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61414 上传时间:2017-08-2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新疆财经学院法学系法学理论教研室目 录: 教学内容: 课时:导 论: 第 一 章 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6 第 二 章 西周法律制度 9 第 三 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14 第 四 章 秦代法律制度 16 第 五 章 汉代法律制度 20 第 六 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24 第 七 章 隋唐代法律制度 27 第 八 章 宋元时期法律制度 33 第 九 章 明代法律制度 36 第 十 章 清代法律制度 39 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变化 43 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法律制度 40 第十三章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50大纲说明: 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说明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中国法

2、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中国法制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进而探究其发生、发展及演变的规律性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域的法制相比较的特色。换言之,中国法制史所研究的是中国在法制方面的国情,这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法制史是法学本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法学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中国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在中国进行法制建设所需要的法学人才,那么让学生了解中国在法制方面的国情显然是应有之义。中国历史上在法制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于现在的法制建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而了解中国悠久的法制方面的传统,了解传统法制文化,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

3、制更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在学习现代部门法的同时,掌握一定的有关历史知识,可以提供一个作为比较思考的参考对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法律概念及其体系,更深入地探究法律的真谛。 二、教学要求 (一)教学指导思想 中国法制史的教授与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与学习历史上的法律制度,应该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所提供的科学原理和科学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和学习,从而还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制度以本来面目,揭示其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根源和规律。 (二)教学思路1 突出各个历史时期法制的主线索,包括法制思想、立法成就、法律制度的内容和司法机关、审判制度的基本状况。使学生掌握

4、中国法制历史的基本脉胳和内涵。2 善于分析各个历史年代之间各个历史时期法律制度方面的沿革与发展状况,讲清这种历史沿袭和变化的特点,使学生掌握中国法制历史发展的主脉博。3 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活条件的综合反映,是当时社会生活的整体折射。其背后深藏着凝重的文化内涵,而且煌辉的法律制度本身也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元素之一。解读这些丰富的法律文化内涵是教授中国法制史教师的责任和要求。 (三)教学方式和手段 1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于学生讨论、专题座谈、参考书目阅读、作业等方式。 2 宜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三、学习要求 (一)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二)充分认识学习该课程的必要性、重

5、要性 (三)具备一定古文阅读和历史分析能力 (四)积极参与各个教学环节 四、教材选用 选用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和高教育出版社于 2000 年共同出版的中国法制史作为教学用书。该教材由曾宪义主编,是由教育部推荐使用的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之一,也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 五、具体实施 (一)课程安排 本课程是 54 学时,3 学分,一般应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考试课。 (二)教学进度表,课 时 分 配 表教 学 内 容 课时安排(课时)绪论第一章 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3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 7第三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3第四章 秦法律制度 3第五章 汉朝法律制度 3第六章 三国两晋

6、南北朝法律制度 3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 7第八章 宋元法律制度 3第九章 明朝法律制度 4第十章 清朝法律制度 3第十一章 清末法律制度 3第十二章 国民政府法律制度 4第十三章 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 2总学时:54 课时;其中授课 50 学时,期中考试 2 学时,讨论 2 学时。导 论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中国法制史的概念及研究对象和范围,了解我国法制历史发展的概貌,理解中国法制史的学习意义与方法。难点、重点: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教学内容:第一节 中国法制史研究范围一、概念 中国法制史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历史概念使用,一是作为学科概念使用。通常指后者。 中国法制史既是史学的分支也是法学的一个重要

7、基础学科。 二、研究对象( 一)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活动( 二)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状况( 三)中国各个时期内各种类型政权的宏观法制状况( 四)各个时期对法制产生影响的思想和学说( 五)各个时期内对法律产生影响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 三、中国法制发展概述( 一)中国早期法制时代( 二)中国封建法制时代( 三)中国近现代法制时代 四、中国法制史学科发展与研究状况( 一)前学科的法制史研究( 二)近代中国法制史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三)新中国法制史学的发展( 四)目前法制史研究的焦点问题第二节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与方法一、意义( 一)继承和发扬优秀法律文化( 二)充实专业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8、 三)对学习和研究其它法学学科的意义 二、学习、研究方法 ( 一)正确的研究方向( 二)领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 三)加强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伦理性的认识( 四)理解中国法律文化所体现的哲学特征( 五)探索法律制度与社会土壤的关系 作业与思考题: 1 中国法制及其研究范围。2 学习中国法制史的意义。3 学习中国法制史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书目:1 张晋藩著:中华法制文明的演进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2 薛梅卿主编:中国法制史研究综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 年版。3 韩延龙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年版。第一章 法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教学目的和要求:

9、掌握中国法律起源的特征以及夏商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 难点与重点:中国法律的起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 一、国家的产生 夏初已具有国家产生的基本特征,包括“公共权力”的产生,按地域划分居民、税赋的产生等。 二、原始的习惯到习惯法( 一)母系氏族习惯向父系氏族习惯的转变( 二)父系氏族习惯向习惯向法的转化( 三)习惯法的产生 三、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 一)原始的礼演变为法( 二)走向王权专制的法律( 三)刑事法律较为发达( 四)氏族社会的色彩对法律产生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夏代法制 一、法律形式( 一)禹刑( 二)制定法( 三)誓 二、法律内容( 一)夏礼( 二)刑事法律1 弗用命罪2

10、 夏刑罚3 昏、墨、贼4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三)政典( 四)土地制度与赋税 三、司法制度 ( 一)司法机关和审判制度( 二)监狱的设置 第三节 商代法律制度 一、商代的立法思想 ( 一)王权神授( 二)“天讨”与“天罚” 二、法律形式与主要法律 ( 一)法律形式1 汤刑2 誓3 训( 二)官刑 三、法律内容 ( 一)军事法规1 矫诬天命2 不从誓言( 二)刑事法规1 刑罚体系2 法外用刑3 危害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的犯罪( 三)行政法规1 官刑的主要内容2 对“三风十惩”的处罚3 官刑的启示( 四)民事法律规范1 所有权2 继承制度3 婚姻家庭制度 四、司法制度 ( 一)司法机构( 二)审

11、判制度( 三)监狱制度 作业与思考题: 1 试述中国法律的起源。2 夏商法律思想的特点。3 商刑的主要内容。4 商朝的刑事法律规范。5 简述官刑 。 参考书目: 1 怀效锋主编:中国法制史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2 王玉哲著:中华远古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3 朱勇主编:中国法制史 ,法律出版社,1999 年版。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和要求: 充分理解西周法律思想、宗法制度以及礼与刑之间的关系,掌握西周刑事、民事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 难点和重点: 宗法制是难点,礼与刑是重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西周法律概况一、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 ( 一)从 “授命于天”到

12、“皇天无亲”( 二)以德配天的内涵( 三)明德慎罚的涵义及其影响二、宗法制度 ( 一)概念 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和国家制度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二)原则与制度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 其二,小宗服从大宗,诸弟服从长兄 其三,既是家族组织,又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向周天子负责。三、西周时期法律形式 ( 一)周公制礼( 二)吕刑( 三)九刑( 四)遗训及殷彝 第二节 西周的礼及礼刑的关系一、 “礼”的渊源 “ 礼”最早源于氏族时代的祭祀风俗。二、周礼 ( 一)性质 是西周社会不成文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完全具有法的性质。( 二)作用“ 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

13、”( 三)内容 周礼可说是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是典章制度、行为规范、礼节仪式和道德观念。( 四)核心“ 亲亲” 、 “尊尊”是周礼的核心原则。 三、 “礼”与“刑”的关系: ( 一)“礼”与“刑”的关系1 互为表里2“ 礼”是“刑”的指导, “刑”是“礼”的保障( 二)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三节 西周时期的刑事法律制度一、西周时期的主要罪名 ( 一)不孝不友( 二)犯五命( 三)放弑其君( 四)杀越人于货( 五)群饮( 六)违背盟誓( 七)从农时二、西周时期的主要刑罚 ( 一)五刑体系( 二)圜土之制( 三)嘉石之制( 四)赎刑( 五)流刑三、西周时期的主要刑法原则与刑事政策 ( 一)主要刑法原则1 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矜老恤幼”2 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3 罪疑从轻,罪疑从赦4 宽严适中( 二)西周时期“刑罚世轻世重”的刑事政策 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即“三国三典” 。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民事法律制度一、民事制度 ( 一)所有权1“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