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部gai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48602761 上传时间:2018-07-18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5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部gai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部gai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部gai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部gai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部gai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部gai》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一部gai(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国际贸易理论一、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二、比较成本理论三、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和新要素理论四、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国际贸易理论1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商品的国际价值由国际社会必 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 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如同样生产一件产品,90% 的人需10小时,5%的人需1 小时, 5%的人需10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10小时。个别劳动时间为 个人实际所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大多数商品生产时所 需时间)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某种商品的世界各国的平

2、均劳动时间 ,是所有进入世界市场的同类商品直接耗费的国内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的加权平均。(这个说法可能错误:把上段的90%的人(10小时 )放到一个圈里,5%的人(1 小时)另一个圈里, 5%的人(100 小时)又一个圈里,三个圈分别插上三个牌子中国、美国、泰国, 这个时候很显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仍为10小时,而且这也是国 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10小时。(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是 大多数商品生产时所需时间)2 经济不发达国家在与发达国家进行贸易时,这种国家所付出的实 物形式的物化劳动(出口品中包含的国别劳动时间)多于它所得到 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产的更便宜。 A B 发达

3、 2 发展 4 5 国际必要劳动时间 3 3 A、B是两种商品。贸易格局:如果发展中国家出口A换发达国家的B。 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以自己的4 小时劳动只换回了发达国家的2小时劳动, 发展处于不利地位。自己生产却需5小时, 贸易利益表现为节约了1小时劳动。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贸易理论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大致分为两大分支:一支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要求取消对外贸易中的各种限制和特权,让国际贸易自由地发展。另一支主张保护贸易,赞成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倡通过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对本国的市场和产业进行保护,以增强本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经历 三个发展阶段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新

4、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阶段 新贸易理论阶段绝对成本理论(绝对优势学说)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 )中提出的。研究思路:斯密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 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他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 动生产率,增加社会财富。每个人都应当发挥自己的优 势,集中生产自己的优势产品,然后相互交换,那对交 换双方都有利。比如裁缝不必自己做鞋子,而向鞋匠购 买;鞋匠也不必自己缝衣服,而向裁缝买衣服。国际贸 易也是如此。绝对成本理论内容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进口成本绝对高的产品,贸易使各方都受益。 理论意义:第一次论证了

5、贸易的互利原理,克服了贸易只对单方面有利的错误思想。贸易发生的原因(绝对优势产生的原因)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一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优势,那么这个国家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就会高于他国,生产成本就会绝对地低于他国。(强调的是技术和要素的质的差异)举例说明贸易的绝对利益 英国生产一单位呢绒的成本绝对低于葡萄牙 ,所以在生产呢绒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 牙在生产酒上具有绝对优势,按照绝对优势 学说,英国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呢绒,葡萄

6、牙 专业化生产和出口酒,贸易使双方都受益。 那么利益如何体现的?主要通过下边:首先,按绝对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分工前 分工后呢绒 2 22酒 2 2375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分工前 分工后英国 1呢绒 、1酒 11呢绒 、11酒葡萄牙 1呢绒 、1酒 11呢绒 、1275酒再次,如果两国维持分工前的消费水平不变,两国都会节约劳动。(消费水平不变即两国仍各消费一单位两种 商品,但生产变化:英国生产2单位的呢绒,自己消费1单位,另1单位与葡萄牙换回1

7、单位酒,所以消费水平与分工前相同,但用呢绒换酒而不生产酒使英国节省了120-100=20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20人一年的劳动。同理,德国生产2单位的酒,自己消费1单位,另1单位与英国换回1单位呢绒,所以消费水平与分工前相同,但用酒换呢绒而不生产呢绒使德国节省了110-80=30人一年的劳动。比较成本理论由大卫 李嘉图在1817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 理论地位:在所有国际贸易理论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自其创立的一百多年来,它一直被西方国际经济学界奉为经典。理论内容:各国应专业化生产和出口成本相对低的产品(或者相对成本低),进口成本相对高(或者相对成

8、本高)的产品,贸易使各方都受益。比较成本理论如何决定 比较优势产品 比较两国一单位的同一商品的机会成本或者相 对成本或相对价格 如比较一单位呢绒的机会成本 a1/b1与a2/b2 英国的相对价格 1呢绒:083酒;(1酒:12 呢绒) 葡萄牙的相对价格 1呢绒:1125酒(1酒:09 呢绒) 一国在生产机会成本低或相对价格低的产品上 具有比较优势或比较利益。应该生产这样的产 品。或者按照李嘉图的思想,葡萄牙应两优择重,放弃生产成本比英国优势较少的呢绒,专门生产酒,并拿它向英国出口,换取呢绒。英国则应两劣取轻,放弃生产成本比葡萄牙劣势较多的酒,专门生产呢绒,并向葡萄牙出口呢绒以换取酒的进口。这样

9、对双方都会是有利的。首先,按比较成本原理进行生产的国际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产量。分工前 分工后呢绒 2 22酒 2 2125其次,随着产量的增加,通过国际贸易,各自国内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假定交换比例为1:1,再假定英国用一半呢绒与葡萄牙交换酒,那么,分工前 分工后英国 1呢绒 、1酒 11呢绒 、11酒葡萄牙 1呢绒 、1酒 11呢绒 、1025酒再次,假定英国和葡萄牙对呢绒和酒的消费水平不变,在存在国际贸易的情况下,英国生产两单位呢绒,自己消费1单位,另一单位用来换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20人一年的劳动。葡萄牙只要用1 单位酒与英国1 单位的呢绒,比自己生产节约了10人一年的劳动

10、。比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1、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比较成本说将自由贸易的领域推广到经济水平各异的国家,拓宽通过贸易可以获利的国家范围,从而论证了自由贸易政策的普遍性和合理性。2、说明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 两国交换比例(国际市场价格)介于贸易的互利区间内,对任何一方都是有利的。互利等价。互利是面的概念,等价是点的概念。例如: A B发达 2发展 4 5国际必要劳动时间 3 3 假设发展中国家用A去换发达国家的B。发展中国家1单位A与发达国家1单位B相交换是等价交换,是点 。发展中国家多生产一单位B,就少生产5/4个单位A,那么只要 换回一单位B需支付的A的量少于5/4个单位A,交

11、易就比自己生 产有利,即使支付的A的量多于1,即,即使在(1, 5/4 )之内 ,交换就比自己生产便宜。这个互利区间是个面。比较成本理论的局限性一、所依赖的前提条件过于严格,有些难以满足 贸易收支平衡 假定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 生产是在成本不变情况下进行(无规模经济); 没有运输费用; 国内生产要素充分自由流动,而国际间不能,生产 要素充分利用; 产品、要素市场完全竞争; 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国际经济静态的。 (两国经济规模相当)二、把多变的经济形态抽象成静态的状 态,忽视了动态分析 主张按当前的比较成本格局进行分工,而没有看 到相对成本、比较优势是可变的。是一种静态均 衡理论。(劳动技

12、能或者技术水平是可变的) 有的学者认为这几乎是一个先进国家的学者规劝 后进国家加入国际分工体系的学说:你们国家虽 然一切都落后,但你们也能从贸易中获益。因此 ,你们加入进来吧,经济结构的改进没有必要。 如 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学说,美国现在是一个农业 大国。在世界一统的情况下,可完全按比较优势 理论分工。(一国国内哪个省生产什么无所谓)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最早轮廓由瑞典经济学家 赫克歇尔1919年在一篇文章对外贸易对收 入分配的影响中提出。但它被埋没了10多 年,直到1933年另一名瑞典经济学家赫的早期学生俄林在其出版的区际贸易和国际贸 易中加以阐明和发展,才引起了人们的关 注。因为

13、这一理论最早由赫提出,因此该理 论被称为赫-俄理论。鉴于俄林在国际贸易方 面的贡献,1977年他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要素丰裕度 指两国要素拥有量比率或要素价格比率的比较. 反映一国的要素禀赋情况。是个相对概念。 要素丰裕的实物定义:若乙国的资本总量与劳动总量的比率(TK/TL)高于甲国,则乙国资本相对丰裕,甲国劳动相对丰裕。k1 k2 k1/l1W ,说明增加一单位劳动的收益大于 成本,增加劳动的投入会使利润增加,因此,只要 P MPLW ,厂商就会不断地增加劳动投入,在 这个过程中,MPL不断下降(后边有推导),则 P MPL不断下降,最后P MPL=W 。如果P MPLW 应增加要素投

14、入,反之,应减少 要素投入,即当W=P MPL,要素投入量最优。因此,结论得证。证明:生产要素的边际产品取决于要素投入的比例 因为假设规模报酬不变,所以F(K/L, L/L) =(1/L)F(K, L) LF(K/ L,1)= F(K, L) 左右对K求导: 右边:dF(K, L)/dK=MPK 左边=L* dF(K/ L,1) * d(K/L)d(K/L) dK=L* dF(K/ L,1) * 1 d(K/L) L=dF(K/ L,1) d(K/L) 左右对L求导: 右边:dF(K,L)/dL=MPL左边=L* dF(K/ L,1) * d(K/L) + F(K/ L,1) d(K/L) dL= L* dF(K/ L,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