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思想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思想专题(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教育思想专题第三章素质教育思想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教育思想主要内容: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 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 ,所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实施素质教育 ,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邓 小平“三个面向”和江泽民“四个统一”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 的基本特征有,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教育内容的基础性、教 育空间的开放性、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教育价值的多
2、元性、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 和个性健康发展、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等。要加深 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的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 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广大教师要在全教会精神 的指导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 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做全面实施 素质教育的合格教师。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素质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 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和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 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知识和 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
3、越来越成为综合 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 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谁不努力提高民族 素质和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谁就会在国际竞 争格局中处于被动和依附地位。(二)我国教育的“应试”倾向影响学生 的全面发展 传统教育的“应试”弊端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驱赶全部学生去挤 升学的“独木桥”,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少数 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其二 ,它把整个中小学教育纳入与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对 口的系列,中小学成了大学预备班,只重视智育, 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 ,也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 死记硬背,大搞题海战
4、术,学生成了教鞭下的奴隶 ,根本谈不上智力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三 ,它以单纯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单纯 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导致了教育 评价上的片面性。 (三)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及事件 西方文明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对人的全面培养 、全面教育的思考及实践,历史上曾有“自由教 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 育”、“科学人文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术语或称 谓,表达着使人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的教育思想。19世纪出现的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 发展教育思想,为后来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与实践 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今天全面推进 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5、。素质教育在 我国的现实实践,也有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教 育思想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有着 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素质教育”概念的 提出,始于本世纪80年代,出现在我国教育改革 实践研究和教育立法之中。 二、素质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 (一)素质的基本涵义与特征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 后天环境以及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 学习、努力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 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概括起来,素质有遗 传性、多样性、个体差异性、相对稳定性和 可塑性等基本特征。素质的这些特征,要求 教育工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教学工作:1、要充分认识到先天素质在学生发展 中的前提作用,把握学
6、生先天禀赋的差异性, 注意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与此 同时,应特别重视环境和教育及个体主观努 力在学生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注重育人环境的 优化和育人方法的改善,尤其应在以学生主 观能动性的发挥上狠下功夫。2、要努力培养学生稳定的知识技能、 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身心素质、高雅的 审美情趣,并利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力,调 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使学生的现有素质 不断得到提高。3、教育工作者既应善于开发素质的潜 在功能,又应善于发挥素质的整体效应。为 了实现整体效应,教育工作者应致力于学生 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诸如重 智育轻德育之类的做法。4、教育工作者还应立足于学生个体素 质的
7、全面提高,为形成高素质的群体打下基 础;对学生既提出明确的共同的目标要求, 又应有所侧重,不可强求一律;与此同时, 应重视学生群体素质对个体素质的积极影响 ,使个体素质与群体素质的提高相得益彰。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基本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 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 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 2、三个面向与四个统一 决定进一步指
8、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 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 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 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 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 的统一。“三个面向”和“四个统一”是实施素 质教育的指导思想。3、实施要求 (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 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 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 得到发展。这里对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规律作出 了规定。 (2)实施素质教育还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 小学教育、职业教育、
9、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 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 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 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 地区特点,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这里对素 质教育的对象、范围、方法等方面作了规定。(3)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 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 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 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 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这一段话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素 质教育的全面性、相互渗透与整体协调性。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
10、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所谓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从广义上说,是指 面向全体国民,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正规 的或非正规的渠道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教育 ,以达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目的;从狭义上说, 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不 得因种族、民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经济等 因素而限制或剥夺其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到学 校和班组级,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人为地忽 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对象的全 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 第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相对于专业性、职业性的定向教育而言,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 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
11、习生 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让受教育者拥 有“一般学识”,而不是使其拥有“一技之长” ;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 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 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而不是进行 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性素质教育的教育空间具有开放性。课堂已 不再是单纯地灌输知识和机械地强化训练的 场所,而是灵活安排与适当组合的生动活泼 的开放性教育场所;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 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 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资源 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 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第四,教育目标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
12、的目标,就是国家教育方针中所 规定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是由人的发展需要 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素质教育促进 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应把握好两方面的规定性 :其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全面而和谐 地发展,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二, 对群体而言,既应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 发展,又允许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 相对的差异性。 第五,教育价值的多元化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多元化的。素质教 育首先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 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 展、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 劳动、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 兴趣、爱好,发
13、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 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 素质教育既重视个体实现个性化,又重视其 实现社会化,既有利于个体适应社会,又有 益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第六,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民族创新精神的复兴,关键在于教育。素质教育要完成 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特殊使命。因此,在 基础教育阶段,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个 人的创造性,另一方面要为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高 层次创造性人才打下基础。每个学校,每个教师,都要爱护 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 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 真理的氛围,为学
14、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 的环境。 高等学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普遍提高大学 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的同 时,努力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 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 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 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 时,改变那种只重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 培养的现象。 要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 内容,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要改 变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
15、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 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 操作能力。要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 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 性。 第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注重学生个 性健康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 识,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 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也是马克思全面发展学 说所强调的-人的发展既是全面的,又是主动的,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素质教育不是把学生看做知识的被动接受器 ,而是看做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作为认知 主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 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主体
16、。它要指导 学生怎样做人,要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要形成 学生的人格力量和精神风貌。 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 心而不是学科中心。教学是课程的实施,是学校 的中心工作,因而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主阵地。教师要明确自己教学的目的,也就是为 什么而教。他不仅要为学科的系统性负责,更要 为学生的发展和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负责。因此,也必须逐步改变单纯以学科为中心 的倾向,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就学 生的学习而言,则不仅是继承性学习,更是创新 性学习。素质教育,不仅重视人的发展需要,而 且重视社会发展需要,将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统 一起来了。 第八,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终身教育”这个概念起初应用于成人教育,后来逐步应 用于职业教育,现在则包括整个教育过程和人的发展的各个 阶段。在延及人的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学习期与劳动期的交 替将更经常。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为了主动适 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变化,为了缩 小知识差距和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适应人口老龄化 趋势而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