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学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599115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50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学习(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论文知识归纳 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 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 ,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 、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 种文体。议论文的三大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点、论据和 论证。论证。 论点:论点:作者对论题的主张、立场及作者对论题的主张、立场及 见解。见解。 论据:论据:作者用以支持论点的理据或作者用以支持论点的理据或 例子,可分事实论据及理论论据两例子,可分事实论据及理论论据两 种。种。 论证:论证:作者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过作者运用论据说明论点的过 程。程。议 论 文 的 结 构 一, 基本结构: 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部分,分析

2、问题 (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部分 (解决问题)二,论证结构: 并列式文章的层次、段落 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 重的。 层进式论述的层次一层比 一层推进、深入。 总分式先总后分 先分后 总 先总再分后总议论文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 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 明论点 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 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 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 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 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 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 点 类比论证: (常有“同样”“诸如 此类”等词语) 。 引用论证:(如引用故事则 属于举例论证,如引用

3、名言 则属于道理论证)议 论 的 方 式 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 论。 立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从正面证明 自己提出来的论点。 驳论指议论目的是为了反驳某一错 误的论点或相关的论据、论证。 立论和驳论是从正反两方面对问题 的论述,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 。议论文的特点: 内容具有理论性 结构具有逻辑性 语言具有概括性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抽象性 概括性 严密性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作者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美国实业家, 曾发表过踢醒沉睡之心 当头棒喝 创造性纸牌等 著作。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 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 他的名言。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字词归纳: 注音:

4、罗迦 ( ) 根深蒂固( )孜孜不倦( ) 汲取( ) 锲而不舍( ) 释义: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 勤勉 汲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锲:雕 刻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喻:明白 。本文论述了哪几个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 3)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4-8)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 9-12)怎样成为有创造性的人(13)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阅 读 开 头 部 分本文怎样开头?这种开头方法有什么好处?画出四个图形,提出一个 问题。用问题引出论点, 结合问题讲道理。 好处:新颖别

5、致,使抽象 的议论显得具体、形象, 通俗易懂,能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从这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 三个不同的来,并说明理由A 惟一的没有角的图形。B 惟一的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C 惟一的非对称性图形。D 惟一由直线和曲线构成的图形。 结论: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 案全都正确。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 止一个(提出论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 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这篇课文却提出相反观点,要求我们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这一点为什么“非常重要”?n如果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 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反面说 )。n只有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

6、放弃探求,才 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正面 说)。n(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使说理全面而透 彻,增强了说服力)这一段用了两个“因此”(因为如此) 。第一个的“此”是指:n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 一个是对的。麻烦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 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往往不灵 了。n第二个的“此”是指:n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 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阅读4-8自然段朗读: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 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 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 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这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设问。引人注意,引出下文。 在结构上

7、起承接、过渡作用。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 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 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 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 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 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 形成新的创意。 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述?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对此我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 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 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 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 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 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 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 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我对此完全赞同”的“此”指什 么?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 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我为什么“对此完全赞同”

8、?作者的 解释是: 因为“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 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 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 ,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 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 地进行各种尝试。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课文列举了两个事例: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 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罗兰布歇尔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 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 机的革命。 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 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运用了举例

9、论证的方法。小结:创造性的思维有哪些要素?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 博。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 和意识。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4.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 识。阅 读 结 尾 部 分 (9-13)第二、三部分之间有一个过渡段, 这个过渡段是:不过,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 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 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 设问:引人注意,引出下文。在结构 上起承接、过渡作用。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 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 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 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 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

10、灿烂的明星。然 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 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 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只有见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 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 对? 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 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 凡的灵感。 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 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 、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 复推敲,逐渐充实。 非凡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 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 ,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往往”一词可以删除吗?为 什么?

11、 不可。“往往”表示常常如此, 但又不都如此。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 主要根据什么? 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 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 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 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 能使之变为现实。 “之一”可否去掉?为什么? 不可。因为还有其他“主要根据” 。回答: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论 证方法?道理论证的方法(“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 孜不倦的”) 引用论证的方法(“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 打制器上”)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13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 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

12、,而去探求新思路,去 运用所得的知识;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 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归纳 复习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为什么从“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 力(或:怎样才能成为富有 创造性的人)。 因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 个”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 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 起读者兴趣。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为 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须层层深入地逐层论述, 最后才能得出答案, 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 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 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 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 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 。 请从课文中再找出几个设问句 ,仔细体会这种修辞方式的表 达作用课文中的设问句: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 要素呢? 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 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 力的区别呢? 它们的作用除了题干提到的以外,还 有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 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