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六章 温里剂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8612742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第六章  温里剂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6.第六章  温里剂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6.第六章  温里剂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6.第六章  温里剂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6.第六章  温里剂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第六章 温里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第六章 温里剂(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六章 温里剂n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 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 本类方 剂是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 “治寒以热”的理论立法,属于“八法”中的“ 温法”。n里寒证是指寒邪在里所致的病证。里寒证或因素 体阳虚,寒从中生;或因外寒直中三阴、深人脏 腑;或因过服寒冷,损伤阳气。无论何种成因, 总不外乎外寒入里和寒从中生两个方面。里寒证 以畏寒肢凉,喜温蜷卧,面色苍白,口淡不渴, 小便清长,脉沉迟或缓等为 主要临床表现。治 疗当从温里祛寒立法,但因病位有脏腑经络之别 ,病势有轻重缓急之分,故本章方剂又分为温中 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三类。 n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故本类方剂多配伍 补气药物,以使阳气得复。其次,温里剂 多由辛温燥热之品组成,临床使用时必须 辨别寒热之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素体 阴虚或失血之人亦应慎用,以免重伤阴血 。再者,若阴寒太盛或真寒假热,服药入 口即吐者,可反佐少量寒凉药物,或热药 冷服,避免格拒。此外,使用温里剂尚需 注意药物用量,当因人、因时因地,随证 变通。第一节 温中祛寒温中祛寒剂,适用于中焦虚寒证。症 见脘腹疼痛,呕恶下利,不思饮食,肢体 倦怠,手足不温,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 迟等。常用干姜、吴茱萸等温中散寒药与 人参、白术等益气健脾药配伍组成。代表 方如理中丸、小建中汤、吴茱萸汤。 理 中 丸伤寒论 n【组成】人参 干

3、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各90g) n【用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9g)。 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 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 ,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后 ,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现代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重9g,每次1丸,温开水送服, 每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n【功用】温中祛寒,补气健脾。n【主治】1、脾胃虚寒证。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呕吐,大便稀溏 ,脘痞食少,畏寒肢冷,口不渴,舌淡苔白润,脉沉细或沉 迟无力。 2、阳虚失血证,便

4、血、吐血、血或崩漏等,?血色暗淡, 质清稀。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方解】n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 阳抑阴。n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 中健脾。n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 为佐,健脾燥湿。n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 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 药而兼使药之用。n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 气,助运化,故日“理中”。 小 建 中 汤伤寒论n【组成】桂枝三两(9g),去皮 甘草二两(6 g),炙 大枣十二枚(6枚),擘 芍药六两(18 g)生姜三两(9g) ,切

5、 胶饴一升(30 g) n【用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 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 两次温服)。 n【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n【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 ,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 ,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 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方解】n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 止痛。n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 营阴,缓肝急,止腹痛。n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n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 中胶饴配桂枝,辛甘化

6、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 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n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 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 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吴 茱 萸 汤伤寒论n【组成】吴茱萸一升,洗(9g) 人参三两(9g) 生 姜六两(18g),切 大枣十二枚(4枚),擘 n【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 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n【功用】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n【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 ,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 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 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方解

7、】n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 。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 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n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n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 益气健脾,为佐药。n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 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n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 ,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第二节 回阳救逆回阳救逆剂,适用于阳气衰微,阴寒 内盛,甚或阴盛格阳、戴阳的危重病证。 症见四肢厥逆,精神萎靡,恶寒蜷卧,甚 或冷汗淋漓,脉微欲绝等。常用附子、干 姜等温热药物为主组方,或配人参等益气 固脱之品。代表方如四逆汤、回

8、阳救急汤 。四 逆 汤伤寒论 n【组成】甘草二两(6g),炙 干姜一两半(6g) 附子一枚(15g),生用,去皮,破八片 n【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 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 ,干姜三两(现代用法:水煎服)。 n【功用】回阳救逆。 n【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四肢厥逆,恶 寒蜷卧,神衰欲寐,面色苍白,腹痛下利 ,呕吐不渴,舌苔白滑,脉微细。 【方解】n方中以大辛大热之生附子为君,人心、脾、肾经 ,温壮元阳,破散阴寒,回阳救逆。生用则能迅 达内外以温阳逐寒。n臣以辛热之干姜,人心、脾、肺经,温中散寒, 助阳通脉。附子与干姜同用,一温先天以生后天 ,一温后天以养先天,相须为用

9、,相得益彰,温 里回阳之力大增,是回阳救逆的常用组合。n炙甘草之用有三:一则益气补中,使全方温补结 合,以治虚寒之本;二则甘缓姜、附峻烈之性, 使其破阴回阳而无暴散之虞;三则调和药性,并 使药力作用持久,是为佐药而兼使药之用。n综观本方,药简力专,大辛大热,使阳复厥回, 故名“四逆汤”。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n【组成】熟附子(9g) 干姜(6g) 人参(6g) 甘 草炙(6g) 白术炒(9g) 肉桂(3g) 陈皮(6g) 五 味子(3g) 茯苓(9g) 半夏制(9g) n【用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香三 厘(0.1g)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 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麝香冲服)。

10、n【功用】回阳固脱,益气生脉。 n【主治】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 ,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 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 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方解】n方中以附子配干姜、肉桂,则温里回阳,祛寒通 脉之功尤著。n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 不化所生的痰饮。n人参合附子,益气回阳以固脱;配五味子益气补 心以生脉。n麝香三厘,辛香走窜,通行十二经脉,与五味子 之酸收配合,则散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而 无虚阳散越之弊。n诸药相合,共收回阳生脉之效,俾厥回脉复而诸 症自除。 第三节 温经散寒温经散寒剂,适用于寒凝经脉证。本 类病证多由阳

11、气虚弱,营血不足,寒邪入 侵经脉,血行不畅所致。临床多表现为手 足厥寒,或肢体疼痛,或发阴疽等。常用 桂枝、细辛等温经散寒药与当归、白芍、 熟地等补养营血药配伍组成。代表方如当 归四逆汤、阳和汤。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n【组成】当归三两(12g) 桂枝三两(9g),去皮 芍药三两(9g) 细辛三两(3g) 甘草二两(6g)炙 通草二两(6g) 大枣二十五枚(8枚),擘n【用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n【功用】温经散寒,养血通脉。n【主治】血虚寒厥证。手足厥寒,或腰、股、腿 、足、肩臂疼痛,口不渴,舌淡苔白,n脉沉细或细而欲绝。 【方解】n本方以桂

12、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 细辛组成。方中当归甘温,养血和血;桂枝辛温 ,温经散寒,温通血脉,为君药;n细辛温经散寒,助桂枝温通血脉;白芍养血和营 ,助当归补益营血,共为臣药。n通草通经脉,以畅血行;大枣、甘草,益气健脾 养血,共为佐药。n重用大枣,既合归、芍以补营血,又防桂枝、细 辛燥烈太过,伤及阴血。甘草兼调药性而为使药 。n全方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阳 和 汤外科证治全生集n【组成】熟地黄一两(30g) 麻黄五分(2g) 鹿角胶三钱(9g) 白芥子二钱(6g),炒研 肉 桂一钱(3g),去皮,研粉 生甘草一钱(3g) 炮 姜炭五分(2g) n【用法】水煎服。 n【功用】温

13、阳补血,散寒通滞。 n【主治】阴疽。如贴骨疽、脱疽、流注、 痰核、鹤膝风等,患处漫肿无头,皮色不 变,酸痛无热,口中不渴,舌淡苔白,脉 沉细或迟细。 【方解】n方中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填精补髓;鹿角胶温肾阳,益 精血。二药合用,温阳补血,共为君药。n肉桂、姜炭药性辛热,均入血分,温阳散寒,温通血脉, 为臣药。n白芥子辛温,可达皮里膜外,温化寒痰,通络散结;少量 麻黄,辛温达卫,宣通毛窍,开肌胰,散寒凝,为佐药。n方中鹿角胶、熟地黄得姜、桂、芥、麻之宣通,则补而不 滞;麻、芥、姜、桂得熟地黄、鹿角胶之滋补,则温散而 不伤正。n生甘草为使,解毒而调诸药。n综观本方,温阳与补血并用,祛痰与通络相伍,可使阳虚 得补,营血得充,寒凝痰滞得除,治疗阴疽犹如仲春温暖 和煦之气,普照大地,驱散阴霾,而布阳和,故以“阳和 汤”名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