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8566467 上传时间:2018-07-17 格式:PPT 页数:325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1页
第1页 / 共325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2页
第2页 / 共325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3页
第3页 / 共325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4页
第4页 / 共325页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_第5页
第5页 / 共3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论课件 上(3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 言v学习古代文论的目的v学习古代文论的方法v古代文论的分期v古代文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v讲授手段与方法 v授课计划与进度v讲授重点 v参考书目学习古代文论的目的v1.中国古代文论有东方的民族传统特 色。v2.把握古人的生存方式与生存智慧。v3.领会中国古代的文学传统和艺术精 神。学习古代文论的方法v1.注重研读原著;v2.注意古代文论名词、概念、范畴的 多义性和特殊性;v3.注意点、线、面的结合。中国古代文论的分期v演进(周秦至南北朝)、复古(隋唐至北宋)、 完成(南宋金元至现代)三个时期。(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商务印书馆1934年出版 )v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元、

2、 明、清、近代。(六十年代以来新出版的文学批 评史,以历史朝代为线索)v两大阶段:古代和近代。五个时期: 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 展成熟期);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 );明清(繁荣鼎盛期);近代(中 西结合期)。(张少康、刘三富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3年版)古代文论研究的历史和现状v“五四”至建国以前;(草创期)v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发展期 )v新时期。(繁荣期)v繁荣期的表现:v1.文学理论批评史的研究、撰著;v2.古代文论专家专著的研究;v3.专题研究;v4.特定文学体裁的文学理论研究;v5.中国古代美学论著的撰写;v6.古代文学理论批评资料的搜集

3、、整 理、编纂。讲授手段与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 合,适当地请同学们来讲 。授课计划与进度共17周,每周2课时, 共34课时。讲 授 重 点v先秦文论中的诸子文论(儒家、道家);v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毛诗大序;v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v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v陈子昂、白居易、韩愈、司空图的文论。参 考 书 目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张少康、刘三富,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5年版。 李壮鹰、李春青主编,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编

4、先秦时期 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1064前221)第一章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v第一节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v第二节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v第三节国语、左传中的文学 观念v第四节“诗言志”说的提出第一节易经中所包含的文学观念“言有物”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必须有充实的 内容。 “言有序”即是要求文学创作具备能正确表 达内容的精炼的语言形式。第二节诗经中包含的文学观念v“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大也),其风肆好(极好), 以赠巷伯。”(大雅嵩高)v“家父作诵(作讽),以究王讻(灾祸),式讹(化) 尔心,以畜(安定)万邦。”(小雅节南山)v“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通警,警 戒)而听之。”(小雅巷伯

5、)v“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小雅四月)v“心之忧矣,我歌且谣。”(魏风园有桃) 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诗的目的一 是为了讽刺,二是为了抒怨,三是颂赞赠 答。第三节国语、左传中的 文学观念国语周语中的献诗讽谏说: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 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 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 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 ,矇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 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 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观诗知政”的说法主要集中在左传襄 公十九年季札在鲁国观乐时所发表的评论。 其中有以下一些说法: 在乐工演奏周南、召南时,季

6、札 说:“美哉!始基(奠定了周代教化的基础 )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 演奏郑风时说:“美哉!其细(政令 苛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演奏小雅时说:“美哉!思(忧心) 而不贰(背叛),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犹有先王之遗民焉。”v三方面的理论意义:v1.证实了诗经中的“诗”与“乐”是 相互结合的;(墨子公孟:“诵 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 ,舞诗三百”。)v2.先孔时代,存在一种“乐与政通”的观 念;(礼记乐记:“声音之道与政 通”。)v3.孔子之前,存在一种崇尚中和平正的审 美意识。“三不朽”说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 年穆叔之论:“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 人有言,

7、死而不朽,何谓也? 穆叔曰 :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 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指政权 统治者而言),其次有立功(军人),其次 有立言(文人学士),虽久不废,此之谓不 朽。”第四节“诗言志”说的提出v最早大约是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 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当时孔子6岁)v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比较普遍了。 庄子天下:“诗以道志。”荀子儒效 :“诗言是其志也。”荀子乐论:“君 子以钟鼓道志。”v总结:尚书尧典帝曰:“夔! 命汝典乐,教胄子(王室子孙),直 而温,宽而栗(严肃),刚而无虐, 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 ,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 人

8、以和。”(诗、乐、舞三位一体) “志”的内涵v汉人赵岐释“志”为“心所念虑”(孟子公 孙丑注);v郑玄释“志”为“心意所趣向”(礼记学记 注)v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正义)v“诗言志”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 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v思考题:v中国古代“诗言志”说与西方“模 仿说”的比较。第二章 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v第一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v第二节 孟子的文学批评v第三节 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 发展第一节 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的生平v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 尼,春秋鲁国人,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 作出了重大贡献。二

9、、孔子的思想二、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以孔子的思想以“仁仁”为核心,在内称为核心,在内称“仁仁” ,在外重视,在外重视“礼礼”。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 的全貌。的全貌。三、孔子的诗论孔子是古代传统诗论的奠基者,他把前此的 一些诗论的萌芽系统化、理论化,基本完成 了儒家诗论的构架,并以此对两千年诗歌批 评产生影响。孔子诗论包括以下内容:v功利主义的文学观v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 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v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政) v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 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季氏)v子谓伯鱼曰:

10、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 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 面正对着墙壁而站着)也与?(阳货)v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父母),远之事君( 君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v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 口(强嘴利舌)之覆邦家者。(阳货)v综合而言,由以上孔子所言,其理论有以下几个 要点:v.文学有其存在的价值和高尚的地位。vb.文学可以用于政治及外交事务。vc.文学可以兴、观、群、怨。vd.文学有善有恶。v2.文质合一论v子曰:辞达(足以达意)而已矣。(卫灵公 )v子曰:质(朴实)胜文(文采)则野(粗野), 文胜质则史(虚浮),文

11、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 v孔子这种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的思想 ,是对周易中的“言有物”、“言有序”思 想的直接继承与发展。v3.重视中和的审美观v子曰:关雎乐而不淫(放荡),哀而不伤( 痛苦)。(八佾)v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何晏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乐不至淫,哀不至 伤,言其和也。”v朱熹集注云:“淫者,乐之过而失其正者也 ,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v4.美与善的关系v在美与善的关系上,孔子主张在善的基础 上的美。v子谓韶(舜时的乐曲名):尽美(指 声音)矣,又尽善(指内容)也。谓武 (周武王时乐曲名):尽美矣,未尽善 也。(八佾) v5.文学的社会作用v

12、“兴”、“观”、“群”、“怨”四字见于论 语阳货篇。v先说兴v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引譬连类”;v朱熹集注云:“感发志意”。v“兴”,实际上指的就是读者在鉴赏过程中的兴发 作用。v再说观v何晏集解引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朱注 “考见得失”。指的都是对社会风俗及政治运作得 失的考察,这是对的。v观有时也指对一个人的道德品性的观察。如:v易系辞下:“将叛者其辞惭(内愧),中心 疑者其辞枝(枝蔓),吉人其辞寡,躁人之辞多 ,诬善之人其辞游(游移不定),失其守(操守 )者其辞屈(屈服)。”v三说群v群乃交流思想,促进感情之谓。v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群居相切磋”。v朱熹集注谓“和而不流”,相比较,何

13、晏的说法更合理一些。v四说怨v何晏集解引孔安国语“怨刺上政”;v朱注“怨而不怒”。v以上两种说法,孔说过窄,朱说偏了方向 。小 结v孔子的文学批评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贡献:v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v孔子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 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 思想。v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 一。v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 。第二节 孟子的文学批评一、孟子的生平与思想 孟子(公元前372289年),名轲,字子舆 ,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曾受业 于孔子孙子子思门人。 “仁政”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孟子故居二

14、 、孟子的文艺思想v知言养气说v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 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 ,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没有力量)也 。是集义所生者(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 非义袭(偶然的正义行为)而取之也。行有不慊 (快也)于心,则馁矣。何谓知言?曰:诐 (不全面)辞知其所蔽(片面性),淫(过分) 辞知其所陷(失足),邪(不合正道)辞知其所 离(与正道分歧之所在),遁(躲闪)辞知其所 穷(理屈)。(公孙丑上)v所谓“养气”,就是培植和历练人的浩然正 气,是一种内省的修养功夫。v“知言”是指能分辨文辞的优劣好坏。v“

15、知言”又是建立在“养气”基础之上的。所 以“知言”与“养气”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 的。v以意逆志说v故说诗者,不以文(个别文字)害辞(语句), 不以辞害志(原诗本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假如拘于词句),云汉之 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 无遗民也。 (万章上)v对“意”有不同的理解:v一种认为“意”指读诗人之意。(后汉的赵歧、宋 代的朱熹、朱自清、杨伯峻)v另一种认为“意”是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 。(清人吴淇)v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看,这个“意” 乃是指读者之意。v刘勰:“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v知人论世说v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有德之士),斯友 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 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 未足,又尚(同“上”)论古之人。颂(同“诵”) 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万章下)v这一段话本是讲交友之道的。尚友,即上 友古人。v从文学批评角度看,涉及到作品、作家、 时代三者的关系。(丹纳:决定艺术作品 三大因素:“种族”、“时代精神”、“环境” )v章学诚:“是则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 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 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文史通义文 德)v章学诚提出“论古必恕”,“能为古人设 身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