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组合试验的说明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618503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8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化组合试验的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化组合试验的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化组合试验的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化组合试验的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化组合试验的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化组合试验的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化组合试验的说明(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化组合试验及新项目 的临床应用 检验科生化室生化组合试验n生化1(SH1):肝功+肾功+电解质+血脂n生化2(SH2):肝功+肾功+电解质n生化3(SH3):肝功+肾功n心肌酶谱(J37)等。肝 功 (J2)nTBIL、DBIL、TP、ALB、AST、ALT、nTBA、ALP、ADA、CHE、GGT 肾功(J64):BUN、Cr、UA、Glu、 Cyc C 电解质(J19):K+、Na+、Cl-、Ca2+、 Mg2+、IP 血 脂 (J16)nTC、TG、HDL-C、LDL-C、nApo-A、Apo-B、Lp(a) 心肌酶谱 (J37)nAST、 LDH、 -HBDH、nCK、 CK-MB

2、介绍新项目的临床应用 胱抑素 C nCystatin C是一种分泌性蛋白质,分子量低(13KDa),带正电荷,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基底膜,它与传统肾功能评价指标BUN、Cr相比,具有以下特点:尿素(BUN) nBUN 是第一个用来评估肾功能的内源性物质。n尿素可从肾小球完全过滤,肾小管也不分泌,但是肾小管重吸收滤过为40-70%。而且,血中的尿素浓度还会随着饮食、肝功能和许多疾病而改变。血清肌酐(SCr) n SCr 成为最常用肾功能指标已40余年,它是肌肉组织中的肌酸和磷酸肌酸的代谢产物。它在血中的量与肌肉量 有关,虽然每个人的含量相对恒定。但是,年龄和性别 对其影响较大。在血循环中的SCr不

3、与蛋白结合,肾小 球完全滤过;近段肾小管虽然不重吸收,但有小量分 泌,而且在个体之间有差异。由于肾脏强大的代偿功能,在肾功能轻度受损时BUN、SCr可无变化,一般认为当肾小球滤过率降至正常50%以下时, BUN才开始升高,GFR降至正常的1/3时,SCr会迅速升高,当BUN、SCr高于正常时已经表明60%-70%的有效肾单位受到了损害,因此BUN 、 SCr敏感性较差,不能作为肾脏加重功能受损的指标。此外BUN、 SCr还受到蛋白摄入量、体内代谢水平及某些药物的影响,不能真实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肌酐清除率 n24h尿肌酐清除(CrC1)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较敏感的指 标,通过收集定时尿样,

4、同时测定尿液肌酐。n根据公式:CrC1=尿肌酐浓度*尿量/血肌酐浓度,可求得循环 中肌酐清除率(CcC1)。nCrC1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也会受一些因素的干扰,如肾小管 能分泌少量的肌酐,使测得的结果较实际肾小球滤过率高;n此外尿液收集、记录不准确,部分尿液丢失,尿液储存不当 ,对结果都又影响。胱抑素 C(CysC) n多位学者大量的报道表明:血清Cys C是GFR最相关的内源性标志物,关于Cys C诊断异常GFR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明显优于血清肌酐等其它内源性指标。 胱抑素 C作为反映GFR的内源性 标志物的特点有 n产生恒定。由于胱抑素 C基因属于看家 基因,能在几乎所有的有核细胞稳定表

5、 达,无组织学特异性,故产生率相当恒 定。胱抑素 C作为反映GFR的内源性 标志物的特点有n肾脏是清除循环中的Cys C的唯一器官。Cys C是一种低分子量蛋白质,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并降解,肾小管不分泌Cys C,所以血清中ys C的浓度主要由肾小球滤过率(GRF)决定。胱抑素 C作为反映GFR的内源性 标志物的特点 n血浆胱抑素 C含量稳定,不受肌肉、年龄、性别、饮食和炎症等因素的影响。由其特点可知,Cys C作为内源性标记物有其独特的优势。Cystatin C在临床应用中与其他 肾功能评价指标对比 在肾小球滤过滤(GFR) 方面的应用 n由于Cys C具有产生恒定、可经

6、肾小球自由滤过、 肾脏是清除循环中的Cys C的唯一器官、不受其他 因素的影响、检测操作方便等特点,故在反映GFR 时具有独特的优势。n以60mL/min/1.73m2作为判断GFR的边界值, Cys C在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上都优于Cr和2-微球 蛋白。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nSCr受体表面积、肌肉量等多种因素影响,SCr值与肌肉量成 正比,对于肌体中肌肉含量较少的儿童来说,肌酐很难准确 的检测GFR轻微的变化。n因为儿童血浆中肌酐的含量很低,小于四岁的正常范围为 17.7-35.4umol/L。因此检测SCr来确定GFR相对困难。n但血中胱抑素 C含量一般在一岁以后就达到成人的水平,血 浆

7、浓度相当稳定。n文献报道,在125名健康的1-14岁的儿童中,胱抑素 C的参 考范围(0.51-0.95mg/L)与成人的参考范围很接近。所以 胱抑素 C在儿童肾功能的监测有独特的优势。 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n新生儿Cys C值较高,出生后立即测定的浓度约 是成人的二倍,但1-2个月后就降至0.95mg/L左 右,以后就保持一个较稳定的水平。n所以Cys C是一岁以上儿童更为理想的GFR检测标 志物,受到临床儿科医生的关注。在糖尿病中的应用n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发展为肾衰需要肾透析 ,必须以可靠的GFR清除率来评价糖尿病患者的 肾功能状况。n临床通常以检测血清SCr来估评GFR,而对轻度的

8、肾功能损伤缺乏足够的灵敏度是SCr的主要缺点。nCys C能对轻度的肾功能损伤反应灵敏,并对检测 GFR有较好的相关性,所以在糖尿病患者中定期 检测Cys C,可以动态观察病情的发展。在化疗中的应用 n对化疗病人来说,很可能会导致肾功能的损害,因为化疗 药物对肾小管有一定的损伤。n当肾功能受到损害时,化疗药物更容易积蓄并导致多方面 的毒副作用,因此对进行化疗药物治疗的病人应及时关注 其肾功能的状况,以适当调整药物剂量。n据报道,许多研究都比较一致地认为对化疗病人检测Cys C比检测SCr更有意义。腺苷脱氨酶(ADA)nADA主要分布于人体淋巴组织,在各种肝病中 升高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肝硬化、急

9、性肝炎、 肝癌、重肝、慢肝、酒精肝。n在肝硬化时,ADA有近90%的病例明显上升。腺苷脱氨酶(ADA)n在判断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病变程度方面也有很大 意义。n慢性迁延性肝炎时,ADA基本正常。n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与肝硬化时,血清 ADA值明显高于慢性迁延性肝炎,且升高幅度较 大。 腺苷脱氨酶(ADA)n肝硬化失代偿期ADA活性大多数高于代偿期 。nADA是肝病尤其是肝硬化诊断和检测的良好 指标。腺苷脱氨酶(ADA) n同时ADA在诊断结核性和非结核性胸膜炎或脑膜 炎时有重要意义。n结核性胸膜炎或脑膜炎时,胸水或脑脊液中ADA 活性显著增高;n反之,非结核性炎症时,ADA活性一般正常。血清总

10、胆汁酸TBAn血清总胆汁酸作为一项灵敏的肝功能实验受到临床医师广 泛关注,是唯一可同时反映肝脏排泄功能,肝脏合成与代 谢及肝细胞损伤三个方面的血清学指标,肝胆疾病患者, 由于肝损伤的存在,经门静脉回肝的胆汁酸因肝细胞功能 低下,肝不能充分摄取胆汁酸,导致血中总胆汁酸(TBA )浓度增加。n在急、慢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胆汁淤积、原发性肝癌 、药物性黄胆及酒精性肝硬化时,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升 高。 血清总胆汁酸TBAn在肝病早期、无黄胆的潜在性肝病进展期以及肝实质细胞 微小坏死等情况下,常规肝功能实验尚未检出任何异常时 ,血清胆汁酸水平已升高。n此外,TBA测定可用来区别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

11、TBA 正常而胆红素升高可视为高胆红素血症;反之,二者均升 高则考虑为胆汁淤积性黄胆。 GGTnGGT即-谷氨酰转肽酶,常用来评价慢性肝损害的程度。n原发性肝癌、胆道阻塞、胰腺癌和肝胆疾病时,血清GGT活 力显著升高;另外在诊断恶性肿瘤患者有无肝转移和肝癌术 后有无复发时,阳性率可达90%。n嗜酒或长期接受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因钠、安替比林 等者,血清GGT活性经常升高。n口服避孕药会使GGT值增高20%。n但是,GGT作为肝癌标志物的特异性欠高,急性肝炎、慢性 肝炎活动期、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胆结石、急性胰腺炎 时都可以升高。胆碱酯酶CHEn胆碱酯酶(CHE)是一类能快速分解胆碱酯和硫

12、 代胆碱酯的酶,常用的名称有血清胆碱酯酶和拟 胆碱酯酶。n传统上胆碱酯酶(CHE)主要用于有机磷杀虫剂急慢 性中毒的诊断,有机磷农药中毒可使血清胆碱酯 酶活力大幅下降。 胆碱酯酶CHEn血清中的胆碱酯酶由肝脏合成,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可运用 于临床诊断肝脏疾病,在病情严重的肝炎患者中,约有五分 之四的病人胆碱酯酶降低至正常的60%,危重病人可降至正 常的10%以内,甚至完全缺乏。n另外,慢性活动型肝炎、肝硬化均可导致胆碱酯酶活力下降 。脂蛋白aLp(a)nLp(a)是一种特殊的血浆脂蛋白,与纤溶酶原的结构具有高 度同源性,它是一种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其脂质组成与低 密度脂蛋白十分相似。nLp(a

13、)主要在肝脏合成后分泌入血,血浆Lp(a)浓度主要取决 于Lp(a)的合成速率,而与分解速率基本无关;个体中Lp(a) 的血浆浓度相当稳定,这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几乎不受年 龄、性别、血脂、饮食等影响。 脂蛋白aLp(a)n由于Lp(a)和纤溶酶原结构上的同源性,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 作用,大量研究证明Lp(a)是冠状动脉血栓性疾病发生、发展 的独立危险因素,心肌梗塞病人的血浆Lp(a)浓度高于其对照 组的血浆Lp(a)浓度;n血浆Lp(a)浓度增高,若同时伴有LDL-C浓度的增高,发生动 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大大增高。 脂蛋白aLp(a)nLp(a)在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中起重要作用,一方面Lp(a) 可与纤维蛋白结合,抑制纤溶酶原活性,促纤溶功能下降, 凝血功能亢进,促进急性或慢性血栓形成,促进了动脉样硬 化病变和栓塞的发生;n另一方面Lp(a)被氧化后,大量进入单核巨噬细胞,使之形成 泡沫细胞,激发一系列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过程。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