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8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8582030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8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8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8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8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8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编写略览08(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口传文学向书写文学的演进 拓展孟子散文一、口传文学演进的拓展阶 段n 1、孟子一书的作者。论语文章中我们 基本上看到了口传文学的主要特点,且论语为 其弟子辑录而成已为不争之事。而孟子一书的作者 古今有三种不同的说法。(1)认为是孟子和他的学 生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而主要作者是孟子 本人,司马迁持此说;(2)认为是孟子独立完成, 赵岐孟子章句、朱熹四书集注持此说;(3 )认为是孟子死后,由他的弟子根据他的言论缀辑 而成,唐代韩愈、清代崔述持此说。综合各家所言 认为第一种较为妥当。详见杨伯峻孟子译注、 经史说略十三经说略。2、孟子一书写作动因。义不合当世,遂与弟子阐发孔 子积世理念,激情满怀

2、地张扬儒家仁政理想。孟轲,驺人也。 邹,兗州县。)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 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於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彊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 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 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 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另据杨伯峻孟子译注:孟子生于公元前385年,死于公元 前304年前后,一般称他活了84岁。当孟子出生时,孔子已经 死了将近一百年。n3、口传文学演进的拓展。战国中期的孟子散文也是语录体,是口传 文学的承续,

3、在文章中能看到许多以语录体方式结 构方式的篇章,篇题仍是撷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 每篇也不是围绕着一个主题来论述。全书不仅记录 孟子的只言片语,更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 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辨文。另一方面根据研 究者之言,若全为语录体,文章就不会那么精工和 整饬,“论语多门弟子所集,故言语时有长短不 类处。孟子疑自著之书,故首尾文字一体,无 些子瑕疵。不是自己下手,安得如此之好。”(朱熹 语,转引自孟子译注P4)由此可见:孟子的文学性要比论语 强,虽以对话体方式构结篇章,对话体从 对话的论道已逐渐转向了一种修辞方式,它 比直陈观点的训诫有变化,且使得观点来得 更为质实,说理更为有力,文章

4、变化迭宕起 伏、摇曳生姿。另一方面是书写的文学在语 言的句式选择上、在词语的精工锤炼上、在 篇章结构的安排上都显示了艺术的匠心。正 如诗者,持也,持其情志。孟子的思想和情 感就在这些精巧的遣词造句中显现出来。“整个文学与文体,其发生的普遍规律是由 口头到书写。文章及文体之完全成立,在于 进入书写时代之后;但是,文章及文体之发 生,却多在口述形态之中。”“可见在春秋战 国时代,一个合格的大夫,同时应该是一个 口述文体的专家,也就是口述的修辞家与文 学家。可见我国士大夫与文学之间的密切关 系,实在是在书面写作之前就已建立起来。 这对于了解早期文学的成因与特点,是重要 的。”见钱志熙赋体起源考关于“

5、升高能 赋”、“瞍赋”的具体所指原载北京大学 20063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 200611) n4、士阶层的腾升与书写意识的强化n 孔子时代士阶层还没有真正进入权力核 心,仍处于社会边缘群体。到孟子时代,各 诸侯国对具有真才实学的士人的需求空前强 烈,游荡于社会上的布衣之士成为执政者集 团的真正后备大军。一部分走务实之路,通 过政治、外交、经济、军事的角逐来使某一 诸侯国强大起来。“另一部分人则走务虚之路 ,试图通过文化话语的建构形成统一的意识 形态,再进而落实为政治上的统一。孟子便 是这派士人的杰出代表。”“孟子奔走游说, 到处宣扬仁政王道,大讲四端、求放心 、存心养性,又扩异端

6、、辟邪说,都是在 做着同样的努力。” n李春青诗与意识形态P272 孔、孟异同n1、口传与书写之别。孔子是述而不作 ,孟子是拟圣而作,然议论风发,文辞 华赡,气势磅礴,自成统一风格。n2、人道观不同。孔子讲“笃信善学,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 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 贵焉,耻也。泰伯”中国知识分子刚刚出现 在历史舞台上的时候,孔子便努力给它贯注一 种理想主义的精神,要求每一个知识分子- 士-都能超越他自己个体和群体的利害得失 ,而发展对整个社会的深厚关怀。曾参发挥师 教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 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而孟

7、子 进一步发展,把士与道的关系扣得更紧密。他 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尽心上。士不论 穷道都以道为依归,自然发出一种尊严感。提 出了道尊于势的观念。n3、不同的人性观。孔子是只言“性相近 ,习相远”,认为人的本性原来大致相近 。但孔子很少讲人性问题。所以子贡说“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孟 子却言人性善,宣称“圣人与我同类者”, 人性普遍趋善。n4、不同的“仁”观。孔子之仁是一种境界 ,孟子的仁是一种心性,那就是“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并由此生发出仁政。并提 出了他的仁政理想。n5、不同的伦理观。孔子对董狐备加赞 赏,对于破坏既有秩序者,不

8、管这秩序 如何败坏,都坚决予以反对。但孟子公 然宣称肆行残贼的君主只是一夫,臣下 可以诛伐也。“君视臣句”n6、不同的义利观。孔子是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孟子是“养心莫善于寡欲”, 意思是明乎欲不可无也,寡之而已。重 点放在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他的仁 者是保障广大民众的物质利益与满足他 们的生活欲望,而不是统治者独有。用 今天的话讲是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 万万不能的。n7、不同的语言修辞观。孔子讲“敏于事慎于言”“敏于事 讷于言”。孟子谈吾知言养气:“知言”是善于说辞,孟子 奋笔疾书,滔滔雄辩,确实反映了他对言辞的更为重视 程度。从孟子的议论中可以体会到,他所谓知言的本领 植根于养气,而养

9、气就是对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 然地加心扩充,不断进行道义的积累要。这样就可以成 为思想清明、品格伟大的人,气概轩昂、刚正不屈的人 ,善于分析与运用言辞的人。也由于他浩然正气,他有 大丈气概,面对万乘之君视若等闲。“说大人,则藐之, 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shui,平声;本义为房椽 子,此处指屋檐)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 侍妾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 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 ,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影 响了曹丕的“文气说”,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养气篇 ;韩愈的“气盛言宜说”;苏轼论李白的“气概天下”; 袁宏道论徐渭

10、有“王者气”等。n8、不同的天命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也”开“发愤著书”“不平则鸣”“诗穷而后 工”说的先河。n9、不同的文学观。孔子对于误读与误解无能为力,而 孟子力求提供一种解蔽的途径,提出“以意逆志”与“知人 论世”:以意逆志见孟子万章上:咸丘蒙曰:“舜之 不臣尧,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 非臣,如何?曰: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 得养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谓得之。“意 ”作何解?一曰:读者之意;二曰:作者之意。然而评说 诗歌,自应首先探索作品的志意,

11、必然受到解读者综合 因素的影响,因而往往是两者的结合。“知人论世”见于 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 士,一国,天下。以友天下之善士犹未足,又尚论古之 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讲此并谈解释学的问题。n 参阅金元浦中国文学解释学二、孟子一书概况n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前 前)的谈话,是孟子和 其 弟子共同所著。该书反映了孔子以 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孟子对儒家学说 的继承 和发展,表现了孟子的思想和 理论,千百年后,人们仍能清晰地感受 到孟子的个 性、情感和精神,看到一 个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这正是孟子 千百年来一直 具有无究魅力的重要

12、原因之一。三、孟子独具刚正个性与为民请命、以身弘道的形象 n 孟子处在战国天崩地裂的大时代,以私淑孔子、承接儒家 人文精神的道统为终极关怀。他继承和弘扬孔子仁者爱人的思 想,并以圣人之徒自视。弘扬“如欲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 谁也”的广阔胸怀和气概境界。首先他不遗余力推行仁政学说, 力张民本思想。一方面以己之身担当弘道大义,另一方面寻找 并构建理想的社会场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其次,指斥王 公大人们生活淫逸,痛心疾首地揭

13、露民生的艰难和暴政的残酷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 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第三,毫无顾忌地说“大人 ”,他当面告诫齐宣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 君如寇仇。”(离娄下)怒骂“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滕文公下)n 在他的文中,除了呈现一个有着强烈感情、爱憎分明的孟 子本人。也生动地塑造其他人物,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的举止情态,使之富有生活气息。 n 孟子仕于齐,极力向齐宣王宣传 自己的“

14、仁政” 理论,希望齐宣王推行“仁政”,让黎民百姓不饥不寒 ,从而实 现天下大治。这种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 张,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宝贵,希望 能够消除世 乱,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热忱,是孟子游说诸侯的原 因所在,也是孟子 精神世界最具闪光点的方面。正 是这种精神境界,才使他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 辣 的个性特点。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 人物的论辩。在这些论辩中, 孟子攻乎异端,感情 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 势凌人, 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 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 直的个性。 四、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n 1、长于论辩,是孟子散文的特征。孟子曾说:

15、“予岂好 辩哉?予不得已也。” (滕文公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 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 评其他学派,就不得 不进行论辩。事实上,好辩不仅是孟子的特征,墨子 、 庄子、荀子、韩非子等莫不如此。先秦说理文 的论辩术,由墨子 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墨子采用了 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逻辑方法。其论辩 中的逻辑思辨色彩, 对先秦说理文的定型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墨家重质轻文, 墨子文章质朴无华,缺乏文采,不够生动,从而使其论辩文 虽逻辑严谨,文 学意味却不浓。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 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却更具 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 散文的性质。 n 孟子中的论辩文,也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

16、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 地运用逻辑推理。 A 、虚设机巧,诱敌深入。n如梁惠王下: n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 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n 王曰:“弃之。” n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n 王曰:“已之。” n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n 王顾左右而言他。 n先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 的结论,而后 类推下去,使齐宣王陷入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 言可对,只好“顾左右而言他”。 利用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巧 妙设问,缓缓道来,引人入彀,“辞不迫切而意已 独至”(赵岐 孟子章句题辞)。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