充满活力,能 保障高度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 以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应外部环境的一 种状态。n 心理健康具体体现为:n 具有并达到同龄人正常的智力。n 健康的情绪。 n 适度的行为。n 无心理疾患。 n(一)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n1、经验的模式:以当事人对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 验来界定健康与否。 n2、临床的模式:根据当事人是否出现了某些异常 症状来判断。 n3、社会的模式:社会的模式有两个:一个是

5、社会 适应的模式,另一个则是社会准则的模式。n4、统计的模式:根据统计学上正态分布的理论, 人的心理特征一旦偏离人群的平均水平,即为不 正常。 n 1、我国台湾黄厚坚教授认为,凡属心理 健康的人,都应符合以下几项条件n(1)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能把自己的智慧和能 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同时能从工作中 得到满足之感,因此他通常是乐于工作的。n(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乐于与人交往,而且通 常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在与人相处时,正面的态 度(如尊敬、信任、喜悦等)常常多于反面态度(如仇恨、 嫉妒、怀疑、畏惧等)。n(3)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应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有悦

6、 纳自己的态度;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对于无法 补救的缺陷,必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尤。n(4)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和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对环境 能作正确的、客观的观察;并能作健康、全面、有效的适 应;对生活中各项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去加以处理,而不 企图逃避。n 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心理健康 标准:n “成熟者”的健康心理具有以下特征:n(1)自我意识的扩展。n(2)良好的人际关系 n(3)安全感 n(4)现实主义的知觉 n(5)具有一定的技能并投入工作 n(6)自我形象现实 n(7)良好的人生观 n心理学家罗杰斯的“机能健全者”的特征n(1)开放的经验。n(2)协调的自我。n(

7、3)充分信任自己。n(4)无条件的自我关注。 n(5)与同事和睦相处。n总的一点就是:对自己,有良好的自我意 识;对别人,友好、宽容,有良好的人际 关系;对工作,投入极大的热情;对环境 ,有良好的适应能力。n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n1、具有独立生活能力。n2、有独立思考判断能力n3、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n4、勇于面对现实,同时又对生活、对自己充满 信心。n5、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能积极主动地适 应新环境,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n6、人际关系良好。n7、学习方法得当。n8、能应付一定的挫折。三、正确认识心理健康的标准n第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 的。n第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8、是发展的,不是静止 的。n第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 的。n第四,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当是全面的,不是 片面的。n第五,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当是评价性的,而 不仅仅是测验的。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 任务和方法n 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n(一)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 生正确认识自己n(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 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n(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 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n(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 潜能的可靠途径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n (一)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主要任务

9、n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 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 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 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 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 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 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 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 展。n (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 主要内容:n 1、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 自身,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 心理健康意识;2、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 使大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 的学习习惯,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

10、培养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3、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 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 ,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 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 生活的适应能力;4、解析心理异常现象,使大 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主要表现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三、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 则、途径和方法n(一)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n1、坚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n2、尊重与理解学生n3、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n4、全体与个别相结合n5、助人自助,最终达到教育目的n(二)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途径和方法n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设,立足

11、教 育。n2、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德育工作计划 。n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日常教育与管 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等学校全体教职 员工,特别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n4、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n5、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 、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 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思考题:n1、读了“心理卫生运动的起源 ”一段文字 ,你有什么感想?n2、在学习本章之前,你是怎么理解“健康 ”二字的?之后又有哪些变化?n3、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认识心理健康的 标准?n4、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什么意义?n5、心理健康教育的

12、原则是什么?他可以通 过哪些途径和方法进行教育?n 第二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有关理论n第一节 对心理的认识n第二节 需要理论、情绪理论与心理 健康n第三节 大学生的年龄特征第二节 需要理论、情绪理论与 心理健康n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心理健康n二、焦虑理论与心理健康n三、应激理论与心理健康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心 理健康n(三)需要层次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启示n1、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类基本需要的 层次结构,突破了以往研究对人类需要的 平面性列举、归纳的机械性,从理论上研 究了人类基本需要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这 种有机联系的层次性、等级性和整体性。n2、需要层次理论科学地反映了人的需要 ,

13、心理健康工作要重视人的需要,尊重人 的需要,尊重他人的人格。n3、需要层次理论提倡挖掘人类的潜能, 把自我实现,看成心理健康的终级目标, 使心理卫生学朝着开发人类潜能的方向发 展。 n二、焦虑理论与心理健康n(一)对焦虑的认识n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个体对当前的或 预感到的挫折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情绪状态 ,包括自尊心的损伤、自信心的丧失、失 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成的紧张、不安、 焦急、忧虑、恐惧等情绪状态。n(二)弗洛伊德对焦虑的研究和理论n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他把焦虑问题 放在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的人格结构中进行研究。他认为,人格冲 突是情

14、绪产生的原因。n1、本我 n2、自我n3、超我n 焦虑分成以下几类:n 第一类是当“自我”无力解决来自外 部环境的影响时而产生的现实性或客观性 焦虑。n 第二类是由“本我”冲动不能为“自 我所控制的神经过敏性焦虑。 n 第三类是在社会要求与“自我”表现 发生冲突时,由内疚感所引起的一种道德 性焦虑。 n(三)焦虑理论对心理健康的启示 n 总的来说,焦虑理论揭示了焦虑产 生的原因和对焦虑的调适。 n 弗洛依德理论揭示了情绪和人格的 关系,告诉人们可以通过完善人格来调节 情绪活动。n 良好的情绪是人格适应的核心 n 三、应激理论与心理健康n (一)对应激的认识n 心理应激属于情绪维量上“紧张松 弛

15、”维的紧张极。但是,应激不是单纯的 紧张状态,而是包含着多种负性情绪的 紧张状态,它可以以震惊、恐惧、愤怒 等爆发情绪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处于高 唤醒水平的压抑的潜在形式而存在;它 可以是短暂的,也可以是持久的。塞利的研究 n(四)应激理论对心理健康的意义n 1、应激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心理卫生 时代的变革n 2、对应激问题的探讨拓宽了人们对 心理保健差异性与整体性的认识 n 3、在应激与心身疾病关系的探讨中 ,深化了人类对健康本质的理解n 4、应激理论的发展,增强了人们对 不良因素的抗衡能力 第三节 大学生的年龄特征n一、大学生的生理特点n二、生理发展所引起的心理变化n 第一,成人感、独立性突出增强 n第二,精力旺盛,朝气蓬勃,勇往直 前 n三、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n(一)改革开放对大学生的影响n(二)大学生心理的时代特点n 第一,追求理想。 n 第二,倾向改革n 第三,紧迫感强 n 第四,要作时代的强者 思考题n1、 你怎样认识“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 映”这样一个结论?n2、 怎样认识心理卫生对人的健康的影响?n3、 你怎样评价马斯洛需要理论?这个理论对 你有什么启示?n4、 大学生的生理有哪些特点?生理特点是如 何影响心理发展的? n5、 弗洛依德认为人格冲突是情绪产生的原因 ,这一理论对你有什么启示? n6、 什么是应激?怎样避免过度的应激? n 第三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