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8596626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36.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一(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化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一) 广州市第四届中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之教学设 计与实施比赛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化学科李南萍活动背景介绍继续教育课程l课程编号:1002107062001l课程名称:基于化学核心观念的教学案例研究与实 施l所属专业:化学l课程类型:学科专业课l培训类型:面授l主讲教师:李南萍 戴光宏l课时数及学分:30课时, 3学分l上课时间及地点:广州市第四届中青年教师素质大赛之 教学设计与实施比赛l提交一个章节(若干课时)的教学设计 及其中1个课时的教学录像l参加专题培训l翻译美国教材living by Chemisty指定 部分l具体安排见通知教学设计要求本节内容分析l

2、分析本节内容的逻辑关系、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 构建知识过程中思维的障碍点等课时内容安排l分几个课时,各课时的教学主题各课时教学设计l教学内容主线分析:包括课型分析、核心内容的教 学主线分析l教学目标设计与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目标设计说 明l教学环节设计:主要教学环节及各环节所要达到的 目标教学设计格式案例 物质的分类 本节教材内容分析l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根 据组成特点对物质进行分类的方法,如纯净 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酸、碱、盐、 氧化物等,并学习了从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 到的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但并没有系统地 学习每一类物质的性质,因此关于物质性质 的知识是零散的,更缺乏

3、研究物质性质的一 般方法。l进入高中阶段,整个人教版必修的教材 编排主线就是以物质分类为指导,系统研 究常见无机物的性质和应用,形成研究物 质性质的一般方法。l作为物质分类观念形成的关键课题,第二 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本章的主题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的分类,其基本逻辑线索是:物质的分类 (纯净物的分类混合物的分类) 化学反应的分类,学习这些分类的方法都 是为其后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提供学习和研 究工具。 本节课时内容安排第一课时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第二课时 分散系及其分类必要时可以安排习题课各课时教学设计 简单分类法 及其应用教学内容主线分析:l课型分析:l内容主线分析:

4、在从已有经验形成“物质分 类”的化学视角,在物质分类的实践中 领悟“分类”方法的实质是分类标准的确定 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中拓展“化学物质分类” 的应用,体会“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类物质之 间的转化关系”。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是 完善物质分类观,初步形成研究物质性质的 一般方法的重要课题。教学目标设计与分析:l对于学生来说,本节内容中,分类标准和分类方 法是新的知识点,而物质分类的视角和应用是初 中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教学中,强调的重点不同 ,对后续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影响也不同(见 表1的分析)。目标 层次 目标内容 核心 教学策略对后续学习 的指导作用 第一 层次 会根据不同的标 准对常见化学物

5、 质进行分类,初 步学习树状分类 法和交叉分类法 。 创设情境感受 物质分类的重 要意义;提供 大量物质体会 树状分类法和 交叉分类法的 关系 没有突出分类 的根本目的, 只是为分类而 分类,对新物 质的学习基本 没有指导作用 。 目标 层次 目标内容 核心 教学策略对后续学习的 指导作用 第二 层次 除上述目标外, 还要求从类别的 角度复习初中所 学习过的常见物 质的性质 提供大量的反 应事实,帮助 学生归纳同类 物质性质的共 同特点,从而 复习初中关于 酸、碱、盐、 氧化物和单质 的性质。 部分学生可以 从复习过程中 自己感悟到“同 类物质性质相 似”的观念, 但这种观念对 后续学习的作

6、用却没有清晰 的认识。 目标 层次 目标内容 核心 教学策略对后续学习的 指导作用 第三 层次 建立同类物质性 质相似的观念, 感受物质分类思 想对于研究物质 性质的巨大指导 作用。 提供大量的反应 和应用事实让学 生感受到同类物 质性质相似的观 念,而且要让学 生有机会运用自 己习得的观念预 测新物质的性质 。 为后续元素化 合物的学习打 下方法基础, 遇到没有学过 的新物质,敢 于从组成上分 析其可能具有 的性质,从而 形成学习和记 忆元素化合物 知识的序。 l基于上述分析,本节课的教学 目标确定为:初步认识分类 的方法;能根据物质的组成 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初 步建立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

7、观 念,初步学会不同类物质间转 化的方法。教学环节设计环节一:学习分类方法,感受分类标准的重要 性 l由于纯净物的分类在初中已初步介绍过,本 节课主要是通过列举不同类别物质的实例, 引导学生按组成或性质的不同对金属、氧化 物、酸、碱、盐进一步分类,在此过程中, 使学生发现酸和盐分类时出现交叉情况,提 醒学生注意分类时要设定好标准,引入树状 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由于学生是在列举初 中所学的物质和书写化学式的过程中体会什 么是树状分类法,什么是交叉分类法,因此 对于分类标准的重要性和分类方法的运用是 自然形成的,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和。l(具体教学过程)环节二:建立“同类物质性质相似”的观 点 l本环

8、节是本节课的核心、重点内容,以复 习CaO、CO2的性质为切入口,以类比的方 式迁移到Fe2O3和SO3的性质,引出碱性氧 化物与酸性氧化物的概念。进一步强化“掌 握了一种物质的性质就学会了一类物质的 性质”的观点,让学生体验分类研究的重要 性。l(具体教学过程)环节三:归纳不同类物质间转化的方法, 再次强化同类物质具有共性的观点 l利用课本实践活动3,让学生讲出实现 CaCaOCa(OH)2CaCO3和 CCO2H2CO3 CaCO3 的转化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讲出这些物质所属的 类别和归纳出其他物质类别间转化的关系,从 中再次强化“掌握了一种物质的性质就学会了一 类物质的性质”的观念。 l(

9、具体教学过程)环节四:树立利用分类方法学习化学的 观念l通过介绍必修一课本的分类编排知识,使学 生感受到分类法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结 束语回归到课本实践活动4,使学生体会到 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重要。l(具体教学过程)常见课型与教学模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课基本技能课元素化合物课学生试验课习题讲评课复习课基本概念(理论)课概念(理论)课要提供尽可能充足的化学 事实(实验、模型或图表数据等),帮助 学生形成概念。概念(理论)课要重视概念建立过程的教 学,要注意运用准确、简明和逻辑性强的 语言,通过归纳的方法,抽象化学事实和 化学现象的本质特征;或通过演绎的方法 ,分析新概念与原有概念的异同,给概念

10、 下定义。 要在初步建立概念后,通过正、反例分析以 及范围、条件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理论)的内涵。要在初步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及时通过概念 的运用,巩固概念,并在后续学习中发展概 念。案例1:元素教学内容分析:l学生已经知道什么? 组成世界上众多物质的基本成分元素 只有100多种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 氧元素组成的 原子的构成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l学生学习的难点是什么? 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教学目标分析:l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不同 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l加深对“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 的理解l知道元素和原子的关系是集合与个体的 关系教学环节

11、设计l环节一:元素概念的建立 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哪些?他们之间有什么 的数量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以一种碳原子质 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 比较所得的比。这种碳原子是哪种碳原子 ?为什么必须强调是这种碳原子?自然界中几种不同的碳原子的微观构成原子质子 数中子数电子 数质子数与中 子数之和 碳66612 碳67613 碳68614上述几种碳原子的总称就是碳元素。环节二:给元素的概念下定义l投影自然界中的氧16、氧17、氧 18三种原子的微观构成表。l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 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l分析“相同核电荷数”、“一类”、“总称”的 涵义环节三:辨析元素

12、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l你认为元素与原子是什么关系?请举例 说明。分析下列变化中,反应物和产物的组成元素。l红磷(P)氧气(O2) 五氧化二磷 (P2O2)l水(H2O) 氢气(H2)氧气(O2)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l元素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l世界上的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原子组成的l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的种类没有变化l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点燃通电案例2:化学平衡常数教材内容分析:l学生已有知识 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定性)l学生学习难点 为什么要引入化学平衡常数(化学平衡常 数的化学涵义)l在相同温度下,体系由一个平衡状态移 动到另一个平衡状态,勒夏特列原理只 能解决移

13、动的方向问题,化学平衡常数 能够定量描述两个平衡状态之间体系的 组成关系l工业生产上最关心的是原料的转化率, 而通过平衡常数能够计算原料的最大转 化率教学目标设计与分析l知道转化率、浓度商的概念和表达式l通过对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中物质浓度、转 化率、浓度商数据的分析,建立化学平衡常 数的概念l了解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物质浓度之间 的计算l能够用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之间的关系判 断平衡移动的方向教学环节设计环节一:提供数据,感受平衡建立过程中浓度 商、转化率的变化过程,初步形成平衡常数的 概念l某温度下,将H2和I2各0.10mol的混合气体充入 10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可逆反应:lH2(

14、g)+I2(g)=2HI(g)状态H2浓度 c(H2)I2浓度 c(I2)HI浓度 c(HI)浓度商I2的转 化率起始状态2状态3平衡10.0080平衡常数 状态4增大H2 浓度 状态5 平衡2已知平衡常数环节二:理解平衡常数的涵义l对于上述可逆反应,科学家进行了大量实验 ,测定了不同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商 平衡常数,见教材表格。l分析上表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 问?l平衡常数的定义、规范的表达方式、属性环节三:平衡常数的应用l利用平衡常数与浓度商的关系判断平衡移动 方向l平衡常数与平衡状态是体系组成成分的浓度 、转化率的计算基本技能课从教学特征看,主要包括计算技能、化学用 语书写

15、技能、有机物命名技能、实验基本操 作技能等内容为主的课属于这一课型。还有一些由于考试而衍生出来的一些专项技 能的训练也可属这一课型,如溶液中离子浓 度大小的比较、NA问题等某些新授课和复习课中都可能包含技能课课 型特征技能课课型特征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合理组织范 例。l举例必须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符合本 班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l举例必须精,必须典型l所举例的呈现顺序要经过合理安排范例(例题)的剖析要紧扣化学概念 、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 要有思路分析和方法归纳,要突出学 科观念、思想、原理、方法的指导作 用。要讲练结合,要有充分的学生活动量,训 练内容的组织要有内在联系和针对性,

16、提 倡通过题组设计发挥训练的整体功能。案例3:化学式教学内容分析l化学式的化学含义是什么? 是描述物质组成的化学语言,包括性和定量两方 面,元素符合表示定性组成,元素符号右下角的 数字表示定量组成。 化学式的书写规范是出于交流的方便人为制订的l学生已有的知识是什么?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已知水、氢气、氧气的组成 部分氧化物的名称教学目标设计与分析l能根据物质的组成书写化学式,能描述化学 式的意义。 l能根据化学式对物质进行命名,能根据名称 书写化学式。 教学环节设计环节一:学习根据物质的组成书写化学式 的基本方法l范例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 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文字描述),你也知道 ,我们常用“H2O”这个式子就可以表示上述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