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物理八年级上册全部课程说课稿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8599292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558.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物理八年级上册全部课程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教师资格证物理八年级上册全部课程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教师资格证物理八年级上册全部课程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教师资格证物理八年级上册全部课程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教师资格证物理八年级上册全部课程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物理八年级上册全部课程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物理八年级上册全部课程说课稿(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能使用秒表、手表测量时间。2知道测量有误差。了解误差和错误的区别。3了解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二)过程与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具体的测量活动对常见物体的尺度和时间段有大致的了解,对长度和时间单位大小形成具体概念。2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使用计时工具测量时间。(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结合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兴趣和习惯,养成认真

2、细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根据日常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难点:测量长度单位概念的具体化和测量中的读数。三、教学策略三、教学策略本节主要内容为长度测量和时间测量。首先让学生了解测量的重要性,测量单位的意义,统一测量单位的道理,并引出国际单位制,接着介绍长度和时间单位以及它们的换算关系。重点介绍长度和时间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从测量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入手,通过“测量活动”展开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及师生之间的交流等方式,使用学生在测量的实践中,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

3、度和一些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学会时间的测量。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讨论交流。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资源、钢直尺、钢卷尺、皮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秒表等。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创设情景 引入新课引入新课观察图 1 中的甲、乙两幅图,在图甲中帽檐直径 AB、帽子高 CD 哪个较长?在图乙中中心的两个圆面积一样大吗?问题 1:不用 尺

4、,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是否正确? 问题 2:你能确切知道课桌的长比宽长多少吗?目测后回答。 办法: 用一根线 作为标准, 来比 较上述物体的 长度。领悟目测不 可靠。事先 选一个标准 才可以比 较。2甲乙 图 1新课教学新课教学 (2020 分分 钟)钟)一、长度的单位一、长度的单位 提出问题: 想一想在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 算关系是怎样的?自学课本知道还有哪些新的单位? 讨论交流: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 位还有微米、纳米。 归纳总结: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为 m,常用长 度单位还有千米(符号为 km)、分米(符号为 dm)、厘米(符 号

5、为 cm)、毫米(符号为 mm)、微米(符号为m)、纳米(符 号为 nm)。它们同米的换算关系为: 1km1000m103m;1dm01m101m;1cm001m102m;1mm0001m103m;1m0000001m106m;1nm0000000001m109m例题:下面是小亮同学做的长度单位换算的几个算式,请指出他 在换算过程中的错误,并写出正确的算式。 52m52m100520cm 强调:进行单位换算时,正确的格式是数字不变,把相应的单位 作等量代换。发现: 由于选取 的标准不一, 难 以对不同课桌 进行比较, 即使 对同一张课桌 也不能方便地 知道长比宽多 多少。体现制定公 认标准的必

6、 要性。深化对长度 单位的认 识。掌握单位换 算的书写过 程。二、长度的测量二、长度的测量 (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一)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活动一、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 师出示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 螺旋测微器)让学生观察。活动二、观察图 2 中的刻度尺,回答 下列问题: (1)它的零刻度线在哪里,是否磨损? (2)它的量程是多少? (3)它的分度值是多少?学生思考,体 会。培养学生观 察能力。3图 2 在上图所示的刻度尺中,其零刻度线在左端(离最左端边缘有一 小段距离),没有磨损,它的量程为 08cm,也就是说它最多能 测 8cm

7、的长度,它的分度值是 01cm。 教师强调: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如果磨损,要从一个清晰的整数刻 度线量起。 (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二)使用刻度尺测长度的方法 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测量铅笔的长度、圆柱体的高、木块的 长度、物理课本的长和宽等,教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要求学 会正确使用刻度尺。 归纳总结: 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 即 “选、 放、读、记”。 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程度, 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 尺。 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

8、保持平行(如图 3 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图 3甲图 3乙 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 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 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 (如图丁 所示)。图 3丙图 3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 4 所示);除读出分 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 值)。图中铅笔长度为 695mm,其中 69mm 是准确值,05mm学生仔细观察 刻度尺, 并对老 师的问题进行 讨论、 交流、 比 较、归纳。在实际操作的 基础上, 归纳体 会刻度尺的正 确使用方法。通过具体活

9、 动掌握使用 刻度尺测量 长度的正确 方法。4是估读值。图 4 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 5 中木块 长度为 277cm。图 5三、时间的测量三、时间的测量 提出问题: 你知道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时间单位有哪些?时间单 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交流总结:(1)时间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符号为 s。除了“秒”之外,常用单位还有小时(符号 h)、 分钟(符号 min)。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1min 60s,1h3600s (2)计时工具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石英钟、电子手表;运动 场和实验室常用的机械停表、电子停表。 分组实验: (1)练习停表的

10、使用:如何开启、停止、归零;如何读数。 (2)用停表测量脉搏跳动 10 次所用时间以及 1min 内脉搏跳动 的次数。 归纳总结:秒表的外形如图 6 所示,A 为归零按钮,B 为计时秒 针控制按钮。使用时,你应该先进行调节,就是按下归零按钮, 使秒针指在“0”处。再按动秒针控制按钮开始计时。计时结束 时,要按动秒针控制按钮,这时秒针会停在最后计时处,就可以 读出时间值。图 6学生思考回答: 秒、分、时、年 等; 秒表、 电子 表、钟等。仔细观察秒表, 获得秒表结构、 使用方法、 读数 方法。掌握时间的 测量方法。四、误差四、误差 提出问题: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5教师讲解: 由于

11、受所用的仪器、 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 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 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 差别叫作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交流讨论: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错误与误差有什么不同? 归纳总结: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 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错误与误差不同: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 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 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学生交流讨论, 领悟到误差的 存在。 得出减小 误差的举措。体会误差只 能减小,但 不可能消 除。总结(总结(5 5 分钟)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12、?学生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总 结归纳的能 力。知识反馈知识反馈 (5 5 分钟分钟)让学生完成本节随堂练习,检查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巡回辅导。 学生独立完成。 巩固提高, 深化所学知 识。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运动的快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一)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粗略研究变速直线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二)过程与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

1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具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速度”和“匀速直线运动”两部分内容组成,重点介绍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速度的定义首次提出了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速度公式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速度单位也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组合单位,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利用速度公式解题是学生第一次应用物理公式解题,应注意规范化的解题习惯。讨论物体的运动时,运动的快慢是人们主要关心的问题。速度的计算在小学的数学课中已有接触,学生并不陌生,但在小学的数学中学

14、生习惯于用长度表示速度,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 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 通过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6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难点:速度单位的换算、速度的有关计算。三、教学策略三、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的时候,通过比较运动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

15、相同的时候,比较运动的路程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时候比较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理解速度的概念及速度的单位。通过利用公式的简单计算掌握速度单位的换算;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了解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知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灵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教学资源准备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钢尺、橡皮筋、木梳子。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教学环

16、节教学环节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学生活 动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5 5 分钟分钟)对比展示一组运动快慢的图片或视频: 飞奔的猎豹与缓慢 爬行的乌龟、人徒步行走与人骑自行车前进、百米赛跑画 面、奔驰的汽车、火车与飞机。 思考: 物体的运动快慢一样吗? 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欣赏,思 考。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入 手,引出物理问题,体 现从生活到物理的课程 理念。激起学生学习的 兴趣。新课教学新课教学 (3030 分分 钟)钟)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问: 大家知道 “龟兔赛跑” 的寓言吗?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比赛开始的前一段时间, 是兔子跑得快还是乌龟跑得快? 你是怎样判断的? 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判定最先 到达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裁判员”这样判断的依据是 什么? 百米赛跑中,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你是如何判断谁跑得 快的? 运动员跑完全程后,裁判员是如何判断谁跑得快的? 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